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9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6 毫秒
31.
通过克隆长江刀鲚的GHRH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旨在为长江刀鲚分子生物育种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提取长江刀鲚组织中的总RNA,根据已知鱼类GHRH基因保守片段设计兼并引物,使用RT-PCR方法克隆长江刀鲚GHRH基因片段,对所得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试验结果:克隆得到的基因片段长度为492 bp,推导出氨基酸残基为164个,其氨基酸序列与大西洋鲱鱼、斑马鱼和大西洋鳕的相似度分别为92 %、79 %和77 %。系统进化树分析进一步表明,长江刀鲚与大西洋鲱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32.
池塘养殖全人工繁育长江刀鲚当年1龄鱼种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池塘养殖长江刀鲚苗种的生长特性,对540尾全人工繁育的子二代长江刀鲚1龄鱼种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生物学测量与统计,获得长江刀鲚1龄鱼种的基本生长规律。结果表明,37日龄的长江刀鲚苗种,经过130 d的池塘培育,5号塘鱼种的体长增至(9. 991±0. 482)cm,体质量增至(2. 62±0. 33) g; 57号塘鱼种的体长增至(9. 573±0. 464) cm,体质量增至(2. 48±0. 36)g。长江刀鲚的体质量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5号塘,W=0. 009 2 L~(2. 501 1)(R~2=0. 933 3); 57号塘,W=0. 007 8 L~(2. 567 2)(R~2=0. 955 1)。两式中b值都小于3,表明长江刀鲚呈异速生长。体长(L)与日龄(t)、体质量(W)与日龄(t)均呈对数相关。体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5号塘,L=2. 639 7 ln t-3. 166 4,R~2=0. 922 8; 57号塘,L=2. 892 4 ln t-5. 006 9,R~2=0. 968 1。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式为:5号塘,W=1. 192 3 ln t-3. 155 1,R~2=0. 742 4; 57号塘,W=1. 374 0 ln t-4. 454 4,R~2=0. 963 5。  相似文献   
33.
34.
为了解不同配合饲料对刀鲚幼鱼生长、肌肉营养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用3种市售的甲鱼粉状配合饲料幼甲料(CX组)、甲鱼粉状配合饲料稚甲料(HH组)和鱼苗专用微粒饲料(SS组)分别饲养刀鲚79 d,分析和比较3个组刀鲚幼鱼的生长、成活率、肌肉营养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结果显示,HH组和CX组幼鱼的增重率、增长率、体长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以及成活率均显著高于SS组(P<0.05);3个组幼鱼的体长和体质量的增长从试验第16 d开始分化,且均为HH组>CX组>SS组。CX组和HH组刀鲚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SS组(P<0.05);HH组刀鲚肌肉中灰分含量显著低于CX和SS组(P<0.05);HH和SS组刀鲚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X组(P<0.05);3个组刀鲚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X和SS组刀鲚肝脏中SOD和CAT的活性显著高于HH组(P<0.05);3个组刀鲚肝脏中GSH-PX的活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刀鲚能摄食配合饲料,不同配合饲料对刀鲚幼鱼生长、肌肉营养组成及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5.
为了探讨哈氏仿对虾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及非特异免疫能力。分别于哈氏仿对虾养殖的第0、10、17、21、34、63、77、90 天采集样品,测定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肝胰腺中消化酶(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以及非特异性免疫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哈氏仿对虾肝胰腺中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随生长而发生显著变化。碱性蛋白酶活性在养殖10 天出现微弱的波峰,至17 天降至最低,至90 天达到最大。酸性蛋白酶活性在养殖第0 天未检出,从第10 天开始,持续升高,至63天活性最高。淀粉酶与脂肪酶活性均呈现“波浪式”变化,淀粉酶活性在0天最高,34、77 天出现两个波峰。脂肪酶活性在90 天最低,波峰出现在21、77 天。酸性磷酸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在21 天最低,随后开始上升,分别在77 天与63 天开始下降;碱性磷酸酶活性在17 天最低,63 天最高;可在哈氏仿对虾养殖前期0~21 天(体长小于36.00 mm)与养殖后期(63 天始,体长大于57.85 mm)投喂的饵料中添加适量的免疫增强剂来提高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  相似文献   
36.
MS-222、丁香酚对刀鲚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MS-222、丁香酚2种麻醉剂对人工繁养刀鲚(Coilia nasus Schlegel)幼鱼的麻醉效果,探索了2种麻醉剂在安全浓度下麻醉后刀鲚幼鱼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并运用该2种麻醉剂的适宜剂量对刀鲚幼鱼进行了运输实验。麻醉实验表明:(1)理想MS-222浓度为150 mg/L,理想丁香酚麻醉剂浓度为30 mg/L;(2)经MS-222浓度为150 mg/L深度麻醉后,适宜的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应4 min;经丁香酚浓度为30 mg/L深度麻醉后,适宜的在空气中的时间应5 min;(3)养殖长江刀鲚幼鱼采用30 mg/L MS-222和8 mg/L丁香酚分别麻醉后,其复苏率和48 h内的成活率均达到100%,与各自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7.
漠斑牙鲆(Paralichthyslethostigma)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漠斑牙鲆的苗种培育技术,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从美国引进漠斑牙鲆的初孵仔鱼进行鱼苗培育试验和淡化试验。试验获得了成功。2003年引进初孵仔鱼4.0万尾,培育出体长4~5cm的鱼苗2250尾,鱼苗培育成活率为5.6%,其中前期和后期的培育成活率分别为9.0%和62.5%。2004年引进初孵仔鱼4.5万尾,经培育共获得体长4~5cm的鱼苗2830尾,培育成活率为6.3%,其中前期和后期的培育成活率分别为11.8%和63.6%。经过逐步淡化的鱼苗在纯淡水中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38.
分别用软性颗粒饲料(Ⅰ组)和膨化颗粒饲料(Ⅱ组)喂养褐菖鲉幼鱼8周,比较2种饲料对褐菖鲉幼鱼生长、体成分、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Ⅰ组的相对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145.67%和1.77)都显著高于Ⅱ组(分别为110.73%和1.67);Ⅱ组的蛋白质效率(130.90%)显著高于Ⅰ组(119.41%);2组鱼的肥满度和成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Ⅱ组肌肉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75.68%和2.37%)均显著高于Ⅰ组(分别为75.41%和2.05%),而灰分和粗蛋白含量的结果相反;Ⅰ组肠道中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Ⅱ组,Ⅱ组肝和胃的胃蛋白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脂肪酶活性及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Ⅰ组;Ⅱ组肝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均高于Ⅰ组,且差异极显著。软性颗粒饲料对褐菖鲉幼鱼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而膨化颗粒饲料降低了饲料系数,提高了蛋白质效率以及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两者对肌肉营养成分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9.
脊尾白虾家系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天然纳苗获得的脊尾白虾,经人工强化培育后挑选健康强壮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家系配对人工育苗.试验设9组,亲虾抱卵孵化后采用小水体培育幼体,幼体初期投喂螺旋藻粉.平均育成率达到67.49%,最高育成率达到73.91%.  相似文献   
40.
为满足市场需要,支持养殖生产,近年来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不断探索并提高罗氏沼虾育苗技术,取得了单位水体育苗产量5万~10万尾/m^3(平均仔虾成活率50%)万尾仔虾耗饵量(以丰年虫卵为主要指标)降到140~200g的成绩,显示了较好的技术水准和经济效益,提高罗氏沼虾育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是,选好亲虾,加强越冬培育,掌握适当的布苗密度,投喂适口饵料,维持良好水质,重视防病工作等。在综合运用各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