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1.
我国扇贝养殖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20世纪70年代扇贝半人工采苗技术的不断完善及养殖技术的日趋成熟,20世纪80年代扇贝养殖业开始快速发展并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1]。  相似文献   
12.
2015年9月在金州-普兰店湾(金普湾)进行网采浮游植物调查,样品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31种,其中硅藻门26种,甲藻门4种,金藻门1种。丰度均值为58.00×10^4cells/m^3(11.00×10^4~307.00×10^4cells/m^3),丰富度(D)均值为0.43(0.07~0.71),多样性指数(H')均值2.03(0.20~3.00),均匀度(J')均值0.71(0.20~0.90)。总体而言,金普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属于较典型的北方海域种类组成,藻类细胞数量也基本上处于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3.
根据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cute viral necmbiotic virus,AVNV)的基因序列,选择保守区段,应用Beacon Designer 7.0软件设计了一对能特异性扩增90 bp片段的引物和Taq Man探针,建立并完善了AVNV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H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诊断方法.该方法在108~102病毒拷贝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AVNV拷贝数(X)和循环数(G1)的相关关系为:IgX=-0.29C1+13.28(相关系数R2=0.998);检测AVNV的灵敏度为102拷贝;特异性实验表明只对AVNV基因组呈阳性反应.应用FQ-PCR对76份采自夏季发病期前后的栉孔扇贝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68份样品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9.47%,高于普通PCR的阳性检出率(80.26%).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灵敏,特异、重复性良好且能实现AVNV的定量检测,对AVNV的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以及AVNV疫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23~26℃,盐度32‰条件下,研究了几种饵料单独投喂及混合投喂对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生殖量的影响,以探索培育该蚤适合的饵料品种及投喂方式。结果表明,饵料品种中,两种金藻(球等鞭金藻3011和Sarcinochrysis marina Geitler)不适合作为分叉小猛水蚤的饵料;两种硅藻(小新月菱形藻和多枝舟形藻)及代用饵料可以作为分叉小猛水蚤的饵料,但需要与亚心形扁藻混合投喂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亚心形扁藻最适合作为分叉小猛水蚤的饵料,与硅藻、金藻或代用饵料混合投喂效果均非常理想。投喂方式总的来说是混合投喂优于单独投喂,各种饵料单独投喂时均不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混合投喂时混有亚心形扁藻的任何组合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筏式养殖近年来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暴露出新问题,本文根据调查研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苗种质量、养殖密度、竞争性生物等方面探讨影响筏养虾夷扇贝生长因素。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0年3月—2011年1月11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长海县西北部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种类、密度的周年变化特征。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54种,主要由硅藻(43种)、甲藻(9种)和着色鞭毛藻(2种)组成。优势度分析显示,全年的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角毛藻。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的周年变化较大,细胞密度3月最高(平均密度为3.0×105个/L),11月最低(平均密度为1.68×104个/L)。与往年对比显示,长海县养殖海域浮游植物数量增多、部分优势种发生改变,调查海域内主要海水养殖品种—虾夷扇贝是影响浮游植物数量及其周年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虾夷扇贝脓胞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开展对大连市长海县附近养殖海域近几年夏季出现的大规模虾夷扇贝死亡现象的研究,能为虾夷扇贝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治提供基础理论支持。以患病虾夷扇贝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提纯培养,并采用人工感染试验确定虾夷扇贝脓胞病的病原性质;通过生理生化特性、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和药物敏感性测定,对虾夷扇贝脓胞病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患病组织中分离出的其中一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虾夷扇贝脓胞病的病原菌,在水温19℃、注射浓度为1.09×105CFU/mL的条件下,该菌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对该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确定虾夷扇贝脓胞病的病原为查氏弧菌。  相似文献   
18.
孢囊是诸多有毒有害甲藻赤潮暴发的种源,也是底栖贝类毒素积累源之一。近年来,北黄海沿岸海域贝毒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为掌握有毒有害甲藻在辽东半岛沿岸海域的种源分布情况,笔者于2013年在辽东半岛普兰店(皮口)、庄河、东港浅海海域的菲律宾蛤仔增养殖区域布设12个站位,利用柱状采泥器采集表层沉积物,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甲藻孢囊在辽东半岛沿岸海域的空间分布情况,并通过群落相似性分析,研究3个海域甲藻孢囊群落的相似性情况。研究结果显示,3个调查区域共检测出甲藻孢囊10属15种,其中自养型9种,异养型6种。各区域各站位孢囊丰度相差较大,为87~775孢囊/g,平均丰度为393孢囊/g,东港和庄河海域丰度较低,普兰店海域丰度相对较高。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3个海域孢囊群落组成亲缘关系较远。普兰店海域有毒有害甲藻分布广泛,且临近孢囊种类和丰度较高的长山群岛海域,毒素在贝类体内累积的可能性较高,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麦哲伦扇贝(Placopectenma gellanicus Gmelin)是北大西洋重要的大型深海经济贝类。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影响和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世界范围内麦哲伦扇贝的自然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其资源保护与开发、繁殖生物学与增养殖技术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麦哲伦扇贝自2005年引入中国以来,已在苗种人工繁育方面取得一定突破,鉴于该扇贝具有成为海水增养殖新品种的潜力,本文综述了麦哲伦扇贝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育与增养殖技术、生理生态学与遗传学等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从建立绿色增养殖新模式、保护现有种群种质资源、培育优质抗逆新品种和推动贝类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开发渔业新品种、促进中国海水增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筏式虾夷扇贝养成期不同密度生长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养殖过程中各项成本(扇贝成本、劳动力成本、养殖设备成本等),讨论筏式虾夷扇贝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的经济效益。2013年5月9日—2014年4月9日,在一龄虾夷扇贝养成至二龄贝期间,设置10枚/层、15枚/层、20枚/层、25枚/层和30枚/层5个密度组,测量统计扇贝壳高和累积死亡率等指标评价其生长情况和经济效益。不同养殖密度生长测量结果表明:低密度养殖组别(10枚/层、15枚/层)平均壳高大于高密度养殖组别(20枚/层、25枚/层和30枚/层)(P0.05),低密度养殖组别累积死亡率低于高密度养殖组别(10枚/层15枚/层、20枚/层25枚/层30枚/层)(P0.05),一龄至二龄养成期间,低密度养殖在壳高性状和降低死亡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同养殖密度生长指标结合经济成本分析结果表明:在一龄虾夷扇贝总量一定和养殖浮筏数量一定两种经济模型下,10枚/层密度组的经济效益最高;综合分析表明:筏式虾夷扇贝低密度养殖在生长性状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都有显著优势,可以有效转变当地养殖企业及个体户"多养多收益"观念,引导低密度生态养殖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