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3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花鲈俗称鲈鱼、鲈板、青鲈、真鲈、海鲈等,是我国常见的经济鱼类.具有生长陕,个体大,肉味鲜美,食性广,适应性强等特点,为重要的增养殖种类. 近年来花鲈资源明显减少,单靠从天然水域采捕天然苗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必须人工进行花鲈苗种生产.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将其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牙鲆的工厂化养殖进行危害分析,找出其关键控制点,即水质、苗种、饲料、病害防治和运输与暂养,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使各关键控制点处于人为控制之下,从而确定其养殖期间日常管理的操作规程,建立了牙鲆工厂化养殖的HACCP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大菱鲆作为一种优质的冷水性海水养殖品种,引入我国已有近十年时间,其中开展大规模的工厂化养殖也有5~6年时间。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病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其中苗种培育期间疾病造成的危害尤其严重。  相似文献   
14.
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市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下简称《渔业法》),是建国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渔业基本法,它的颁布与实施,与管好用好水产资源,确认水面使用权、保护渔业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法兴渔,以法治渔”的新时期,是我国,也是我省渔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5.
大菱鲆是我国北方重要海水养殖鱼类,主要集中在山东、辽宁、河北及天津等地,不同地区的大菱鲆养殖模式不尽相同,养殖过程中的技术环节也有区别,而采用不同养殖技术路线对大菱鲆的生产成本产生明显影响。大菱鲆养殖在我国主要有开放式工厂化流水养殖、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及网箱养殖三种模式。大菱鲆属冷温型鱼类,其养殖水温通常在8~20℃,而循环水生物处理设施中硝化菌需要在15℃以上时  相似文献   
16.
一、病毒性疾病 1.病毒性神经坏死症(VNN) 该病发生在孵化后25~30天,全长17~18毫米以上的牙鲆稚鱼上。发病后2周左右就会全部死亡,发生一次后该池本季节一般不能再用来培育牙鲆苗种。2005年春季此病在山东、河北等多家养殖场发生,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7.
哈尔滨市渔民翟英滨、翟英杰兄弟二人,在松花江哈尔滨江段公路大桥上游江心岛北侧稳水处,用刺网(挂网)定置作业,自9月末至封江,连续捕获大银鱼,最多时1次捕获20多尾,重量达0.25kg。因我省水域中原没有这种鱼类,开始人们不认识,经介绍后,渔民以100g2元的价格出售,可惜数量不多,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18.
<正> 日本对虾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且较耐低温,活力强,耐干露,适于长途运输和鲜活销售,因而是渔民理想的养殖对象。90年代初,首先在我国福建,广东沿海开始养殖。近几年,也颇受北方养殖户的青睐,北方各地对日本对虾苗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北方大部分地区采用南方从台湾引进的育苗技术培育苗种,培育过程中,温度高,换水量小,饵料以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NO_2~--N急性胁迫对斑尾复鰕虎鱼组织结构的影响,在水温16.5℃,盐度30‰,pH8.0的环境下,在实验水体中加入亚硝酸钠,设置NO_2~--N浓度分别为1、10和100mg/L的3个实验组及一个空白对照组,连续观察实验鱼的游动情况、呼吸频率、黏液分泌等表征,并在其死亡后立即解剖,制组织切片进行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斑尾复鰕虎鱼对NO_2~-—N异常敏感,最小浓度组1 mg/L的平均死亡时间仅为8.5 h;NO_2~--N对斑尾复鰕虎鱼的各组织器官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对鳃组织的损伤最为明显,会造成鳃丝充血,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部分鳃小片极度膨大等病理变化,严重阻碍鱼的呼吸机能。  相似文献   
20.
以秦皇岛海域回捕牙鲆为材料,应用分子标记将其分成放流和非放流2组,采用形态学测量、鉴定方法并结合DNA条形码技术对比分析了2组牙鲆的生长和摄食状况。结果显示:(1)放流牙鲆的体长和体质量略大于非放流牙鲆,肥满度、脂肪含量和肠体比值略小,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各参数值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2) 2组牙鲆的空胃率较高,摄食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3)胃含物组成和种类基本一致,包括鱼类、软体动物、多毛类和虾类;(4)针对4种不可辨认的胃含物提取组织DNA,选用线粒体DNA COI基因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在Gen Bank中进行比对分析,并利用MEGA 4.0构建NJ系统进化树,结果鉴定出一种鰕虎鱼(Gobiidae sp.)、一种石首鱼(Sciaenidae sp.)、赤鼻绫鯷(Thryssa kammalensis)和火枪乌贼(Loliolus beka)。进而说明放流牙鲆经过禁渔期的适应,已经恢复了在增殖海域生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