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18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 毫秒
11.
三疣梭子蟹Portuns trituberculatus(Miers)已成为水产养殖的热门品种,但人工育苗生产极不稳定,存在忽成忽败、出苗率低及培育出的苗种质量差等问题.作者多年来就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技术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现将梭子蟹人工繁育技术要点作扼要概述.  相似文献   
12.
王毅  付卓 《新农业》2006,(6):38-39
黄金鲈又名河鲈,隶属于鲈形目,鲈科。主要分布在北美东北地区的湖泊或流速缓慢的河流中,是美国、加拿大最著名的鲈鱼。1997年由湖北省率先从美国引进。我所2003年春由湖北引进部分鱼种,经过3年来的养殖,已经完成驯化、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等试验,经人工诱导黄金鲈产卵,成功地孵化出仔鱼百万尾,育成夏花。  相似文献   
13.
王毅  付卓 《科学养鱼》2006,(6):12-12
勃氏雅罗鱼(见彩中插2)Leuciscus brandti(Dybowski),又名滩头鱼、大红线、高丽细鳞等。勃氏雅罗鱼是鲤科唯一溯河涮游产卵的鱼类。该鱼体长型,背部金黄色,腹白,亚下位,细鳞,色彩艳丽,体侧各有一条纵向红色彩带。肉味鲜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是集观赏、美食、垂钓为一体的养殖新品种。2005年初我们引进了勃氏雅罗鱼水花,经过1年来的夏花培育,鱼种培育取得成功。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毛蚶育苗与养殖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3~2005年,锦州市海洋与渔业科学研究所承接的毛蚶人工育苗与底播放养技术项目,引进了高密度贝类育苗技术,稳步完善形成了毛蚶工厂化育苗与浅海底播放养技术,平均单位水体育苗获得受精卵为2亿~4亿粒/米^3:壳长300微米,壳高280微米,平均单位水体出苗量40万~50万粒/米^3。规将毛蚶工厂化育苗与放养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郑国富  付卓 《河北渔业》2007,(12):39-40
近几年来,三疣梭子蟹已成为水产养殖的热门品种,但人工育苗生产极不稳定,存在忽成忽败、出苗率低及培育出的苗种质量差等问题.笔者2005年在河北黄骅岐口村育苗场,培育出C2(二期幼蟹)270 kg,平均单产0.54 kg/m3,产值43.2万元,利润32万元.现将梭子蟹人工繁育技术要点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6.
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表征之一即是蓝藻“水华”的大量暴发。2003年8月26日,凌海市西八千乡60亩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水面不同程度地漂浮着厚积的绿色黏膜,对虾陆续死亡。经笔者镜检鉴定确认是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所致。2004-2005年盛夏初秋,又相继在各类中小型鱼塘出现了蓝藻“水华”现象。2006年经实地防治试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高温期养殖水体微囊藻的发生。现将养殖水体防治微囊藻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青蛤引种增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蛤为帘蛤科贝类。生活在近海泥沙或沙泥质潮间带,营埋栖生活,俗称黑蛤、铁蛤。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目前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的海产品,因此具有广阔的增养殖前景。由于大的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贝类资源锐减,锦州湾海域的青蛤资源量几乎绝产,为保护和净化海洋环境,发展生态养殖,恢复青蛤自然资源。锦州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站与凌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分别对凌海市境内大有增养殖区邻近海域做了底泥采样收集和海水测试分析;对青蛤的分布、生态习性、生长繁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与研究。2004年将锦州鑫源海珍品有限公司确权海域使用范围作为青蛤增养殖试验场地,从山东省引进青蛤苗种,经过16个月的底播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锦州市政府制定了天桥开发区浅海10万hm~2 (150万亩)贝类增养殖发展规划,以菲律宾蛤仔为主。为此我们进行了菲律宾蛤仔室内人工育苗,2004年5月共出稚贝4.3亿粒,单位面积出苗量391万粒/m~2,2004年7月 28日成功进行了浅海底播,目前长势良好,该项目获得锦州市科技攻关奖。现将育苗技术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海水育苗室1座,育苗池132m~3,池规格为14~25 m~3/池。单胞藻培养用5 L 三角烧瓶150个,体积为0.5 m~3/ 袋的塑料袋150个。种贝50 kg,体长3.28cm。镀塑铁笼100个,30目细沙3m~3。 1.2试验方法 1.2.1单胞藻培养2004年4月15日,开始培养单胞藻叉鞭金藻、小球藻各5 L,营养盐用康威液。到7月11日结束。  相似文献   
19.
通过模拟理想同种点电荷排斥运动的方法实现N个采样点均匀分布在给定的带有限制区的不规则多边形采样区域内.首先将多边形采样区域以及内部限制区域的各条边离散化为一系列位置固定的点电荷,然后在多边形内随机放置N个点电荷,并通过逐个“放抓”点电荷并让它们受电场力运动,并最终达到合力与速度都接近零的稳定状态,此时N个点电荷的位置就均匀分布在指定区域内,可以作为N个样点的均匀采样布局.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一种在复杂多边形区域内实现采样点均匀分布的简单而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GF-2数据结合多纹理特征的塑料大棚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料大棚在全球范围的大量使用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环境问题,及时准确的塑料大棚空间分布信息是农业生产和土壤治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塑料大棚的使用改变了土壤表面的光谱特性和空间结构,塑料薄膜材质的特殊性,使其反射光谱具有强烈的方向性和不确定性,因而仅依靠地物反射光谱特征难以准确识别塑料大棚。本文以GF-2影像作为单一数据源,针对塑料大棚特有的空间分布细节信息,分析不同纹理提取算法对塑料大棚识别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纹理能有效提高基于遥感影像的塑料大棚识别精度;2)使用单一纹理算法识别不同空间分布结构塑料大棚的分类方案中,采用LBP (local binary pattern)纹理算法的塑料大棚识别精度均优于GLCM (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PSI (pixel shape index)纹理算法,其中研究区A基于LBP纹理特征的塑料大棚识别总体精度为96.85%,Kappa系数为0.95,研究区B的总体识别精度为95.58%,Kappa系数为0.94;3)本文使用3种不同的纹理特征组合分类方案,均能提高塑料大棚的识别精度,但不同纹理特征组合算法运用到空间结构差异较大的2个区域时表现不同。加入GLCM的纹理特征组合能提高分布范围较大且聚集度高的塑料大棚识别精度(研究区A塑料大棚斑块平均面积为3.39 hm2,聚集度指数为80.64),对于塑料大棚使用面积小且分布破碎的区域识别精度提升效果不明显(研究区B塑料大棚斑块平均面积为1.37hm2,聚集度指数为72.98)。本试验结果中研究区A的地物光谱特征、NDVI和3种纹理特征组合的大棚识别精度最高,总体识别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达到了98.13%和0.97,研究区B的地物光谱特征、NDVI、PSI和LBP纹理特征组合识别精度最高(总体精度为96.13%,Kappa系数为0.95)。基于影像对象的多纹理特征能够实现塑料大棚的精细识别,该方法对塑料大棚空间分布精确制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