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32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8篇
  36篇
综合类   155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8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土壤肥力及其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国营高峰林场界牌分场相似立地条件下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旨在研究尾巨桉和厚荚相思的生长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厚荚相思人工林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量、非毛管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最大持水量均高于尾巨桉,其具更高的土壤通透、保水和供水性能,但差异不显著(P=0.31—0.97);除速效钾外,尾巨桉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元素含量均小于厚荚相思人工林。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20—40cm土壤有机质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0—20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pH值、全磷、全氮等差异均不显著(P=0.11—0.99);厚荚相思人工林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优于尾巨桉人工林。  相似文献   
222.
速生阶段秃杉与杉木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相似立地条件下速生阶段(11年生)的秃杉与杉木(第2代)人工林5种营养元素(N、P、K、Ca和Mg)的含量、积累量、年净积累量和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与杉木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排序均为树叶>干皮>树枝>树根>干材,林木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均以N最高,其次是Ca和K,Mg和P最低。秃杉人工林分营养元素贮存量为573.40kg.hm-2,明显高于杉木人工林(330.33kg.hm-2),其中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分别为517.97、11.05和47.05kg.hm-2,分别占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的89.91%、1.92%和8.17%。5种营养元素贮存量在秃杉与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的分配均为树叶>树枝>干材>干皮或树根。秃杉人工林营养元素平均年净积累量为47.09kg.hm-.2a-1,是杉木人工林(26.55kg.hm-.2a-1)的1.77倍。秃杉的营养元素利用效率低于杉木,但明显高于马尾松、刺槐和马占相思。  相似文献   
223.
基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陕西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气候变化,气象干旱威胁农业经济发展。利用陕西省16个地市19个气象台站降水资料,选择降水距平百分率为干旱指标,计算陕西省近50a各年的干旱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干旱年际变化特征,并利用GIS 10.1绘制干旱强度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夏季降水多、冬季少,多年平均降水量表现为陕南关中陕北;1960—2013年陕南地区、陕北地区、关中地区分别出现干旱次数为15,17,13,研究区域内16个地市发生干旱的平均频率为28%,轻度、中度、严重、特大干旱发生的平均频率分别为19%,6%,1%,2%,其中绥德发生频率最高(39%)。研究结果为陕西省干旱的监测、评估、预警和抗旱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24.
对广西宁明县不同更新方式(植苗林和萌芽林)尾巨桉中林龄(4年生)地上部分5种养分元素(N、P、K、Ca和Mg)含量、积累量和年净积累量及其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植苗林和萌芽林地上部分各器官养分元素含量均为:树叶干皮树枝干材;林木各器官不同养分元素含量以N、K或Ca最高,Mg或P最低;4年生尾巨桉植苗林和萌芽林地上部分养分积累量分别为688.23、658.70 kg·hm~(-2),不同器官养分积累量均以干材最多,其次是树皮和树叶,树枝最少;尾巨桉植苗林和萌芽林地上部分养分年净积累量分别为172.08、164.69 kg·hm~(-2)·a~(-1),2种林分每积累1 t干物质分别需要5种养分元素7.76、6.85 kg,表明萌芽林的养分元素利用率高于植苗林。  相似文献   
225.
分析了郴州浓香型烟叶生产现状,归纳出浓香品种推广、实用技术推广、生产管理和收购导向等4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并从明确发展定位、加强技术引领、加强政策引导、创新收购管理、提升保障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26.
固化沙蓄热后墙日光温室热工性能试验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结合西北非耕地地区多沙的特点,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基础上,该课题组设计了1种以多孔砖和固化沙为后墙结构主要材料的新型复合墙体日光温室。该日光温室有被动蓄热后墙和主动蓄热后墙2种类型,被动蓄热后墙以固化沙为主要蓄热体,主动蓄热后墙在被动蓄热墙体的基础上增设了蓄热循环系统。通过在内蒙古乌海地区进行试验,分析其热工性能,并与当地普通砖墙日光温室性能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晴天条件下,固化沙被动蓄热后墙温室、固化沙主动蓄热后墙温室、普通砖墙温室的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13.7、17.0、12.8℃。阴天条件下,3座温室的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10.6、13.8、10.0℃。固化沙被动蓄热后墙温室墙体内部恒定温度区域处于500~740 mm之间,蓄热体厚度近500 mm,其中固化沙蓄热体厚度近380 mm。固化沙主动蓄热后墙温室的墙体内部恒定温度区域处于740~1 000 mm之间,蓄热体厚度超过740 mm,其中固化沙蓄热厚度超过620 mm。综上,固化沙主动蓄热后墙日光温室的热工性能明显优于固化沙被动蓄热后墙日光温室及当地普通砖墙日光温室,可满足喜温作物的越冬生产,在西北多沙地区具有一定的实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27.
对广西西北部的南丹山口林场3个不同林龄(8、11、14年生)的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11和14年生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分别为35.75、55.12和75.77t/hm^2,其中经济生物量(干材)分别为16.28、26.64和36.35t/hm^2,占林分生物量的45.5%以上;林分乔木层净生产力分别为4.47、5.01和5.41t/(hm^2·a);从8年生到11年生,树叶、树枝的组成比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再到14年生时呈增长趋势;而干材、干皮、根系却呈现相反的趋势。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均较少,其大小排列次序为14年生〉8年生〉11年生。  相似文献   
228.
本试验主要探索吲哚丁酸在油茶短穗扦插繁殖上的作用。通过测定吲哚丁酸处理油茶短穗扦插的成活率、根量和根长的影响结果,分析吲哚丁酸对油茶短穗扦插繁殖上的应用效果,并选出最适合油茶短穗扦插的吲哚丁酸浓度。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对油茶短穗插条处理在成活率、根量和根长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40ppm与对照的成活率呈显著差异;40ppm与对照的根量呈极显著差异;30ppm与对照的根长呈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29.
正长薄鳅属鳅科、薄鳅属,是最大鳅科鱼类,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由于环境的变化,其野生种群的数量日益减少,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均被列为保护物种。近年来,长薄鳅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围绕长薄鳅的驯养繁殖、病害、生理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也都相继展开,为长薄鳅的保护和开发奠定了基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一直从事于长薄鳅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在长薄鳅人工繁殖和驯养方面取得了一定  相似文献   
230.
对角蛋白高效降解菌地衣芽孢杆菌菌株1411-1固体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着重考察了培养基含水量、起始pH值、温度、接种量及外源添加物的影响,并确定了优化的发酵周期,同时对角蛋白酶的提取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411-1的最适固体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含水量75%,pH值10.0,温度40℃,菌液接种量0.15 ml/g,发酵周期88 h,氮源对固体发酵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碳源的影响不显著;角蛋白酶的最适提取条件为:以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液(pH值10.0)作为提取剂,4℃下提取6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