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44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犬的高脂血症是指犬血液中的脂质浓度升高,一般指甘油三酯或胆固醇浓度升高.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在血液中的运输是由脂蛋白来完成的,犬有4种类型脂蛋白,分别是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HDL可进一步分为HDL1、HDL2和HDL3,其中HDL1是犬所特有的,且不同品种犬的脂蛋白谱具有显著差异.犬血液中的乳糜微粒的主要作用是运输来源于日粮的甘油三酯,VLDL的主要作用是运输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至脂肪组织和横纹肌,LDL的主要作用是运输胆固醇至外周组织,而HDL的主要作用是运输胆固醇至肝脏[1].当犬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浓度升高时,一般为乳糜微粒和/或VLDL升高[2].  相似文献   
72.
血常规检验是指全血细胞计数(CBC),在兽医临床中是一项最基本的检查,也是衡量犬猫健康状况的最重要的检查之一,它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测定、红细胞压积的测量、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等的检测分析。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许多重要信息。依据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临床检验的观察,结合国内外犬猫血常规检验的相关报道,可以把影响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因素归纳为人为因素、生理因素、仪器因素、试剂因素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分别在检验的不同阶段影响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3.
血气分析在动物医院临床急救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项涉及多项临床危重指标,如pH值、pCO2(二氧化碳分压)和pO2(氧分压)等的重要检验技术.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在样本采出后的最短时间内进行检测,以便宠物医生做出准确、快速的诊断和及时有效地治疗.小动物临床上,血气分析的样本多采用静脉血,检测目的是反映体内的氧化代谢和酸碱平衡状态.血气分析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分析设备及质量控制有更高的要求.在血气分析的质量控制体系分为3个阶段,包括分析前阶段、分析阶段和分析后阶段,主要包括控制分析前误差、分析仪器校准和严格遵守标准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74.
诺氟沙星对中国明对虾鳃和血清ECOD、APND和GST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诺氟沙星药饵每天2次投喂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给药剂量分别为0 mg/kg(对照组)、15mg/kg(LD组)、30 mg/kg(MD组)和60 mg/kg(HD组),连续投喂7 d后,分析诺氟沙星对中国明对虾鳃和血清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ECOD)、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PN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诺氟沙星对中国明对虾鳃和血清GST活性呈现显著抑制作用(P<0.05),且GST活性随着取样时间推移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MD组鳃GST活性在4 h时达到最低,是对照组的8.87%;LD组血清GST活性在24 h达到最低值12.01 U/mL,仅为对照组的25.02%。与对照组相比较,给药组中国明对虾鳃和血清APND和ECOD活性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且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和剂量效应,随着浓度升高,APND和ECOD活性逐渐降低;而随着时间推移,APND和ECOD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本研究通过探讨诺氟沙星对上述酶类的影响,为诺氟沙星的合理使用及与其他药物的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5.
原位杂交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本文介绍了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几种常用的原位杂交技术,并概述了原位杂交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包括该技术在基因定位、性别鉴定和病毒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此外,还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6.
王琼  李健  何玉英 《水产学报》2023,47(3):039610-039610
中国明对虾是我国最重要的养殖虾类之一。性成熟后的中国明对虾在生长和体色上表现出性别二态性。为了探查基因组上潜在的性别分化相关区域,对中国明对虾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分别使用中国明对虾基因组和其近缘物种凡纳滨对虾的基因组作为参考基因组,计算了雌雄中国明对虾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以筛查基因组上的性别分化相关区域。当使用中国明对虾参考基因组时,有约89%的中国明对虾测序读段全部或部分比对到中国明对虾参考基因,覆盖度大约为84%。基因组上Fst出现较多杂乱的峰,其中LG5的Fst值整体呈升高的趋势,另外LG13、LG17及LG35均有Fst指数相对较高的区域。而当使用凡纳滨对虾参考基因组时,有约60%的中国明对虾测序读段全部或部分比对到凡纳滨对虾参考基因,覆盖度约为52%。Scaffold 2550和Scaffold 3683上分别有2个最显著的峰。将雌雄中国明对虾转录组测序数据与凡纳滨对虾的参考基因组比对后,获得了中国明对虾的粗略表达谱,挖掘出了丰富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了前述2个Scaffold上...  相似文献   
77.
78.
中国明对虾第一代和第六代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采用RAPD技术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第一代和第六代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分化进行了分析。在20个10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个引物,共扩增出89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分别为34和30条,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8.2%5和33.71%。对2群体的遗传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2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为0.1408,属中等程度分化;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平均为0.197,由此可见,80%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而近20%的变异则是来自于群体间;第六代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和遗传多态度均低于第一代群体,这可能与人工定向选育过程中注重经济性状有关。  相似文献   
79.
PCR—RFLPs检测法在无氟烷隐性基因皮特兰猪建群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4用PCR-RFLPs法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试验猪场的皮特兰猪进行氟烷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在40头皮特兰猪中,检测到具有NN氟烷基因型的猪1头,具有Nn基因型的9头,其余的为nn型,试验结果提示,采用此法对皮特兰猪的氟烷基因进行检测不但可行,而且还可依据此结果进行无氟烷隐性基因皮特兰猪群的选育。  相似文献   
80.
中国对虾“黄海1号”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1号”人工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进行11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方差分析和2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表明,2个群体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反映在选育对虾的腹节1及腹节总长度增加,但头胸甲及腹节1的宽度降低.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为18.14%,主成分2为15.09%,主成分3为11.09%,主成分4为9.53%,累积贡献率为53.85%.分析结果显示,2个群体在横向体型因子方面差异最明显,结果与显著性检验的结论基本一致.判别分析显示,2个对虾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P<0.0001).建立了2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62%~75%,P2为55.4%~79.8%,综合判别率为70.67%,可以认为逐步判别法对于中国对虾不同群体的初步鉴定是可行的.选育群体的判别准确率(75%)相对较高,从而从形态学方面体现了选择育种的效果.[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384-3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