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44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研究法尼酸甲基转移酶(Farnesoic acid O-methyltransferase,FAMeT)在脊尾白虾卵巢发育中的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连续3次繁殖过程中卵巢不同发育时期(Ⅰ-Ⅴ期)大颚器、卵巢和肝胰腺中FAMeT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FAMeT基因在鳃、心脏、肌肉、肝胰腺、卵巢、大颚器等组织中均有稳定的表达,其中,在鳃和大颚器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在卵巢发育周期内,FAMeT基因在大颚器、卵巢、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Ⅰ-Ⅳ期逐渐下降,到Ⅴ期时表达量上调;在每个卵巢发育时期,FAMeT基因在大颚器中表达量最高,约为卵巢中表达量的20-30倍.研究结果表明,大颚器是合成FAMeT的主要组织,脊尾白虾繁殖过程中FAMeT基因主要在卵巢发育前期表达,可以合成大量甲基法尼酯(Methylfarnesoate,MF),促进卵巢发育.  相似文献   
82.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50日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耐盐碱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采用定向交尾方式构建脊尾白虾50个全同胞家系(包括42个半同胞家系),利用SPSS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对各家系盐碱胁迫的存活时间进行方差分析,估计脊尾白虾耐盐碱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结果显示,脊尾白虾耐盐碱性状的遗传力为0.18~0.60,其估计值未达到显著水平,属于中等遗传力;50日龄脊尾白虾耐盐碱性状与体长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401和0.127,耐盐碱性状和体重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196和0.033,耐盐碱性状与体长、体重的相关程度较低。本研究表明,选择育种对于脊尾白虾耐盐碱性状的改良具有较大潜力,且以耐盐碱性状为选育指标,不会对脊尾白虾体长和体重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3.
采用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分群分析法(bulk segregate analysis,BSA)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高氨氮和高pH胁迫敏感组和耐受组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出与高氨氮或高pH耐受性相关的遗传标记.应用110对SRAP引物进行筛选研究,根据在BSA基因池产生的差异,筛选出与高氨氮耐受相关引物77对,与高pH耐受相关引物102对,以用于验证分析.根据片段在群体中出现频率和变化规律,筛选出6个可能与高氨氮耐受性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其中耐受高氨氮负相关标记1个,正相关标记5个;7个可能与高pH耐受性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其中耐受高pH负相关标记2个,正相关标记5个.对获得的13个序列片段进行回收,连接于pMD-18T载体后转化于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胞,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了BLAST分析比对,发现测得片段序列与数据库中序列同源性较低(一般都低于15%),未找到与之同源性较高的功能基因,推论这些特异性序列片段标记可能与高氨氮或高pH耐受性性状密切相关,后续群体验证工作正在进行,以期筛选出与中国明对虾抗逆性状密切相关的序列特征性片段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分子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4.
中国明对虾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保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明对虾主要分布在黄、渤海水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由于忽视对中国明对虾种群自然状态下遗传多样性的监测,缺乏对种质资源进行长期的、有效的管理,造成黄、渤海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下降。目前,随着对种质资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明对虾种质资源以及种群遗传学已成为研究热点,种群保护也已提到议事日程。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将为中国明对虾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相信随着研究工作的继续深入,人们会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对虾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