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20篇
水产渔业   3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选择草鱼主养池塘为研究池塘,分析架设生物浮床的池塘中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生长和肌肉品质特性。池塘养殖试验时间为180d,试验期间测定草鱼和团头鲂生长指标,并利用生化分析和物性分析方法测定肌肉营养成分、系水力和质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池塘的草鱼和团头鲂的终末体质量高于对照池塘的养殖鱼类;试验池塘2种鱼的肥满度都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空壳体质量比没有显著差异。试验池塘草鱼和团头鲂的肌肉滴水损失和失水率均显著低于对照池塘,而熟肉率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的鱼类肌肉粗蛋白显著高于对照池塘;粗脂肪含量都高于对照池塘,在草鱼中差异显著,团头鲂差异不显著;试验池塘草鱼水分显著低于对照池塘,团头鲂水分和2种鱼灰分都没有显著差异。肌肉的质构特性分析表明,试验池塘草鱼的硬度、胶黏性、咀嚼性显著高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草鱼回复性和凝聚性显著低于对照池塘,试验池塘团头鲂肌肉弹性显著高于对照池塘。  相似文献   
12.
武湖翘嘴红鲌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报道了武湖翘嘴红鲌的年龄生长特点.其渔获物中2+和3+龄个体占57.1%,体长以300~600mm为主,体长与鳞长之间呈直线相关L=6.1814+90.4837 R,体重与体长呈指数函数相关W=2.045 ×10-6L3.2585,3+龄以前生长最快,生长指标高,体长和体重的相对增长率大,其生长规律符合Von Bertalanffy方程L1=1 404.9(1-e-0.10(t+0.71)),W1=3.629×14(1-e-0.10(t+0.71))3.2585,捕捞3龄以上个体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14.
南美白对虾肌肉品质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虾肉消费量在快速增长,消费者对虾肉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外观、风味、营养和卫生4个方面对南美白对虾胴体品质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建立一套系统、客观、准确的虾肉品质标准评定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气液混合泵能否满足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养殖对象对水体溶氧的需求,基于气液(氧气-水)混合泵搭建溶氧试验平台,在不同水温、不同出水压力和不同气水体积比的条件下,测试气液混合泵溶氧性能,并在池塘圈养桶(直径4 m,高2 m,养殖水体体积20 m3)内进行增氧试验。溶氧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当出水压力为0.25 MPa、气水体积比为0.01~0.05时,在不同水温(5.6、13.5、30.3)条件下出水溶解氧与水温成反比,溶解氧在47.93~20.60 mg/L变化;氧气吸收效率与气水体积比呈反比,氧气吸收效率在91%~33.7%变化;动力效率与气水体积比成正比,动力效率在22.32~55.12 kg/(kW·h)变化。基于圈养桶的增氧试验结果显示,在有鱼耗氧的条件下(黄颡鱼,单个桶内养殖密度为13.19~16.49 kg/m3),使用功率3 kW的气液混合泵为4个圈养桶增氧时,每个桶内水体溶解氧在光照时间内可达11 mg/L,夜间稳定保持在8 mg/L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气液混合泵可应用于高密度的水产养殖,并能有效应对夏季高温供氧难题。  相似文献   
16.
武湖日本沼虾的合理捕捞规格为体长4cm和体重1.4g以上;合理捕捞时期为4~6月和9~12月共约200d;禁捕期为7~8月;休渔期为1~4月上旬;合理开捕时间为4月中旬;合理捕捞强度4~6月底为1,9~12月为0.5;合理捕捞渔具为虾笼和地笼。同时为保证日本沼虾资源的持续利用,须在4~6月对日本沼虾资源进行自然或人工增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水桶试验中设置2种不同处理方式(密度和收割),研究水蕹菜(Ipomoea aquatic Forsk)对富营养水质的净化特性及效果。结果表明:室外培养12 d,高密度组(10 g/L)对NO2-、NO3-、PO32-、TN、TP和Chl-a的平均去除率最高,分别为90.88%、93.98%、98.96%、82.36%、88.89%和89.33%,显著高于对照组(0 g/L);收割有助于刺激植物加速分蘖、促进植物对N、P元素的吸收固定,并改善水体的DO;水蕹菜组织N、P含量在试验前后发生变化,并与生长水体中的N、P浓度呈正相关关系;植物固定对水体中N、P去除的贡献率与植菜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占高密度组水体中TN、TP去除总量的52.05%和40.41%,为试验组水体中N、P去除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科学制定大水面增殖放流技术方案、促进生态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以洈水水库为例,在运用EwE软件研究水库生态容纳量基础之上,采用Ecopath模型,构建4套增殖放流方案,通过各方案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比较,遴选出最佳方案。结果显示:(1)若以经济效益和氮、磷移除等社会环境效益为首选因子,则方案1最优,即增殖放流鲢、鳙,年放流数量分别为13.5万、49.1万尾,年最大可持续产量达486.6、1 766.8 t,总产值、总利润值、单位产值分别为8 040.2万、7 003.7万和350.2万元/km2,总氮、总磷年净移除量可达130.41、36.98 t以上,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TPP/TR)值、连接指数(CI)值、系统杂食指数(SOI)值、香农多样性指数值分别为4.030、0.304、0.114、1.557;(2)若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健康和渔业经济效益,则方案3最优,即增殖放流鳜、黄颡鱼、鲤、鲫、鲢、鳙,年放流数量分别为0.08万、1.9万、0.9万、1.1万、4.1万、14.8万尾,年最大可持续产量分别达1.2、3.8、18.8、5.6、162.8、...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洈水水库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了解库区水质现状,于2021年7月(夏)、11月(秋)、2022年1月(冬)和3月(春)调查了洈水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理化指标。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75属129种,以绿藻门为主;浮游动物(轮虫和浮游甲壳动物)23属31种,以轮虫为主。浮游生物的优势物种主要为链形小环藻(Cyclotella catenate)、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guga)、湖泊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limnetic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无节幼体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及其生物量年均值分别为1.656×107、1.75×102 ind./L和6.32、1.92 mg/L。在空间分布上,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由上游河道型库区至下游敞水区大致呈逐渐降低的特点。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PO43--P、WT、pH值和DO均对洈水水库中浮游生物群落的生态分布有重要影响,且NO3-<...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观察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仔稚鱼对缝隙和水层的栖息选择行为。结果表明:1~18日龄仔稚鱼表现出明显的藏匿行为,喜好栖息于缝隙场所,且白天的喜好性显著高于夜间;19~25日龄稚鱼则不选择缝隙场所栖息。2~7日龄仔鱼对0.3cm缝隙的喜好性显著高于0.5cm缝隙;9~18日龄仔稚鱼只选择较宽(0.5cm)缝隙栖息。18日龄以前,仔稚鱼白天选择栖息于底层缝隙(水底以上20cm内)的比例显著高于表层缝隙(水面以下20cm内);夜间,13~18日龄稚鱼栖息于表、底层缝隙的比例无显著差异。3~10日龄仔鱼及21~32日龄稚鱼喜好栖息于底层水体(水底以上20cm内),11~20日龄仔稚鱼栖息水层未表现出显著的喜好性,表、底水层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