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3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柱层析、蛋白免疫印迹和电泳等方法对哲罗鲑(Hucho taimen)的卵黄脂磷蛋白进行研究,并以其鼠抗和兔抗血清为抗体建立了夹心酶联免疫反应(ELISA)对生殖周期中哲罗鲑血清卵黄蛋白原浓度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哲罗鲑卵黄脂磷蛋白分子量在460 ku,并且由3个亚基组成,分子量分别为137.8 ku、84.2 ku和10.8 ku.蛋白免疫印迹表明,卵黄脂磷蛋白抗血清与雄鱼血清无特异性反应,而与雌鱼血清有特异的反应.本研究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灵敏度为7.8 ng/mL,批内变异系数为4.06%,批间变异系数为4.58%,工作范围为30~2 000 ng/mL,在该范围内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和重复性.生殖周期中哲罗鲑血清卵黄蛋白原浓度由每年6月份产孵后的最低值573.4 ng/mL升高到12月份的最高值1 918.2 ng/mL,卵黄积累持续期为6个月,整个生殖周期中血清卵黄蛋白原浓度只出现一个高峰期,表明人工养殖条件下,性成熟哲罗鲑的生殖周期为1年.  相似文献   
12.
尖裸鲤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能够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用于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以尖裸鲤血液、心脏、肝、脾、鳃、头肾、中肾、后肾、前肠、中肠、后肠、性腺、眼、垂体、脑、红肌、白肌和皮肤18个组织为材料,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GAPDH(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HPRT1(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1)、RPL13(核糖体蛋白L13)、RPL19(核糖体蛋白L19)、RPL13a(核糖体蛋白L13a)、SDHA(琥珀酸脱氢酶亚基A)和ACTB(β-肌动蛋白)7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情况,并采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对7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eNorm分析显示,7个候选内参基因的平均表达稳定值(M)依次为RPL13=RPL13aRPL19GAPDHACTBSDHAHPRT1,其中RPL13和RPL13a的M值均最小(0.62);NormFinder分析显示,7个候选内参基因的M值依次为RPL13RPL13aRPL19GAPDHACTBSDHAHPRT1,其中RPL13的M值最小(0.30);BestKeeper分析显示,7个候选内参基因的标准差(S.D.)依次为RPL13RPL19GAPDHHPRT1RPL13aSDHAACTB,变异系数(CV)值依次为RPL13RPL19HPRT1GAPDHSDHARPL13aACTB,其中RPL13的标准差(0.84)和变异系数(4.54%)均最小;7个候选内参基因在尖裸鲤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研究表明,7个内参基因中RPL13的表达较为稳定,可作为尖裸鲤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的适宜内参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为尖裸鲤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活体观察和固定观察两种方法,系统观察和详述了黑斑狗鱼Esox reichrti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各时期的特点。结果表明:黑斑狗鱼成熟卵为圆球形,呈淡黄色,略透明,沉粘性,卵膜较薄,略有弹性,卵径为2.49±0.09 mm;在水温6~10℃下,受精卵历经529 h孵出,整个发育期间所需的积温为4511.5℃·h,约合188℃·d。黑斑狗鱼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6个阶段,即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和器官形成阶段,各阶段发育所需积温分别为60.5℃·h、125℃·h、572℃·h、180℃·h、477℃·h,和3097℃·h。在胚胎期间,许多器官分化形成,至孵出时,胚胎已具有较完善的内部器官,各鳍亦已形成。  相似文献   
14.
利用AFLP技术,分析比较雌雄哲罗鱼Hucho taimen(Pallas)之间的遗传差异。采用两个酶切组合,共45对引物组合对雌雄个体进行扩增。结果表明,电泳检测条带清晰丰富,两个酶切组合分别扩增出958和971个位点,多态性比例分别在4.76%~62.26%和6.98%~37.50%,15个位点在雌雄个体中的比例存在很大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雌鱼聚在一起,雄鱼聚在一起,未发现雌雄特异位点。研究积累了大量AFLP分析数据,可为哲罗鱼性别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8个野生唇(鱼骨)群体线粒体ATP6和ND4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共获得1 629bp序列,序列变异率为4.97%,核酸多样性为0.007 5,表明野生唇(鱼骨)群体保持了较好的遗传多样性;在8个野生唇(鱼骨)群体中共检测出21个单倍型,其中HQ1和HT2单倍型共包含了45.24%的个体,且单倍...  相似文献   
16.
湖鲟微卫星引物在三种鲟鱼及杂交子代的通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2对湖鲟(Acipenser fulvescens Rafinesque)微卫星引物对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 Brandt)及三种杂交鲟进行种间的通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2对湖鲟微卫星引物在六种鲟鱼中有较高的通用性,有6对引物(50%)在6种鲟鱼中扩增出PCR产物,但仅有4对在6种鲟鱼中得到清晰可辨且有多态性的条带,可以直接用来分析几种鲟鱼的遗传多样性和进行杂交鲟的辅助育种工作.其中,位点LS-68在三种纯种鲟鱼中的等位基因大小范围上有明显差异,可作为三种纯种鲟鱼的分子标记位点;位点AfuG112在除施氏鲟外的其他鲟鱼中都得到特异扩增产物,可以用于检测施氏鲟群体的纯度(施氏鲟无带,怎么能用来检测纯度),人工辅助育种的品种选择;位点AfuG122仅在三种杂交鲟中得到清晰可辨的条带,可以作为区分杂交种与纯种的分子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17.
两个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两个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养殖群体为对象,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两个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和两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在广东养殖贝和三亚养殖贝群体中,分别获得232和230条扩增片段,两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28和0.2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4和0.4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25和2.13,显示两个群体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差较小(p<0.05),两群体间遗传变异性小,其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两个养殖群体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448,群体之间属于轻度偏中度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哲罗鱼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磁珠富集法构建哲罗鱼(Hucho taimen Pallas)荩因组微卫星文库。哲罗鱼基因组DNA经Mbo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选取400-900bp的片段,用生物素标记的简单重复序列(ACA)15作探针与其杂交,杂交复合物结合到包被有链霉亲和素的磁珠上,获得目的片段,连接T载体克隆,构建基因组微卫旱富集文库。再用同位素标记的(ACA)15探针进行二次筛选,筛选出686个阳性克隆,阳性克隆率为35.94%。对其中14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共获得149个微卫星序列,4个小卫星序列,其GenBank Accession Number为DQ110955~DQ121108。其中perfect(完美型)62个,占41.61%;imperfect(非完美型)92个,占61.74%;compound(混合型)5个,占3.36%,重复次数主要分布于6~45(81.21%),平均重复次数为32.5,这表明(ACA/TGT)。在哲罗鱼基因组DNA中含最非常丰富。本研究旨为从DNA水平上研究哲岁鱼种群结构、遗传多样性及目前群体现状等方面提供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哲罗鱼(Hucho taimen)胚胎至仔稚幼鱼期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了哲罗鱼胚胎至仔稚幼鱼期体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鱼体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显示,ACP、AKP和GSH随发育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并趋于平稳,在受精35 d,即出膜期都出现一个高峰值;SOD和CAT在整个发育期间活性接近于0;MDA含量随时间增加持续升高。表明在哲罗鱼早期发育阶段,鱼体随发育时间的延长受到的过氧化损伤持续加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组设计覆盖全基因组引物的方法构建并获得玻璃缺鳍鲶Kryptopterus vitreol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其全序列特征和结构,为鲇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玻璃缺鳍鲶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 662bp,碱基组成具有高AT含量的偏向性,结构组成和排列顺序和其他硬骨鱼基本一致,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 RNA、2个r RNA和1个D-loop区。全基因组中除COX1以GTG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余12个编码蛋白的基因都以ATG开头。7个编码蛋白基因(ND1、Cox1、ATP8、ATP6、ND4L、ND5和ND6)以TAA终止,其余6个编码蛋白的基因没有完整的终止密码子。对玻璃缺鳍鲶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的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的结构分析,识别5个保守序列(CSB-1、CSB-2、CSB-3、CSB-D和CSB-E)和一个潜在的终止序列E-TAS。利用玻璃缺鳍鲶分别与其他4种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13个编码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玻璃缺鳍鲶与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同源性最高,5种鱼线粒体基因组中COX1基因相对最保守,相似度为78.98%~92.78%。基于5个科12种鱼与2个外群物种的线粒体控制区(D-loop区)的核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玻璃缺鳍鲶独自一支且与鲇Silurus asotus和南方鲇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