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4篇
水产渔业   2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为探究亲鱼培育模式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雌性亲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阶段性测定雌性亲鱼肌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方法,将亲鱼培育期间分3个阶段:大黄鱼卵巢发育Ⅰ期或是少数Ⅱ期(记为A阶段)、卵巢发育Ⅱ期或少数Ⅲ期(记为B阶段)、卵巢发育至Ⅳ期(记为C阶段),进行大黄鱼肌肉营养成分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培育模式下,大黄鱼雌性亲鱼背部肌肉氨基酸总量C阶段最高(17.480%);是A阶段的1.206倍,是B阶段的1.160倍,腹部氨基酸总量B阶段最高(16.993%),是A阶段的1.174倍,是C阶段的1.229倍,但各阶段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大黄鱼雌性亲鱼背部肌肉、腹部肌肉的脂肪酸总量呈显著增长趋势(P0.05),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也呈增长趋势且C阶段均显著高于B阶段(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含量均为C阶段、B阶段显著高于A阶段(P0.05)。研究表明,本培育模式下对大黄鱼雌性亲鱼肌肉的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含量影响不大,对肌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不饱和脂肪酸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2.
为探究不同滤料和碳氮比对对虾养殖尾水处理效果的影响,采用藤壶壳和聚乙烯(PE)作为生物滤料,考察了碳氮比分别为5、10、20、30时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尾水的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碳氮比分别为5、10、20时,藤壶壳组的总氨氮、亚硝酸盐去除率高于PE组,但碳氮比为30时,藤壶组和PE组的总氨氮和亚硝酸盐去除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 05);藤壶组和PE组在碳氮比为20和30时,总氨氮去除率在30 h后均显著高于碳氮比为5和10时(P0. 05),去除率高于98%;藤壶组和PE组碳氮比为10、20、30时,在30 h后亚硝酸盐去除率显著高于碳氮比为5时(P0. 05),去除率高于93. 79%。综合本研究中不同滤料和不同碳氮比对水质处理效果的研究结果,并结合藤壶壳和PE的经济成本,建议尾水处理中碳氮比取20∶1,滤料取藤壶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不同急性低温胁迫强度、胁迫持续时间下条纹锯鮨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为其健康养殖和耐寒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条纹锯鮨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暂养水温13℃急性胁迫到3、5、7℃,分析3个急性低温胁迫强度、不同胁迫时间(0、2、6、12、24、48 h)对条纹锯鮨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Ⅰ、Ⅱ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各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显著高于胁迫前(P<0.05);Ⅰ、Ⅱ组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先降后升至胁迫前水平,12 h后Ⅲ组总蛋白(TP)、TG、TC含量均显著低于胁迫前水平(P<0.05),Ⅰ、Ⅱ组葡萄糖(GLU)含量48 h时显著上升(P<0.05);Ⅰ、Ⅱ组48 h时血清离子与胁迫前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K~+和Ca~(2+)含量显著下降(P<0.05),Na~+和Cl~-含量显著上升(P<0.05)。[结论]在条纹锯鮨养殖生产和低温驯养过程中,应尽量降低胁迫强度和缩短胁迫时间。  相似文献   
24.
在水温(29.2&#177;0.2)℃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饲对点带石斑鱼幼鱼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下降,但多不饱和脂肪酸上升(P〈0.05),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氮基酸总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饥饿胁迫后产生了饥饿效应;恢复投饲后,实验组鱼体内的脂肪和能量百分含量与对照组不再存在显著差异。各实验组的氨基酸总量和必需基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合体重变化为判断指标,饥饿2d的点带石斑鱼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的能力,饥饿4~10d具有部分补偿生长的能力;以氨基酸为指标,饥饿2~10d的点带石斑鱼幼鱼均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的能力。  相似文献   
25.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9.2±0.2℃条件下,对点带石斑鱼幼鱼(1.832±0.03 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在恢复投喂后,体重迅速增重,且S2的体重超过了S0,但两者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各饥饿组的体重均显著低于S0和S2组(P<0.05)。点带石斑鱼经饥饿再恢复投喂,其特殊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高于S0(P<0.05);食物转化率呈波动变化,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率大部分均低于S0。比较分析认为,S2为完全补偿生长,其他各试验组为部分补偿生长,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恢复生长阶段提高摄食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26.
鮸(Miichthysmiiuy)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鱼属(图见彩中插2),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东、黄海较多。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尤其鳔俗称“鱼肚”,为高级滋补品,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浙江、福建两省沿海对)鱼的亲鱼培育、胚胎及仔稚鱼发育、人  相似文献   
27.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ns)俗称比目鱼,属鲽形目,鲆科、牙鲆属,是近海暖温性底层鱼类。其自然分布区主要是中国沿海、朝鲜、日本和俄罗斯的亚洲海区。褐牙鲆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肉质细嫩鲜美,是名贵的重要海水养殖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28.
早繁鮸鱼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盐度29、水温23~25℃的条件下,进行了早繁鮸鱼仔鱼饥饿实验和不可逆点(PNR)的确定;观察了饥饿条件下早繁鮸鱼初孵仔鱼0、6、9、12、15和18日龄的存活、生长、卵黄囊与油球利用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繁鮸鱼仔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为4.5~5 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的第7天。在饥饿的条件下初孵仔鱼、6、9、12、15和18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10.5 d、5 d、2.5 d、3 d、4 d和5 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8.5 d、3 d、1 d、1.5 d、2 d和3.5 d。说明9~15日龄是早繁鮸鱼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饥饿仔鱼行为变化表现为表层集群游动觅食,缓慢游动反应迟钝和外部形态变化并开始下沉水底。  相似文献   
29.
藻菌固定化技术具有强可控性、强重复性、长作用时间、高利用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生产生活.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藻菌固定化也被逐渐应用于水产养殖水质处理中.介绍了藻菌固定化技术的主要特性及其在工业污水、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