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5篇
林业   15篇
农学   36篇
基础科学   15篇
  47篇
综合类   162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331.
332.
【目的】分析不同基因型小麦冠层的温度参数相关信息,探寻快速高效筛选冬小麦抗旱品种的指标和方法,给冬小麦抗旱品种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小麦为研究对象,获取干旱胁迫下10个抗旱性存在差异的小麦品种冠层热红外图像,采用温度频率直方图等分析方法提取冠层温度特征参数,明确温度特征参数与抗旱指数之间定量关系,分析冠层温度特征参数对筛选冬小麦抗旱品种的有效性。【结果】基于产量抗旱指数(DRI)的分级标准将测定小麦品种分为4种抗旱类别,其抗旱性越强,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植株含水量(PWC),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籽粒产量越稳定。基于热红外图像提取冠层温度特征参数,小麦抗旱性越强,冠层温度的差异性越小,冠层温度的离散程度也较小。产量抗旱指数(DRI)与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的作物冠层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偏差(CTD)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79—0.84,而与冠层温度标准差(CTSD)、变异系数(CTCV)、水分胁迫指数(CWSI)和冠层相对温差(CRTD)呈显著负相关(r=-0.56—-0.78)。基于单一生育时期冠层温度特征参数建立了产量抗旱指数(DRI)回归模型,估算精度为r2=0.73—0.87,其中以拔节期预测模型精度最高。而基于3个生育时期的相关冠层温度参数CTD、CTCV、CTSD CWSI组合构建产量抗旱指数(DRI)预测模型,较基于单一生育时期预测精度显著提升(r2=0.95)。【结论】利用热红外图像可进行小麦品种抗旱性的早期鉴定与快速评价,这对促进作物高效节水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3.
334.
自然界中某些微生物具有较强的酚降解能力,利用微生物处理含酚废水的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该文通过梯度平板法从石化工业废水中分离筛选得到3株降解酚的细菌,苯酚降解率分别为90.9%、82.5%、74.9%。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而将其应用到工厂等污水处理方面,降低含苯酚的废水排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35.
<正>本试验以新疆常规葡萄品种红提为研究材料,分别以全程标准化病虫害防治方案(以下简称全程方案)与常规病虫害防治方案进行防治,一方面验证全程防治方案效果,另一方面也给种植户提供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综合防治方案,帮助种植户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题。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地概况试验安排在兵团第5师83团园艺2连9-21条田,所选地块种植葡萄6年,土壤为粘土地,肥力适中,灌溉模式为滴灌。2012年4月20日扶植绑蔓,架高2.5米,施肥方式为穴施,肥水管理按常规进行。  相似文献   
336.
14种中药及其复方的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黄连、黄芩、丹参、连翘等14味中药,分别采用平板打孔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临床常见致病菌进行体外抗菌试验,并以抗菌活性较好的药物为主药组成复方,进行中药复方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黄连、黄芩、丹参和连翘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好抑菌作用,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分别为16.0、62.5、125.0和62.5g/L,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分别为32.0、125.0、125.0和125.0g/L,黄连、黄芩、丹参、连翘、地锦草和红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抑菌作用,MIC分别为16.0、32.0、125.0、16.0、62.5和125.0g/L,MBC分别为16.0、32.0、250.0、16.0、125.0和250.0g/L,黄连、黄芩、丹参和连翘对链球菌具有较好抑菌作用,MIC分别为32.0、32.0、16.0和125.0g/L,MBC分别为32.0、64.0、32.0和125.0g/L。复方2和复方3对3种供试菌均具有显著抑菌效果,MIC和MBC为8.0~64.0g/L。说明,黄连、黄芩、丹参、连翘等单味药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均具有较强抗菌作用,以其为主药组成的复方呈现协同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337.
完善农业科技奖励机制 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农业科技奖励机制是科技评价不可或缺的行业激励措施之一,完善农业科技奖励机制,对于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提高成果转化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项目立项、成果分类、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并从抓立项、强化协作攻关,统一科技成果分类标准,完善评价机制和实现成果时效化管理,强化科技管理工作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对策,以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相似文献   
338.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不同水分冬小麦晚霜冻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水分条件下拔节期低温对小麦生理代谢的影响,构建综合生理指数精确评价冻害程度,对农业减损增效和宏观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弱春性的偃展4110和兰考198以及半冬性的郑麦366和丰德存21为材料,在低温处理前1周进行灌水和不灌水处理,于雌雄蕊分化期将盆栽小麦移至低温模拟室进行低温处理,分别为正常(CK)、–2℃(T1)、–4℃(T2)、–6℃(T3)、–8℃(T4)和–10℃(T5)。在处理结束后第2天测定小麦生理指标和荧光参数,在成熟期收获小麦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分和低温胁迫及其互作对小麦拔节期生理指标及荧光参数均具有显著影响。随着低温胁迫加重,叶片含水量、叶绿素a含量及荧光参数qp、Fv/Fm和Fv/Fo呈持续下降趋势,而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及SOD活性表现先升后降特征,但MDA含量则相反。灌水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温胁迫对植株生理代谢的影响,低温对半冬性品种的影响相对较小。利用主成分分析将测定参数转化成4个独立的综合指标,且反映了88.55%的原始信息,并构建出冻害生理综合指数(FIPCI)。聚类分析热图显示的颜色越深,生理指标响应程度越大。依据生理指标聚...  相似文献   
339.
作物产量估测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在田块尺度下及时准确估算产量,对于农事操作管理、收获、销售及种植计划制定均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地势起伏及空间差异较大的农田为研究区,利用低空无人机遥感平台搭载多光谱相机、热红外相机和RGB相机,同步获取小麦关键生育时期的无人机遥感影像,并提取光谱反射率、热红外温度和数字高程信息。首先统计不同地形特征下遥感参数和生长指标的空间变异情况,分析植被指数和温度参数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然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squaresregression,PLSR)、支持向量机回归(supportvectormachineregression,SVR)和随机森林回归(random forest regression, RFR) 4种机器学习方法以单模态数据和多模态遥感信息融合2种方式进行建模,比较单模态数据和多模态数据融合的产量估测能力。结果表明,坡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子,3个生育期内,不同坡度等级下遥感参数差异明显,土壤含水量、植株含水量和地上...  相似文献   
340.
氮密调控对两个冬小麦品种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品种、施氮量、种植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豫东南黏壤潮土区冬小麦碳氮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明确该区冬小麦适宜的氮密调控处理组合,以期为该地区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8—2020年连续2个冬小麦生长季,在豫东南黏壤潮土区设置品种(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品种,鑫华麦818;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品种,百农207)、施氮量(N0,0;N240,240 kg·hm-2;N360,360 kg·hm-2)和种植密度(M1,225 万株/hm2;M2,375万株/hm2;M3,525万株/hm2)三因素裂裂区试验,重点分析三因子处理下冬小麦碳代谢(可溶性糖含量;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蔗糖合成酶SS活性)、氮代谢(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生理参数及产量的差异。【结果】品种、氮肥、密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冬小麦的碳氮代谢,氮肥是影响2个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主控调节因子。施氮量、种植密度对碳氮代谢的影响因生育时期、品种而异。总体来看,氮密调控对2个品种碳代谢的调控优势主要在灌浆后期,对氮代谢的调控优势主要在灌浆中期,灌浆中后期M2N240处理的碳氮代谢指标参数值较最小处理组合平均增幅达358.28%。碳氮代谢平衡对不同分蘖成穗特性冬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生育后期,这可能是鑫华麦818整体产量高于百农207的主要生理原因。两年度试验均以M2N240处理下的产量较高,较产量最低的M1N0处理提高96.49%。【结论】综合考虑品种、氮肥、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平衡及产量的影响,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2个冬小麦品种碳氮代谢的调控优势主要在灌浆中后期,M2N240处理可作为豫东南黏壤潮土区适宜的氮密调控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