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1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7篇
  19篇
综合类   40篇
水产渔业   73篇
畜牧兽医   41篇
园艺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为探究草鱼混养与单养两种养殖模式的温室气体昼夜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仪法对2个草鱼养殖池塘的水-气界面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通量进行了24 h观测。结果显示:草鱼混养和单养CO2通量的昼夜变化范围分别为(-119.03±76.25)~(59.79±52.19)和(-199.88±163.25)~(186.64±48.06) mg/(m2·h),CH4通量范围分别为(1.81±2.07)~(7.25±7.06)和(-11.75±14.38)~(17.77±14.84) mg/(m2·h),N2O通量范围分别为(24.4±16.4)~(77.4±34.7)和(43.8±12.8)~(165.7±122.2)μg/(m2·h)。草鱼混养的CO2、CH4和N2O日平均排放量均低于单养模式,其中,...  相似文献   
192.
为了研究饲料腐烂形成的高氮、磷营养盐条件下浮游植物的自发生长,夏季在玻璃温室进行了以鱼类配合饲料腐烂液为营养源的实验。实验设1个对照组和1个处理组,对照组中不曝气,处理组在12 d起进行持续曝气扰动。结果表明,曝气显著提高了水中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对照组叶绿素a较低,在第10~17 天形成峰值,处理组叶绿素a在第27 天达到最高值(1 169.57±1 133.01) μg/L,藻生物量在第25 天达到最高值(279.07±339.83) mg/L。第21~31 天,处理组中绿藻门的栅藻属(Scenedesmus spp.)为优势种,而对照组中绿藻门的衣藻属(Chlamydomonas spp.) 和绿球藻(Chroococcus sp.)为优势种。在曝气条件下,以鱼类配合饲料腐烂降解形成总氮、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3.8~22.1、2.1~16.9 mg/L的高营养水平,出现绿藻门栅藻属优势。  相似文献   
193.
为比较单养、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养殖池塘的水质与生物组成特点,采取水质分析、环境DNA与传统鉴别方法对草鱼单养、混养(80:20)两类池塘的水质变化、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混养池塘的水质优于单养池塘,混养池塘水体中总氮(TN)、硝态氮(NO3--N)、氨氮(NH4+-N)、亚硝态氮(NO2--N)的浓度比单养池塘分别低10.15%、3.78%、5.07%、80.18%,总磷(TP)和活性磷(SRP)的浓度分别低27.14%和56.26%;两类池塘中浮游植物均以绿藻门(Chlor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隐藻门(Cryptophyta)为优势种,但单养池塘中的藻类密度为30×106cells/L,低于混养池塘104×106cells/L;两类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均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优势种,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数量较少,单养池塘中浮游动物密度高于混养池塘;在底栖动物方面,单养池塘存在螺类、水蚯蚓和摇蚊幼虫,而混养池塘仅有螺类和摇蚊幼虫。在菌群组成方面,单养池塘水体中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类群,混养池塘水体中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类群;但在两类池塘底泥中,均以变形菌门为优势类群。以上结果表明,草鱼混养有利于改善养殖池塘水质,增加浮游植物丰富度,改变养殖水体菌群的结构。本研究为优化草鱼池塘养殖结构,改善水质,构建高效池塘养殖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4.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来自工业、农业和生活的污水不断增多,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生态系统健康受到影响。国内外广大学者为此开展了众多关于渔业水域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但缺乏渔业水域生态修复的设备可供利用。研发了一套太阳能水层交换装置,通过曝气的方式推动水体流动,实现上下水层交换,促进有机污染物的有氧降解、净化水质,为沉水植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环境,改善不同水域之间的生态联系。该设备以太阳能为动力,全自动定时循环启动,具有结构简单、曝气时间长、动力效率高等特点。2022年9月连续测定试验河道水体中水质状况,分析了太阳能水层交换装置对河道水动力、溶氧含量、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装置每天平均工作时长达8 h,设备周围水体总氮、总磷和氨氮分别与同时期对照组相比降低29.02%、31.25%、62.12%,安装设备的水体中溶氧明显提高,河道中水流流速增加2倍以上,上下水层交换效果明显。研究表明,太阳能水层交换装置有效解决了河道水流流通性不畅等问题,改善了水体环境,对河道水体的生态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5.
生物质炭填料是一种新型填料,本研究明确了该填料的物理属性,通过与砾石石英砂填料实验组进行比较,对比了吸附生物膜处理人工污水和池塘污水的效果,研究了物化性质以及作为基质附着生物膜净水的能力。结果表明:(1)生物质炭填料的主要成分是SiO2和CaCO3,无毒无害,比表面积大(8.92 m2/g)。(2)当水温在21 ℃左右时,仅靠自身理化性质,填料添加量越多降氮磷效果越显著(P <0.05)。当添加量为45 g/L时,159 h的氨氮去除率为91.58 %;当添加量为20 g/L时,120 h的正磷酸盐去除率为94.12 %。(3)15 ℃左右水温条件下,当两组填料的添加量均为20 g/L时,生物质炭填料组的降氨氮效果优于砾石石英砂组,但砾石石英砂组降低池塘污水化学需氧量的效果稍好。综上,生物质炭填料除自身能降氮磷外,附着生物膜的能力更强,有更好的净水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6.
针对白洋淀渔业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问题,设计并实施了"白洋淀水域生态修复工程",营造了水生动物栖息生境、恢复了水生植物多样性、开展了底栖生物增殖改底。为研究该工程对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调控效果,该研究选取修复区(鲥鯸淀)为研究对象,相邻的水域(大白洋淀)作为对照水域,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和食物网结构及营养级分析。结果表明,修复区渔获种类数、渔获丰度和渔获生物量相较于对照区分别增加了35.29%、58.60%和200.00%,修复区鱼类体征值(平均全长、体长和体质量)均高于对照区。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修复区的主要渔业生物δ13C、δ15N均值显著高于对照区,且修复区的δ13C跨度(6.30‰)明显大于对照区(4.47‰)。修复区内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范围、总跨度和均值均高于对照区,修复区多数物种营养级集中在>3.0~3.5,而对照区多数集中在>2.5~3.0。因此,该研究表明,综合性、系统性水域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能有效提升生物多样性、稳定生态系统结构、优化食物网结构和提高营养级水平,加速白洋淀的生态功能和渔业资源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