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4篇
综合类   54篇
水产渔业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通过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及DELPHI法,在综合分析淡水养殖池塘水质各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对14个淡水养殖池塘水环境因子的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序,选择其中5个因素作为指标建立了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阈值。[结果]淡水养殖池塘水质因子重要程度排序为溶解氧>pH>浮游植物量>透明度>总氮>浮游动物量>水温>生化需氧量>水色>盐度>总硬度;根据重要程度的大小,确定溶解氧、pH、透明度、浮游植物量、总氮5个指标为池塘水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淡水养殖池塘水质等级进行5级划分,并采用专家问卷方法获得鱼类对各指标的耐受程度范围。[结论]为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2.
鱼类环境DNA研究中通用引物的筛选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一个通用性和适用性良好的能够运用于环境DNA(eDNA)研究的鱼类引物,从相关文献中选取了鱼类线粒体基因组部分片段的5对引物,分别对线粒体D-loop区、16S rRNA基因、COI基因以及Cytb基因部分片段进行扩增。对千岛湖48种鱼类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后比较发现,引物16s和COI均可以取得良好的扩增效果,通用性优于其他几对引物。引物16s的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检测均出现明亮的目的条带,引物COI则有3种鱼的条带经凝胶电泳检测亮度较暗。利用上述引物对环境样品eDNA扩增时发现,只有16s和COI的引物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能够得到明显单一的亮带。对该两种引物的PCR产物克隆后测序比对发现,16s的PCR产物均为千岛湖常见鱼类物种的基因片段,COI的PCR产物则为细菌COI基因的部分片段。综上,我们认为引物16s在通用性和适用性上都更为适合作为鱼类群落结构eDNA研究的通用引物。  相似文献   
43.
不同养殖模式及光照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室内水泥池4种不同养殖模式(虾单养或混养不同鱼类)和2种光照(自然光和弱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产量和水质的影响开展了研究。试验共设6个试验组,2个对照组,每个组别共设3个重复:自然光虾单养组、弱光组对虾单养、自然光虾鳅混养、弱光虾鳅混养、自然光虾鲢混养、弱光组虾鲢混养、自然光虾鳅鲢混养、弱光虾鳅鲢混养,养殖70d。测定试验前后试验池虾规格、总质量、存活率及饵料系数和鱼的规格、总质量。每隔15~20d测定水质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单养组的虾自然光条件下规格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而弱光单养组的虾规格显著小于其他组(P0.05),其他组别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系数方面,单养组显著大于混养组(P0.05),存活率混养组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自然光组饵料系数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弱光组(P0.05)。水质方面,养殖期间各组的硝态氮、亚硝态氮、氨氮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亚硝态氮质量浓度,虾单养组和虾鳅混养组均显著高于虾鲢混养组和虾鳅鲢混养组(P0.05),自然光组显著低于弱光组(P0.05),氨氮,虾单养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自然光组低于弱光组(P0.05)。试验结果显示,适当的光照是凡纳滨对虾生长的重要因素,泥鳅能大幅提高池塘经济效益节约成本,而鲢鳙鱼可有效地改善水质,当泥鳅以及鲢鳙鱼共同混养在虾池时,保证对虾池水质良好的同时,可提高对虾养殖的产量。  相似文献   
44.
保水渔业理论构想与应用实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泊渔业历来是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组成,但由于鱼类大多处于各水生食物链的顶端或较高营养级,因此无论是人工放养导致的某些鱼类生物量的大量增加,还是过度捕捞导致的某些鱼类生物量的急剧减少,都会通过食物网营养关系对湖泊生态系统产生深刻影响,甚至使湖泊的生态功能出现退化;而湖泊集约化养殖的开展,更是将大量外源性营养物直接带入水体,  相似文献   
45.
利用Biolog技术就滆湖原位围隔内鲢鳙放养密度和比例对水体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试验阶段后期不同围隔内水体微生物对碳源总量的利用相对于试验中期有较明显的变化。未放养鲢鳙的对照组(A0)在试验后期对于碳源总量的利用低于各实验组(A_1:鱼密度40 g/m~3、鲢鳙比7∶3;A_2∶40 g/m~3、3∶7、A_3∶80 g/m~3、7∶3和A_4∶80 g/m~3、3∶7)。试验中期和后期,利用比例较高的碳源类型均为聚合物。主成分分析表明,试验后期不同围隔水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方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的碳源主要有16种,分别属于聚合物、糖类、羧酸、氨基酸。实验中期和后期围隔水体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指数Shannon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代谢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实验组A1,实验组A4碳代谢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根据鳙的绝对生物量、多样性指标以及对碳源的总量利用,可以得出以鲢鳙主导的微型生态系统中,鳙的绝对生物量对于水体微生物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6.
千岛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千岛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联性,为了解千岛湖水环境变动规律及水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沿水流方向在水库上中下游依次设置5个采样点,2010年对千岛湖浮游植物群落开展了周年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223种,其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均主要由硅藻、蓝藻和绿藻组成。不同浮游植物门类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组成比例站点间无显著差异;群落总密度和生物量站点间无显著差异,但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它们的垂直分布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4~8 m水层具有最大值。Shann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空间和季节间均无显著差异,但Margalef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的季节和空间差异。聚类分析(CA)和多维尺度分析(MDS)表明,藻类物种组成在站点间无显著差异,但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即分化为春季、冬季和夏秋季3种群落类型,春季群落主要特征种为颗粒直链藻及其狭窄变种和尖尾蓝隐藻,冬季为水华鱼腥藻、颗粒直链藻狭窄变种和脆杆藻,夏秋群落为网状空星藻、水华鱼腥藻和梅尼小环藻。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温、pH值、CODMn和Chl-a显著正相关,与SD和DO显著负相关;生物量与Si O2-3-Si显著正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水温、DO和NO-3-N及pH值是影响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7.
肠道形态种间差异是动物对食物质量的长期进化响应,本文研究了滆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肠长(GL)和肠重(GM)两种肠道形态参数的生长格局,并探讨了它们对鲢鳙食性差异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滆湖鲢、鳙GL相对身体大小(体长BL和体重BM)、GM相对GL、肠道内含物重(GCM)相对BM均呈正异速生长或增加,鲢鳙GM相对BM分别呈等速和负异速生长。相对肠长(RGL)、ZI指数、相对肠道内含物重指数(RGCM)鲢显著大于鳙,GM/GL比值正好相反,相对肠重(RGM)鲢鳙间无显著差异。根据文献对比及RGL与营养级的经验公式,鲢鳙均为偏浮游植物杂食性鱼类,这与鳙为偏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普遍认识不太一致,说明国内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增加RGL对鱼类食性的指示作用。与鳙相比,鲢从更多且质量较低的食物中满足营养和能量需求的主要机制是增加肠道长度而不是分配更多组织给肠道。肠长能而肠重不能识别体型相似的2个近缘物种(鲢鳙)的食性差异。  相似文献   
48.
千岛湖的渔产潜力估算及可持续发展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岛湖是著名风景旅游区,也是淡水鱼生产基地。通过合理的渔业经营,可以获得一定的渔业效益,同时达到水环境保护的目的。作者在估算和分析该水域渔产潜力的基础上,建议保持以鲢、鳙鱼放养为主体,维护良好的水域生态功能,以应对周围地区带来的水域污染压力;并就千岛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预防“水华”发生的鲢、鳙维持量,以及每年应及时投入资源补充量等措施。  相似文献   
49.
天然经济鱼类小型化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既是自然界重要的生物资源和人类主要食物蛋白源之一;同时也是天然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维护水域生态平衡等多方面起重要作用。故保障鱼类资源的永续利用,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然而,随着人口膨胀和社会发展,鱼类资源因人类频繁的水利活动、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利用而遭严重影响。各种鱼类种群被迫在日益改变的环境中进行残酷的生存斗争,以求物种延续。鱼类资源小型化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渔业生态学现象。鱼类小型化,是我国渔业工作者对渔获物中小型鱼类比例不断增加的通称,是鱼类…  相似文献   
50.
刺参人工育苗在我国山东、辽宁、河北等省份已普遍展开,目前已能进行工厂化大规模生产,其技术也日趋成熟。但是,也有不少养殖场因技术原因而育苗失败,导致亏损。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2000年至2008年在青岛、大连、秦皇岛、盘锦等地的生产实践与科学试验总结的几点体会,谨供同行和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