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在四十年代,就有不少学者通过试验证明花生不但能用根吸收养分还能用果针和幼果吸收养分。1951年贝利在美国佐治亚洲试验,当土壤含钙量极低时,在花生开花盛期每亩撒施石膏74市斤,能使小西班牙品种增产27%,NC 蔓生种增产近二倍,普通型丛生种增产三倍,普通型蔓生种增产近四倍.在1971年有人用示踪元素研究花生养分的吸收和运转,用盆栽试验将 Ca45施入结荚区土中,结果有88.33%的 Ca45积累在荚果中,如将 Ca45施入根区土中,有66%的 Ca45在叶片内,而13.8%转入荚果中。更进一步说明了前人的试验结果。1974年江苏省徐州地区进行花生施用石膏试验,在23个典型试验的64个对比处理中,增产的占70%,增产幅度为1.2—49.3%,每斤石膏增产荚果0.1  相似文献   
12.
太湖鲚鱼渔获量变化与主要鱼类渔获量间关系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太湖1973~2002年的鱼类渔获量统计资料,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太湖鲚鱼渔获量变化与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关系。建立了太湖鲚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最优线性回归模型。通径分析表明:对鲚鱼渔获量变化影响最大的是鲤、鲫鱼,其次是鱼白鱼和鲢鳙鱼,其他鱼类对鲚鱼的变化影响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3.
对乌鳢在花园湖渔业开发中生态地位初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恩生  郑玉林  江河 《水产学报》1992,16(2):147-153
在湖泊的渔业生产中,乌鳢一般是作为敌害鱼类被加以清除的。通过渔获物调查和对乌鳢种群结构和食物组成的分析,认为在花园湖现有的生态条件下,乌鳢对经济鱼类的危害不大,还能起到抑制小杂鱼过量繁殖的作用,可以作为特种经济鱼类予以保留。  相似文献   
14.
花生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研究作物配合力及性状的遗传规律,有助于对亲本的选择及预测组合的优劣,以提高育种效果。本文以不同类型的花生品种为材料,分析其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探讨其配合力及遗传规律,为育种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供试材料8个(见表1),按双列杂交配制28个正交组合。1988年将各组合及亲本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种植,重复3次,单行区,行长3米,行株距0.4×0.2米,每穴播2粒留一苗。收获时每小区随机取样5株,对主茎高、侧枝长、主茎节数、总分枝数、结果枝数、叶长、叶宽、单株总果重、单株饱果数、单株  相似文献   
15.
太湖银鱼产量变化和主要鱼类间关系的最优回归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太湖1973~2002年的鱼类分类产量统计资料,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太湖主要鱼类产量变化对银鱼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银鱼和主要鱼类产量间的最优化回归模型为W=225.084 3+1.486 0 W3+0.087 7 W7(W为银鱼产量,W3为鲌鱼产量,W7为其他鱼类产量,n=30,R=0.868 0,P<0.000 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鲌鱼对银鱼产量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其他鱼类,”其通径系数分别为:Py.3=0.890 8,P<0.000 1,Py.7=0.388 7,P=0.000 6。而鲚鱼、鲤鲫鱼、鲢鳙鱼、青草鱼产量变化对银鱼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河鲀的研究与开发彭镇华,刘恩生,姚永康,鲍传和,韦众(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国家计委下达的重点课题“长江中下游滩地、低丘综合治理与开发”项目的总思路是以林为主,在综合治理的同时,兼顾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这一设计思路,我们把开发长江名贵鱼...  相似文献   
17.
南淝河旁路人工湿地不同处理单元的浮游植物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淝河是入巢湖污染量最大的河流,为了控制入湖污染,建成了包括5级处理单元的"南淝河旁路多级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示范工程"。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监测了工程各个单元的总氮(TN)、总磷(TP)、化学耗氧量(COD)和浮游植物等多项指标,探究各个处理单元的浮游植物密度和种类组成变化。结果表明:(1)在示范工程正常运转时,浮游植物密度随不同处理单元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013年10月和12月、2014年3月和8月,从南淝河进水口的2 343 978、157 345、3 729 612、359 867个/L分别降低到表面流湿地的34 240、32 271、187 756、63 950个/L;(2)各月份随处理单元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波动。比较南淝河进水口与表面流湿地,在示范工程正常运转的2013年10月和12月,蓝藻占比由南淝河进水口的38.16%和39.79%分别减少至表面流湿地的0和10.87%,绿藻由50.94%和24.5%减少至0和6.38%,硅藻由3.67%和32.25%增加至84.38%和75.57%。在示范工程正常运转时,5级处理单元的去藻能力存在差异,沉砂池为(30.71±22.32)%、混凝沉淀系统为(51.40±8.03)%、氧化塘系统的厌氧塘为(17.10±7.94)%、好氧塘为(33.26±12.01)%、潜流湿地系统的垂直流湿地为(81.19±22.90)%、表面流湿地系统为(77.42±27.32)%,而氧化塘系统的兼性塘和潜流湿地系统的水平潜流湿地藻类密度反而增加。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随各处理单元波动较大,但表面流湿地在示范工程正常运转时,与南淝河进水口相比,蓝藻和绿藻的组成比例大幅度降低,硅藻比例大幅度升高。  相似文献   
18.
太湖鱼类群落变化规律、机制及其对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渔获物调查并结合历年鱼类渔获统计资料,用Wilhm改进式计算鱼类组成的均匀度指数,研究了太湖鱼类群落组成变化的规律.用鱼类食物个数组成比例、体积组成比例及食物重叠指数等定量指标,分析了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特点及相互关系;并根据渔获物统计资料,用SAS软件建立最优回归模型作为辅助手段,分析了鲚与主要鱼类数量变化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探讨太湖鱼类群落演替的内部机制.结果表明:(1)太湖鱼类群落组成变化的规律表现为鱼类种类在不断减少,鲚为绝对优势种,总量快速上升,鱼类组成的均匀程度逐年下降,鲚、鲤、鲫等鱼类年龄结构低龄化趋势加强;(2)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特点及相互关系是鲚主要摄食枝角类,太湖新银鱼主要摄食桡足类,它们的主要食物有很大差别;鲚和鲢、鳙食物中浮游动物组成比例几乎相同,在蓝藻没有暴发期间存在食物竞争;翘嘴鲌、蒙古鲌的主要食物是鲚和小型鱼类,它们之间有捕食与被捕食关系;鲤丰要摄食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鲫主要摄食篮藻,鲚与鲤、鲫可能存在功能上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这些食物关系和鲚与主要鱼类数量变化的最优回归模型结果相一致.太湖鱼类群落演替的内部机制是特有的鱼类间相互关系,而环境变化通过这种相互关系起作用.鱼类群落变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数量的快速上升,对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不断增加,可能使藻类更易暴发;鲢、鳙、鲫主要摄食蓝藻,可能有抑制蓝藻暴发的作用.控制鲚数量快速增加的有效调控途径是降低捕捞强度,增加鲚捕食者--鲌、食物竞争者--鲢鳙的数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分析巢湖银鱼产量变化的原因。[方法]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8月9、月在5个采样点分别进行调查,研究了巢湖的太湖新银鱼食物组成、生长指标,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巢湖银鱼产量变化的原因。[结果]结果表明,桡足类是太湖新银鱼的主要食物,在8月份食物中平均个数组成比例和出现率分别为66.32%±11.85%和100%,枝角类平均个数组成比例为27.77%±10.11%,出现率为100%,轮虫很少;在9月份食物中平均个数组成比例和出现率分别为57.86%±31.00%和87.18%,食物中枝角类平均个数组成比例为29.35%±28.06%,出现率为74.36%,轮虫极少。[结论]随着富营养化加重、蓝藻频繁暴发,巢湖中浮游动物数量在不断减少,而鲚鱼数量的不断增加对银鱼产生巨大食物竞争。此外,巢湖的银鱼大量感染双线绦虫,大量感染寄生虫肯定会对银鱼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2003-2004年对太湖鱼类组成、优势鱼类鲚鱼的年龄结构及食物组成分析,结合鱼类渔获量统计和环境检测资料,研究了太湖鱼类渔获量、组成比例和优势鱼类湖鲚种群年龄结构的变化规律、机制以及相应变化对环境产生的下行效应.结果表明,太湖鱼类总渔获量已从1952年的4 060.7 t上升到2002年的30 516.5 t;鲚鱼已成为绝对优势种,从1952年的640.5 t,占15.8%,上升到2002年的19 571 t、占64.1%;鲚鱼种群年龄组成的低龄化趋势明显,种群中0 个体占(99.04±2.21)%(2003年)、(99.08±0.80)%(2004年);而0 鲚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其中枝角类占食物总个数的(89.77±13.69)%;鲤鲫鱼1952-1998年期间相对稳定在(1 010.1±367.2) t,占总量的(8.89%±5.33)%,1999年达到2 547.4 t,占11.7%,2000-2002年达到(3 500~3 700) t,占总量的11.8%~14.7%,已成为太湖的主要鱼类之一;太湖的主要肉食性鱼类鮊鱼由最高年份(1987年)的1 090.8 t、占鱼类总量7.7%降至近8年(1995-2002年)的100~150 t、仅占0.4%~0.5%.分析认为:太湖鱼类总渔获量升高主要是鲚鱼的快速增加所引起;而鲚鱼快速增加的原因是富营养化引起的浮游生物数量快速增加及对其有抑制作用的鮊鱼数量不断减少所导致.鲚鱼数量升高又消耗了大量浮游动物,这可能成为太湖浮游植物失去抑制从而暴发的主要生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