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根据花园湖饵料生物和鱼类组成等生态条件,通过补充鱼类群体数量、调整鱼类组成结构、加强禁渔期和禁渔区管理,使鱼类产量由1986年的459.lt提高到1989年的1181.9t。  相似文献   
22.
太湖湖鲚渔获量及年龄结构变化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恩生  鲍传和  万全 《水产学报》2008,32(2):229-235
在太湖,随着鱼类总渔获量的不断增加和鱼类种类的不断减少,湖鲚(Coilia ectenestaihuensis Yen et Lin),一种小型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已成为绝对优势种.根据1952-2004年的统计数据和2003-2005年对湖鲚年龄结构和食物组成的调查,研究了湖鲚快速增加的原因以及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如下:(1)在1952到2004年期间,湖鲚渔获量从1952年的640.5 t、占总渔获量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21 221 t、占63.8%.尤其是1994年后湖鲚渔获量以每年1280.5 t的速度增加;(2)湖鲚种群年龄结构低龄个体呈现不断增加趋势.1979和1980年0 个体仅占33%和34%,而2003和2004年0 个体分别上升到99.04%和99.08%;(3)0 湖鲚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按照个数组成比例计算,枝角类平均占89.77%±13.69%、桡足类占7.84%±11.53%、轮虫仅占2.39%±4.95%.分析认为:江湖阻隔、过度捕捞、富营养化不断加重等人类活动以及太湖特有的鱼类生态学特点是导致湖鲚渔获量不断增加、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随着湖鲚数量的快速增加,在湖鲚生长期间太湖浮游动物现存量呈现相应下降趋势,这可能使太湖浮游植物更易暴发.  相似文献   
23.
<正> 花生属豆科,无限开花习性,开花多,结荚少,结实率一般在15-25%之间.探讨提高结实率的途径,找出适宜的栽培措施,在生产与科研上均有重要意义.1959年我们设置不同播期、密度、底肥、追肥等四项对比试验,定株观察花生开花顺序、开花时期和下针结荚情况,并绘制开花曲线图.初步看出花生开花后1-2周和第一、二对侧枝靠近主茎各节位所开的花结实率较高.1960年又  相似文献   
24.
我们曾研究过低蛋白高能量饵料饲喂鲤鱼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用低蛋白高能量饵科饲喂鲤鱼,饵料效率和生长速度与高蛋白饵科喂养的鲤鱼相同,不仅如此,还能使鲤鱼的总氮排池量降低48%。既节约了蛋白质,又减少了水域污染,这对于高密度养殖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鲤鱼越冬时间是从l1月份~第二年2月份,而产卵时间约在越冬后的2~3个月,即5月前后,据研究,越冬后鲤鱼的消瘦程度以及体内化学成分对卵的质量和产出影响  相似文献   
25.
通过2003-2004年对太湖鱼类组成、优势鱼类鲚鱼的年龄结构及食物组成分析,结合鱼类渔获量统计和环境检测资料,研究了太湖鱼类渔获量、组成比例和优势鱼类湖鲚种群年龄结构的变化规律、机制以及相应变化对环境产生的下行效应.结果表明,太湖鱼类总渔获量已从1952年的4 060.7 t上升到2002年的30 516.5 t;鲚鱼已成为绝对优势种,从1952年的640.5 t,占15.8%,上升到2002年的19 571 t、占64.1%;鲚鱼种群年龄组成的低龄化趋势明显,种群中0 个体占(99.04±2.21)%(2003年)、(99.08±0.80)%(2004年);而0 鲚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其中枝角类占食物总个数的(89.77±13.69)%;鲤鲫鱼1952-1998年期间相对稳定在(1 010.1±367.2) t,占总量的(8.89%±5.33)%,1999年达到2 547.4 t,占11.7%,2000-2002年达到(3 500~3 700) t,占总量的11.8%~14.7%,已成为太湖的主要鱼类之一;太湖的主要肉食性鱼类鮊鱼由最高年份(1987年)的1 090.8 t、占鱼类总量7.7%降至近8年(1995-2002年)的100~150 t、仅占0.4%~0.5%.分析认为:太湖鱼类总渔获量升高主要是鲚鱼的快速增加所引起;而鲚鱼快速增加的原因是富营养化引起的浮游生物数量快速增加及对其有抑制作用的鮊鱼数量不断减少所导致.鲚鱼数量升高又消耗了大量浮游动物,这可能成为太湖浮游植物失去抑制从而暴发的主要生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6.
碳水化合物是鱼类饵料中含量较大的营养成分,不仅可作为鱼类活动的能量,经代谢构成鱼体自身物质,还影响其它营养成分的吸收利用。因此,评定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价值,不能单考虑其被消化吸收的情况,而应综合考虑对鱼类生长、饵料效率、蛋白质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投资不足往往是制约大中型天然水域增殖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有关增殖中投资流向分析方面的资料还较少。在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把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到经济效益最佳的渔业生产中,这应当成为渔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今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花园湖渔业开发”中的湖泊增殖为例,试对其投资流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8.
<正> 花生是河南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多分布在沙地或山区,由于土壤肥力差,水利设施不足,历年产量受气象因素影响变幅极大,但哪些气象因子是影响产量变异的主要因素?在生育期的各阶段其作用如何?过去很少进行研究.本文以予东北沙区为例,以解放以来能收集到的资料为基础,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材料和方法本文收集了中牟县23年,濮阳县28年,民权县26年共77年次的资料,各地的花生产量均存在明显的时间趋势,即由于三十年来品种的更新、技术的提高以及其它因素的影  相似文献   
29.
巢湖太湖新银鱼寄生虫调查和食物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8月、9月、11月在巢湖5个采样点分别进行了4次调查,研究了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 taihuensis Chen)的寄生虫种类、感染率、感染强度、食物组成等指标。结果显示:巢湖的太湖新银鱼感染的寄生虫是双线绦虫,感染率8月份为(57.14±53.45)%,9月份为(66.67±47.76)%,两月平均感染率为(65.22±48.15)%;感染强度8月份为(0.71±0.76)个/尾,9月份为(1.59±1.80)个/尾,两月平均感染强度为(1.46±1.71)个/尾。桡足类是太湖新银鱼的主要食物,在8月份食物中平均个数组成比例为(66.32±11.85)%,出现率为100%;在9月份食物中平均个数组成比例为(57.86±31.00)%,出现率为87.18%。  相似文献   
30.
为了分析富营养化条件下巢湖主要鱼类对饵料资源的利用情况及对环境的影响,于2007年5~9月粗略观察了鲢、鳙的食物组成,在10~11月用个数组成比例和重量组成比例定量分析了鲢、鳙的食物组成,测定了其生长指标,并结合巢湖历年鱼类渔获量统计资料,分析了巢湖鲢、鳙渔获量变化的趋势和原因.结果表明: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巢湖的鲢、鳙都以蓝藻为主要食物.其中,在5~9月份鲢、鳙的食物几乎全部是蓝藻,仅有零星浮游动物出现;在10~11月份,鲢、鳙食物中微囊藻占个数组成比例和重量组成比例的95%以上,而浮游动物很少.生长指标测定表明:以蓝藻为主要食物的巢湖鲢、鳙生长很快,主要捕捞个体的2+龄鳙平均体重为(2 685±551)g,2+龄鲢为(2 278±527)g.渔获量统计资料显示:巢湖鲢、鳙渔获量维持在较低水平,1989~2007年平均波动在(231.60±123.60)t,仅占总渔获量的(2.40±0.58)%.分析认为: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巢湖鲢、鳙主要摄食微囊藻,并且生长很快.巢湖中捕食鲢、鳙的凶猛鱼类很少,而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经常性暴发为其提供了充足饵料,因此具备发展鲢、鳙的良好生态条件,但苗种放养量不足导致其渔获量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