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7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7篇
林业   47篇
农学   79篇
基础科学   103篇
  63篇
综合类   457篇
农作物   40篇
水产渔业   58篇
畜牧兽医   133篇
园艺   67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春耕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吉林四平市梨树县梨树镇八里庙村,来自中国一拖、雷沃重工、中联重机等18家农机企业的国三大马力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在集中连片的玉米地里进行展示和作业演示。国三农机的推广应用是今年农机产业绿色转型的"重头戏"。参与现场演示的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他们企业已经在技术和售后服务方面做好迎接国三标准时代的来临,企业将以国三农机推广为契机,推动农机产业向着大  相似文献   
12.
黑土区施加生物炭对土壤综合肥力与大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黑土区施加生物炭对土壤持水性能、土壤养分以及大豆生长的影响,以东北黑土区3°坡耕地田间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4年的观测。按照生物炭施加量,2015年共设置C0(0 t/hm~2)、C25(25 t/hm~2)、C50(50 t/hm~2)、C75(75 t/hm~2)、C100(100 t/hm~2) 5个处理,2016—2018年分别连续施加等量的生物炭。结果表明:连续4年,0~6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随施炭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对6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影响不显著;连续4年,饱和含水率随施炭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2015年田间持水率、凋萎系数随施炭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2016—2018年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连续4年,施加生物炭提高了大豆各生育阶段的株高和叶面积,同期相对较优处理分别为C75、C50、C50、C25;连续4年,大豆冠层覆盖度与施炭量呈抛物线变化(R~2均在0. 89以上,P 0. 01),连续施加2年的C50处理各生育期提高量最大,与C0相比提高了81. 4%、36. 7%、31. 5%和39. 6%;连续4年,土壤pH值和有机质、速效钾含量随施炭量的增加呈逐渐升高趋势,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相对较优处理为C50、C50、C25、C25。采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模型计算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与产量呈正相关(R~2=0. 861 5,P=0. 001 2,RMSE为0. 75),土壤综合肥力水平最高的生物炭施用模式为连续2年施加50 t/hm~2的生物炭。  相似文献   
13.
生物炭对黑土区土壤水分扩散与溶质弥散持续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施用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水分扩散和溶质弥散的持续效应,于2016—2019年在1.5°、3°、5°的径流小区开展了生物炭持续效应试验,分析了单次施加生物炭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Boltzmann变换参数ξ、非饱和土壤水分扩散率D(θ)、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弥散系数Dsh(θ)的持续作用。结果表明:土壤中单次添加生物炭后的4年内均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且各指标变化率均随坡度增大、施炭年限延长而减小;坡度、年份、是否施用生物炭3个因素中,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影响程度最大的均为是否施用生物炭;施用生物炭增大了ξ,且ξ随坡度增加、施炭后年限延长逐年减小。2016—2019年D(θ)与Dsh(θ)均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当土壤含水率小于等于042cm3/cm3时,生物炭抑制土壤水分扩散;当土壤含水率大于0.42cm3/cm3时,生物炭促进土壤水分扩散。当土壤含水率小于等于0.36cm3/cm3时,生物炭抑制土壤中NaCl溶液的弥散;当土壤含水率大于0.36cm3/cm3时,生物炭可以促进土壤中NaCl溶液的弥散。试验区θ处于0.20~0.35cm3/cm3,故施用生物炭对水分扩散、NaCl溶液弥散均具有抑制效果,且生物炭对水分扩散和溶液弥散抑制效果均随坡度增加、施炭后年限延长而减弱。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人们对动物性食品需求的增加以及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不断呼吁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国家"十三五"规划对养殖业和饲料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寻找一种安全、环保、经济效益高的新型饲料迫在眉睫。因此,微生物发酵饲料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微生物发酵饲料在生猪养殖生产中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本文侧重对微生物发酵饲料在蛋鸡养殖中的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说农作物秸秆处理是农业创业风口,那么秸秆处理机械就是农机行业的"新蓝海"。由于国家严禁焚烧秸秆,提倡农作物秸秆回收,打捆机成为农作物秸秆回收的必备工具之一。在补贴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近几年,在拖拉机、收获机等传统农机产品市场遇冷的情况下,秸秆打捆机却逆势而上,甚至出现"一机难求"的盛况,成为农机市场新的增长点。但要注意的是,在市场繁荣态势下,  相似文献   
16.
不同灌溉方式下冬小麦穗部性状与产量关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以豫麦6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常规灌溉和一体化垄作沟灌的冬小麦产量与穗部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同常规灌溉方式相比,一体化垄作沟灌方式下,冬小麦的穗粒数、籽粒质量及产量分别增加了5.5356%、7.5489%、7.7454%,但穗数减少了0.4302%。常规灌溉和一体化垄作沟灌方式下,产量与穗数、穗粒数以及籽粒质量均正相关,但一体化垄作沟灌方式下的相关系数较常规灌溉方式大。一体化垄作灌溉有利于改善农田小气候、发挥作物的边行优势和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7.
刘兴明  刘慧  张亮  屈广琪 《蔬菜》2016,(6):11-14
为筛选适宜延庆春大棚生长的番茄品种,特引进15个番茄品种,对比观测各个品种的生育周期、主要植株性状、抗病性及产量。结果表明:秋展16每667 m~2产量13 777 kg,较对照增产21.7%;抗硬粉8号每667 m~2产量12 972 kg,较对照增产14.6%;春展33每667 m~2产量11 983 kg,较对照增产5.9%,且三者综合性状优良,在延庆地区表现良好,适合大面积推广。京番101早熟性突出,建议可以适度种植,抢早上市。强丰101等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一般,不建议在延庆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稻田沟渠、池塘、湿地等水体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水中颗粒性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δ13C值(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在-31.5‰~-24.3‰之间变化,平均值为-27.7‰,可能主要来自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贡献。POM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的趋势。浮游动物与POM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之间的时空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说明研究区内浮游动物对内源有机碳的利用可能主要来自POM。颗粒性有机物δ15N存在秋、冬季高于春、夏季的趋势,但空间差异不显著,其中湿地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3.2‰~6.3‰),δ15NPOM平均值为4.1‰,说明研究区固氮作用较小,外源物的污染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9.
高校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其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正确掌握专业技能,完善其智能结构,从而成为专业需要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动物科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技能性,实践教学与教学质量关系非常密切。本文针对动物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进行了阐述,旨在为相关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财产。城市化的进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征地,这一强制性的政府行为主导下,不可避免的发生农民与政府的利益碰撞,政府对失地农民进行妥善安置意义深远。站在政府的角度,探讨近年来伊宁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并尝试在现实环境、政策、财力条件下,探讨出新思路、新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