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8篇
林业   111篇
农学   92篇
基础科学   121篇
  78篇
综合类   611篇
农作物   54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306篇
园艺   104篇
植物保护   8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951.
电磁辐射污染已成为一种除水和空气污染外的新环境污染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废弃的竹粉进行回收利用,制备吸波性能较好的磁性竹炭,不仅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也可解决废弃竹粉污染环境的问题。采用原位共沉淀、Fe2+/Fe3+混合液和NaOH溶液两步常压浸渍法制备磁性竹粉,并在1000℃下原位碳化,合成了α?/β?Fe/Fe3O4/Fe3C四相Fe/C复合材料(CF3)的磁性竹炭。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振动样品磁强计以及矢量网络分析仪等研究方法可以看出,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成的CF3表面出现许多微孔,有利于实现电磁波的吸收,磁性竹粉炭化前后的饱和磁化强度由2.18 emu/g显著提高到67.00 emu/g。CF3的电磁波吸收性能较好,其在5.72 GHz处具有最小反射损耗值,为-19.82 dB,匹配厚度为4.25 mm,有效响应带宽为13.76 GHz。研究表明,较好的吸波性能是由于α?/β?Fe/Fe3O4/Fe3C多相复合形成的连续网络结构可得到最佳的阻抗匹配特性,以及最大的介电损耗和磁损耗能力。3种材料中磁性竹炭表现出最高的电导率,说明磁性竹炭的导电性能最好,具有较强的电磁波衰减能力。此外,在C?Fe3C、C?Fe和C?Fe3O4界面处的界面极化对提高微波吸收性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52.
珍稀药材白及“两段式”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简化白及组培苗生产过程,提高移栽成活率,以成熟白及种子为外植体,采用"两段式"组培法,通过不同激素配比及L_(16)(4~3)正交试验优化筛选萌发培养基和鳞茎诱导、壮苗培养基.研究结果表明:以萌发时间、苗高、出苗率为指标统计,白及种子在培养基1/2 MS+NAA 0.1 mg/L+GA_3 0.1 mg/L+白糖20 g/L上的萌发效果最佳;鳞茎诱导、壮苗培养阶段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NAA 0.6 mg/L+6-BA 0.8 mg/L+PP 333 0.5 mg/L+香蕉泥30 g/L+白糖30 g/L,鳞茎分化时间仅为20.7 d,培养60 d后,鳞茎分化率为91%,鳞茎直径达6.91 mm,组培苗生长健壮,移栽至大田后成活率为95%.实现了仅通过两段培养,即可获得白及优质组培苗,大大降低了育苗成本.  相似文献   
953.
本试验旨在研究笼养条件下,不同光照时间对"817"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以确定笼养"817"肉鸡适宜的光照时间。选取1日龄"817"健康雏鸡2个组合(KH和AH),每个组合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600只,公母各半。2个处理的光照时间分别为23 h持续光照和(14+2) h间歇光照。结果表明不同光照时间对不同组合体重、日增重和料重比有一定的影响,5周龄时体重和日增重均是16 h间歇光照组优于23 h持续光照组,而8周龄时则是23 h持续光照组优于16 h间歇光照组;而在料肉比方面,公鸡23 h持续光照组高于16h间歇光照组,母鸡16 h间歇光照组高于23 h持续光照组。本试验条件下,公母分饲,前期采用16 h间歇光照,后期采用23 h持续光照,可以取得较好的生产性能和效益。  相似文献   
954.
为明确H 027×陇薯6号和H-027×陇薯7号2个杂交组合杂种F1的4个优异新品系(A2、A10、B1和B12)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差异,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个新品系进行多态性分析.利用筛选出的10对SSR适宜引物,4个新品系及亲本共扩增出稳定而清晰的SSR条带142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81.69%;建立了能区分出4个优异新品系及其亲本的SSR指纹图;4个杂种新品系及其双亲的GD值变幅为0.229 8~0.650 8.以GD值0.34为基准,7个马铃薯材料分为3类:第1类为新品系A2、A10和H 027,第2类为新品系B1、B12和陇薯7号,陇薯6号单独为1类.  相似文献   
955.
针对无籽西瓜生产实际中存在的诸多技术难题,对无籽西瓜丰产优质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56.
为探究化肥氮钾减施配合紫云英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常规化肥处理(100%化肥)为对照,研究紫云英协同晚稻秸秆还田下早稻减施20%,30%,40%化肥氮和同时减施40%化肥钾对双季稻产量、幼穗分化期倒三叶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叶绿素含量(SPAD)及早晚稻收获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减施比例下紫云英协同晚稻秸秆还田均能增强水稻光合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年产量,且以减施30%化肥氮、40%化肥钾处理(T4)效果较好。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T4的水稻年产量增加4.5%,早稻稻谷增产6.8%,倒三叶叶片Pn、Gs、Tr和SPAD值分别降低7.8%,23.9%,21.0%,9.5%,Ci提高19.5%;其晚稻稻谷增产2.0%,倒三叶叶片Pn、Gs、Tr和SPAD值分别提高27.0%,55.3%,14.8%,13.4%,Ci降低1.6%;早晚稻收获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有提高。研究结果,对指导双季稻田紫云英协同晚稻秸秆还田下化肥氮钾减施、水稻增产和地力提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7.
利用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2014—2015年生长季的7景时序Landsat 8 OLI数据,提取光谱特征、纹理特征、植被指数等高维信息,并基于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 RF)构建分类模型。分析了RF模型中重要参数树个数k、节点分裂特征个数m对分类精度的影响,计算GINI系数评估所有特征重要性,探索最佳特征子集,完成模型的参数率定与信息冗余消除,实现了温宿县研究区内的多种作物类型精细分类,并对比分析了随机森林与其他几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分类性能。结果表明:作物分类的3类特征中,重要性排名靠前的分别是影像纹理平均规则程度Mean、与作物水分含量密切相关的地表水分指数(LSWI)及短波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对应干旱区作物的2个关键时相:生长旺盛期与播种期;随机森林分类精度受分类特征数量的影响。当特征删除量低于总特征数的30%时,RF模型的分类精度基本保持不变;当删除量超过70%时,分类精度下降的幅度加大;随机森林方法相对于决策树、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K-近邻等监督分类算法,无论是分类结果的精度还是分类效率均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58.
低温胁迫和赤霉素对花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温是影响我国广大花生产区春花生发芽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不同生态区的30个花生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倒春寒天气诱导的低温胁迫对花生出苗的影响,以出苗率为标准筛选出4个耐低温的花生品种(阜花17、阜花12、冀花16、冀花18)和4个不耐低温的品种(鲁花11、白沙1016、正农黑花生1号、白玉)于温室测定了4℃低温和赤霉素(GA_3)处理后种子发芽相关指标和幼苗生理指标。结果表明, 4℃对耐低温花生品种发芽率、发芽指数影响不显著,但种子活力指数和芽长呈现下降趋势;4℃处理后,不耐低温品种幼苗相对膜透性和MDA含量上升幅度更高,耐低温品种幼苗的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上升幅度更大。GA_3显著促进4℃低温处理后花生种子萌发和种子活力,抑制了花生幼苗在低温处理后相对膜透性和丙二醛的上升,提高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研究表明,赤霉素促进低温胁迫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浓度是300μmol L~(–1)。发芽率与相对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显著正相关。温度影响发芽率的品种间差异较大,常温下赤霉素对不同耐低温品种的发芽率影响较小。本研究为耐低温花生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研究赤霉素对不同花生品种耐低温性影响的生理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9.
2019年我国草地贪夜蛾扩散为害规律观测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侵入我国后呈现快速蔓延为害态势,对我国玉米安全生产造成较大威胁。本文通过全国范围的系统监测,总结了2019年我国草地贪夜蛾侵入扩散区域、为害作物种类、发生面积、发生时间、虫口密度和为害情况。监测结果显示,玉米是我国草地贪夜蛾为害最重的作物。草地贪夜蛾在长江以南地区普遍发生,发生区域由南至北逐步扩散,虫口密度由南至北逐步递减,发生时间西部早于东部,虫口密度西部大于东部。缅甸是我国2019年重要的虫源地,未来应加强对缅甸、泰国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虫源的监测;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存在冬繁区,应尽快摸清其区域和面积;分析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可能发生的代次,提出南方春玉米的种植对草地贪夜蛾起到诱集作用,可延缓或减轻其北迁的时间和虫量,因此,应重视我国玉米品种和种植方式的合理布局,实现对草地贪夜蛾的长期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960.
中国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生物型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原产于美洲的草地贪夜蛾已入侵我国,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在美洲,该虫的寄主类型、迁飞行为以及抗药性等方面因群体分化而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利用2个分子标记对中国13省(市、自治区)131个县市的318份样品进行群体遗传特征比较,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分析结果显示96%以上为水稻型,玉米型比例不到4%,且中国样品COⅠ序列特征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种群有很高的一致性,而基于核基因组Tpi基因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单倍型特点均表现为玉米型。分析认为,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群体很可能来自一个水稻型母本和玉米型父本杂交群体的后代,在长期的演化扩散过程中,玉米型的核基因组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玉米型。厘清入侵中国的草地贪夜蛾具体的遗传特征属性,对于风险评估、精准监测和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