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41篇
水产渔业   3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为探讨不同养殖模式对暗纹东方鲀生长及水质的影响,选取无损伤、健康的暗纹东方鲀7000尾,随机分成3种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模式Ⅰ)、单养模式(模式Ⅱ)和混养模式(模式Ⅲ),进行了为期56 d的养殖试验,比较3种养殖模式下暗纹东方鲀的生长速度、成活率以及养殖水质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模式Ⅰ暗纹东方鲀的成活率(97.10%)高于模式Ⅱ(92.35%)和模式Ⅲ(89.37%),特定生长率[(1.83±0.12)%/d]显著高于模式Ⅲ(P<0.05),饲料系数(2.20)则低于其他2种模式;模式Ⅱ下养殖水体的三态氮(TAN、NO2^--N和NO3^--N)无明显变化,其质量浓度略低于模式Ⅰ和模式Ⅲ,模式Ⅲ下三态氮的质量浓度有所升高,而模式Ⅰ下TAN和NO2^--N质量浓度有降低的趋势;3种养殖模式下,池塘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总悬浮物(TSS)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模式Ⅰ的COD和TSS质量浓度均低于模式Ⅱ和模式Ⅲ;模式Ⅱ和模式Ⅲ下总氮(TN)质量浓度先降后升,而模式Ⅰ的TN质量浓度则是先降后升再降,且在14 d后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模式(P<0.05);模式Ⅱ和模式Ⅲ下总磷(TP)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模式Ⅰ下TP质量浓度在养殖初期有所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在56 d时降至最低,显著低于模式Ⅱ和模式Ⅲ(P<0.05)。结果表明,在立体种养模式下,暗纹东方鲀不仅生长快,成活率高,而且栽种蕹菜对池塘养殖水体具有较好的净化作用,能减少池塘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立体种养模式较单养和混养模式更适合暗纹东方鲀养殖。  相似文献   
22.
研究了室内不同养殖时间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生长及养殖池氮、磷收支与水质的变化。试验设4组,养殖时间分别为20、40、60、80 d。结果表明:在各养殖时间段,养殖池的主要水质指标pH、DO、TAN、NH3-N、NO-2-N、CODMn均控制在对虾生长的安全范围内;试验虾体长(L)和体质量(W)间的关系均符合幂函数方程W=aLb(a=0.0126~0.0135,b=2.7919~2.8873);体长和养殖时间(t)的关系符合线性方程L=at+b(a=0.0673~0.0818,b=1.7310~2.1536);体质量和养殖时间的关系符合线性方程W=at+b(a=0.0187~0.0496,b=-0.3390~0.0535);成活率(S)和养殖时间的关系符合对数方程S=-11.807 ln t+100.66;不同养殖时间段,各试验池氮、磷的主要输入源均为饲料,其次为初始水层,虾苗体氮、磷输入最少,而收获虾输出的氮、磷占总氮、总磷输出的比例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3.
梭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生长及主要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梭鱼(Liza haematocheila)受精卵及出膜后3~28日龄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鱼苗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梭鱼苗全长、体重与日龄均呈指数相关;全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增长相关,且为异速生长。梭鱼受精卵及鱼苗可检测到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且在受精卵中活性较低,未检测到脂肪酶活性。3~16日龄,胃蛋白酶活性逐渐降低至最小值,胰蛋白酶活性先升高,最大值出现在10日龄,之后降低,16日龄后,两种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均在28日龄达到最大;淀粉酶活性分别在3~10日龄和22~28日龄不断升高,最大值出现在28日龄;3~7日龄,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均显著升高(P0.05),7~22日龄碱性磷酸酶不断降低,酸性磷酸酶保持稳定,22~28日龄,两种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最大值分别在7日龄和28日龄。研究表明,梭鱼仔鱼消化酶并非外源性饵料所致,其活性与梭鱼发育阶段密切相关,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和食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为开展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处理技术的研究,以湿地(芦苇、香蒲、菱角)、水生动物(梭鱼)净化塘、水生植物(凤眼莲、蕹菜)净化塘作为净化功能区,构建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按照养殖池塘与尾水处理系统面积比为9.8:1设置,在试验周期内,对13个养殖池塘(5 hm2)排放养殖尾水中总氮(TN)、总磷(TP)进行尾水处理系统各级...  相似文献   
25.
凡纳滨对虾室内封闭式养殖水质变化与氮收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模式Ⅰ(臭氧机、增氧机、净水网与复合微生物制剂等)与模式Ⅱ(增氧机、净水网、复合微生物制剂与漂白粉精等)开展室内凡纳滨对虾封闭式养殖试验,探讨了养殖池水质变化规律及氮收支状况.结果表明,在80d养殖过程中,两模式所调控的养殖试验池主要水质指标均控制在对虾生长的安全范围.其中以模式Ⅰ与模式Ⅱ分别调控水质的1号与3号试验池主要水质指标平均值为:pH分别为7.92与7.96,DO分别为6.43与6.37 mg·L-1,TAN分别为0.517与0.558 mg·L-1,NO2-N分别为0.396与0.318 mg·L-1,异养菌总数6 863与19 cfu·mL-1,弧菌数分别为13 456与25 cfu·mL-1.两池单位水体产量分别为1.18和1.02 kg·m-3.两试验池氮收支估算结果为:投入饲料氮分别占氮总输入94.6%与95.3%,水层与虾苗含氮共占5.4%与4.7%;水层氮(含排污水)占氮总输出50.7%与58.3%,其近似于通常泥底养虾塘水层与底泥含氮之和占氮总输出的比例,其次是收获对虾占氮总输出31.9%与25.3%,池水渗漏等损失输出氮量占氮总输出17.4%与16.4%.  相似文献   
26.
山红河廊下镇河段水质周年变化状况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3月-2008年3月对山红河桥下处和养殖场进水口河水进行了周年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氧的时空变化主要受水温影响,桥下河水在夏季水温最高时达极低值2.89mg/L,饱和度仅为39.7%,在冬季达最大值14.19mg/L,饱和度为116.9%。两处河水溶解氧周年平均值分别为7.09mg/L与5.03mg/L;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与高锰酸盐指数(CODMn)周年均值分别为4.55mg/L与3.86mg/L、12.85mg/L与12.50mg/L;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较高,总无机氮年均值分别为2.994mg/L与2.815mg/L;活性磷PO4^3- -P年均值分别为0.179mg/L与0.229mg/L。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内梅罗指数法对山红河监测河段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周年河水水质的变化状态属轻污染到污染水平,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最严重,其次是氨氮,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  相似文献   
27.
对室内养殖的1龄和2龄褐菖鲉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比较。1龄褐菖鲉的初始体长、体质量分别为(5.91±0.74)cm、(7.15±2.44)g,2龄褐菖鲉的初始体长、体质量分别为(11.18±0.54)cm、(41.56±6.23)g。经63 d培育,1龄褐菖鲉体长增至(8.64±0.54)cm,日均增长量0.043 cm/d,体长相对增长率为46.19%;体质量增至(19.95±3.39)g,日均增长量0.203 g/d,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为179.02%。体质量(W)与体长(L)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52 5L~(2.737 4)(R~2=0.922 1),b值接近于3,属于等速生长型。体长(L)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L=0.0389t+0.4734(R~2=0.937 3,P0.01)。体质量(W)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W=0.199 9t-22.487(R~2=0.986 3,P0.01)。2龄褐菖鲉经63 d培育,体长增至(12.32±0.61)cm,日均增长量0.018 cm/d,体长相对增长率为10.19%;体质量增至(56.56±7.68)g,日均增长量0.238 g/d,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为36.09%。体质量(W)与体长(L)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75 5L~(2.624 5)(R~2=0.801 7),b值接近于3,属于等速生长型。体长(L)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L=0.014 7t+3.607 5(R~2=0.897 4,P0.01),体质量(W)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W=0.226 1t-76.214(R~2=0.977 9,P0.01)。  相似文献   
28.
在引入近岸海水进行水产动物苗种培育时,常常会出现水螅体和水母暴发,给苗种培育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挑战。为探究育苗水体中水母暴发的有效防治途径,结合现有研究和在杭州湾地区的水产动物育苗实践,对杭州湾半咸水育苗水体中水母暴发的影响因素(水源、温度、饵料、食物链、盐度和水质等)、水母暴发对育苗的影响(生产成本、生产风险)、常见暴发种类和应对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分析,为进一步开展育苗水体中水母暴发抑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9.
刀鲚脊柱及附肢骨骼早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刀鲚骨骼的早期发育过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养殖刀鲚脊柱、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刀鲚26日龄时出现硬骨环,脉弓先于髓弓于第29天长出,38日龄时脊柱硬骨化完成,髓弓、脉弓均从前往后进行硬骨化。附肢骨骼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背鳍、臀鳍、腹鳍、尾鳍。胸鳍在第3日龄出现原基,50日龄硬骨化基本完成。19日龄背鳍间鳍软骨出现,50日龄硬骨化完成。29日龄臀鳍出现10个基鳍软骨,38日龄基鳍软骨和间鳍软骨才全部长出,48日龄硬骨化完成。29日龄腹鳍支鳍骨结构已形成,至50日龄硬骨化完成。尾鳍在29日龄时尾下骨全部出现,31日龄时出现尾上骨,50日龄硬骨化完成,期间涉及尾上骨联合、尾下骨与侧尾下骨联合等特点。首次记录了游离鳍条、腹肋及肌间刺的硬骨化状态。通过与鲱形目其它种的比较研究发现,刀鱼的分类地位较低。  相似文献   
30.
为研究菊黄东方鲀与脊尾白虾混养模式下鱼虾的生长、饲料系数、能量收支和利用效率等,进行了混养试验,并与菊黄东方鲀单养模式进行比较。试验设置3个处理组,分别为菊黄东方鲀单养组(C组),菊黄东方鲀与脊尾白虾混养组(A、B组),其中A、B组分别混养4、8 kg脊尾白虾,养殖试验进行139 d。试验结果:A、B、C组菊黄东方鲀的产量和成活率分别为4 623.3、4 325.0、4 722.8 kg/hm2和93.6%、98.0%、100%;脊尾白虾产量分别为352.9、882.4、0 kg/hm2;饲料系数分别为1.85、1.78、2.04。试验期间各系统接受的总太阳辐射能为1604.2 MJ/m2;单养组(C)的光能利用率、光合能转化效率、饲料能转化效率、总能转化效率、底泥沉积率、单位净产量耗饲料能、单位净产量耗总能分别为0.56%、0.46%、68.6%、30.3%、98.6%、38.9 MJ/kg、55.3 MJ/kg;混养A组的对应指标分别为1.01%、0.48%、75.7%、24.7%、62.2%、34.4 MJ/kg、49.7 MJ/kg;混养B组的对应指标分别为0.57%、0.49%、73.6%、32.3%、64.3%、33.6 MJ/kg、48.0 MJ/kg。研究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与脊尾白虾混养可提高生物总产量和饲料利用率,降低沉积能,改善池塘底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