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40篇
水产渔业   3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室内凡纳滨对虾养殖密度对水质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室内不用药、不换水条件下,采用150、350、550和850 ind.m-34种布苗密度,通过60 d淡水养殖试验,探讨了密度对凡纳滨对虾成活率、生长特征与水质的影响以及养殖的合适密度。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水质逐步下降,如DO由6.65 mg.L-1降至6.18 mg.L-1,pH由8.31降至8.15,TNA由0.313 mg.L-1升至0.538 mg.L-1,CODMn由14.36 mg.L-1升至23.29 mg.L-1,各组上述指标除NO2--N间无差异外(P0.05),其余相应指标间均存极显著(P0.01)或显著差异(P0.05);成活率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由90.5%降至24.2%,但第3、4(35.4%、24.2%)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但各组水质指标基本均在幼虾生长合适范围;第1~第3组增长量(6.07~6.23 cm)、增重量(4.042~4.575 g)与增长率(430.3%~551.1%)无显著差异(P0.05),与第4组存在极显著(P0.01)或显著差异(P0.05);养殖产量第3组最高(799.6 g.m-3,为最低的第4组的1.8倍;试验虾体长与养殖天数间具线性相关(L=at+b)(a,0.075 1~1.044 0;b,0.897 9~1.189 3),体重与体长间呈幂函数关系(W=aL3)(a,0.011 6~0.013 9);据养殖综合效果,室内封闭式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可据自身条件,布苗密度可参考350~550 ind.m-3确定。  相似文献   
32.
凡纳滨对虾室内外高密度养殖池水质状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凡纳滨对虾室内、外高密度淡化养殖试验,探讨了室内外养殖池水质变化及溶氧收支特点.结果表明,养殖周期内室内池NO2--N平均值为0.342 mg/L、NO3--N为11.976 mg/L,极限著高于室外池(0.205、0.287 mg/L,P<0.01),pH值(8.13)和NH3-Nm(0.053 mg/L)则极显著低于室外池(8.93、0.216 mg/L,P<0.01),室内、外池的DO(6.64、6.60 mg/L)和CODMn(17.30、17.83 mg/L)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内、外池的主要水质指标基本控制在对虾合适生长范围.室内、外试验池溶氧收支特点:室外池溶氧收大于支,水柱水呼吸为主要耗氧因子;室内池机械增氧能满足耗氧需求,虾呼吸为主要耗氧因子.  相似文献   
33.
研究了水温28.0℃时,在淡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与体长及溶氧水平的关系,测定了6种体长(2.02~8.67 cm)凡纳滨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结果表明:淡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瞬时耗氧速率具有与河口水虾养殖的特点.其瞬时耗氧速率(V,mg/g·h)随时间(t,h)的延长与水体溶氧量(DO,mg/L)的降低而降低,呼吸类犁属于顺应型;V随虾体长(L,cm)增长而降低,耗氧量却与体长呈正相关.当体长L=6.31 cm时,淡水和河口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具有相同的瞬时耗氧速率.体长L<6.31 cm时,淡水养殖虾耗氧速率大于河口水养殖.L>6.31 cm时,淡水养殖虾耗氧速率小于河水养殖;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窒息点随个体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34.
测定合肥市及周边蚌埠,阜阳,黄山,宿州等城市7个污水处理厂污泥、生物反应器活性污泥及污水中5种重金属Pb, Cr, Cu, Zn, Cd的含量;计算污水处理厂对污水中重金属的去除,及污泥重金属去除负荷;参比安徽省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和全球土壤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平均值,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污泥中重金属作毒性分析、污染程度评价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对比国家污泥农用标准,给出污泥农用建议。结果表明不同背景值下,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差异较大,以安徽省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为背景值评价,单因子Cd的污染程度“极强”,使潜在生态风险处在“很强”范围;以全球土壤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平均值为背景值,评价潜在生态风险只有部分样品处在“很强”范围。  相似文献   
35.
为了解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阶段脂肪酸的变化规律,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菊黄东方鲀的开口前仔鱼(3日龄)、后期仔鱼(10日龄)和稚鱼(21日龄)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菊黄东方鲀鱼苗总脂的相对质量分数随苗种发育而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P0.05),从开口前仔鱼的26.73%急剧下降至稚鱼的11.70%。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各阶段的干样中检出8种饱和脂肪酸(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其中C18:1n9c的相对质量分数均为最高(22.36%~32.01%),呈现中间高、前后低的趋势;C16:0的质量分数较高(13.66%~17.34%),呈现中间低、前后高的趋势;C18:0在稚鱼中的相对质量分数(13.57%)显著高于开口前仔鱼(8.59%)和后期仔鱼(7.91%);C22:6n3(DHA)的质量分数呈现直线下降趋势,从开口前仔鱼的22.21%急剧下降至稚鱼的2.61%;C20:5n3(EPA)的相对质量分数随苗种发育而显著升高,从开口前仔鱼的3.53%升高至稚鱼的7.83%。SFA的相对质量分数随苗种发育呈现中间低、前后高的趋势,而MUFA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开口前仔鱼阶段PUFA的相对质量分数(39.06%)显著高于后期仔鱼和稚鱼(分别为32.38%和34.03%)。稚鱼阶段的SFA(34.53%)、MUFA(31.43%)和PUFA(34.03%)三者之间相对趋于均衡。开口前仔鱼的∑n3PUFA/∑n6PUFA(6.38)显著高于后期仔鱼(2.54)和稚鱼(2.21)。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的各阶段实际质量分数最高均为C18:1n9c(22.36~32.01 mg/g),实际质量分数较高的有C16:0、C18:0、C16:1、C20:5n3(EPA)和C22:6n3(DHA)。除C18:3n3、C20:4n6和C20:5n3(EPA)外,其它各单个脂肪酸的实际质量分数随苗种发育均显著降低。值得注意的是,C22:6n3(DHA)的实际质量分数呈现直线下降趋势,从开口前仔鱼的57.22 mg/g急剧下降至稚鱼的2.82 mg/g。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仔鱼开口摄食后的发育仍需要消耗大量的n3PUFA(特别是DHA),鱼体内脂肪酸组成(特别是n3PUFA的质量分数)与饵料密切相关。建议在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中后期及时增加富含n3PUFA(特别是DHA)饵料的投喂量,如海水桡足类、藻类强化过的卤虫幼体,以缓解苗种中后期培育成活率低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36.
采用低频率运转循环水处理系统(含粗滤器、臭氧仪、气液混合器,蛋白分离器、暗沉淀池等)联用池内设施(微泡曝气增氧机与净水网)开展凡纳滨对虾室内集约化养殖实验。研究了养虾池以水处理系统调控水质效果及氮磷收支。结果表明,养虾水经系统处理后,NO2-N(53.4%~64.5%)、CODMn(53.4%~94.4%)与TAN(31.6%~40.4%)被显著去除,有效改进虾池水质;养殖周期内未换水与用药,虾池主要水化指标均控制在对虾生长安全范围,7号实验池(100 d)与8号对照池(80 d)主要水化指标变化范围:DO分别为 5.07~6.70 mg/L和4.38~6.94 mg/L,TAN 0.248~0.561 mg/L和0.301~0.794 mg/L,NO2-N 0.019~0.311 mg/L和0.012~0.210 mg/L,CODMn 10.88~21.22 mg/L和11.65~23.34 mg/L。7号池对虾生长指数优于8号池(80 d虾病暴发终止),单位水体产量分别为1.398 kg/m2与0.803 kg/m2。氮磷收支估算结果:7号与8号池饲料氮磷分别占总收入:氮93.70%与92.37%,磷98.77%与99.09%;初始水层与虾苗含氮共占总收入6.30%与7.63%,磷共占1.23%与0.91%。总水层(含排污水)氮磷分别占总输出:氮56.45%与59.86%,磷53.26%与55.79%;收获虾体氮磷分别占总输出:氮37.07%与31.94%,磷21.37%与13.11%。7号池饲料转化率较高;池水渗漏与吸附等共损失氮磷分别占总输出:氮7.00%与9.34%,磷25.37%与31.10%。实验结果表明,虾池以低频率运转循环水处理系统联用池内设施可有效控制水质与虾病,具较高饲料转化率。  相似文献   
37.
38.
菊黄东方鲀仔稚鱼生长及其消化酶与抗氧化酶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30日龄菊黄东方鲀( Taki f ugu f lavidus)鱼苗的全长与体质量、主要消化酶和2种抗氧化酶活性进行测定,研究菊黄东方鲀仔稚鱼的生长特点以及消化能力与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仔稚鱼全长与日龄呈线性相关,体质量与日龄呈指数相关;全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增长相关,且为异速生长.在菊黄东方鲀仔稚鱼中未检测到脂肪酶活性,胰蛋白酶与胃蛋白酶活性存在互补性"变化;在2~6日龄期间,胰蛋白酶活性快速降低至最低值,胃蛋白酶活性则显著升高( P<0.05)至最大值,10日龄后,胰蛋白酶活性开始增强,最大值出现在19日龄,胃蛋白酶活性保持稳定.淀粉酶活性在2和19日龄最大,至15日龄降至最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在2日龄最低,15日龄达到最大.2~10日龄,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过氧化氢酶( catalase , CAT)活性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在6日龄最大;10日龄后 SOD 活性逐渐增强,CAT 活性呈波浪形"变化.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开口摄食前体内就已存在相应的消化酶和抗氧化酶,其活性与菊黄东方鲀发育阶段密切相关,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和食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氮磷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海水、河口水与淡水及简易设施开展室内封闭式高密度对虾养殖试验,探讨了盐度对虾生长与氮磷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d养殖试验中,未曾换水与用药,养殖试验池主要水质指标虽有程度不等差异,但均控制在对虾生长安全范围。3个试验组对虾成活率随盐度降低分别显著下降88.2%、53.9%和34.8%,(P<0.05);终末体重,河口水组(9.20 g)显著高于海水组(8.49 g)和淡水组(8.45 g)(P<0.05);单位水体产量随盐度降低极显著下降2 443.52、1 597.50和659.52 g.m-3(P<0.01)。试验池氮、磷收支估算结果显示:各试验组氮磷主要收与支的同类项所占比例较接近,特点相同,投入饲料氮与磷分别占氮与磷总收入98.9%、98.1%、96.4%与99.3%、98.9%、97.9%,水层与虾苗共含氮与磷分别占1.1%、2.0%、3.7%与0.7%、1.1%、2.1%;排污、不换水水泥池水层氮占氮总输出比例最高,略高于虾体;污水磷占磷总输出比例明显高于其余项,此不同于泥底虾塘为沉积物氮、磷占氮、磷总输出的比例最高。试验池水层与污水共含氮与磷分别占氮与磷总输出57.7%、61.3%、57.2%与67.9%、66.7%、73.3%,低于虾塘泥底沉积物与水层合计氮与磷占总氮与总磷输出比例;收获虾体氮、磷占氮、磷总输出:35.3%、34.5%、34.4%与19.3%、18.9%、19.0%,饲料利用转化率较好;池水蒸发渗漏与池壁吸附等损失输出氮、磷占氮、磷总输出:7.0%、4.2%、8.5%与12.8%、14.3%、7.6%。  相似文献   
40.
低频率运转下人工湿地对养虾水的去氮作用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联用虾塘设施、以低频率运转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循环处理养虾水, 研究湿地去氮作用及其动力学。由表面流与水平潜流组成的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582.2 m2)含斜坡区、挺水植物区与蓄水池,水力负荷1.65 m/d。养殖周期内(94 d)不换水,不用药,60 d 后3次循环处理规模化养虾塘水,总氨氮(total ammonia nitrogen, TAN)、总氮(total nitrogen, TN)与亚硝基氮(nitrite nitrogen,NO2-N)分别去除37.9%、26.7% (P≤0.01)与22.7%(P≤0.05)。湿地静止期间,挺水植物区NO2-N、硝基氮(nitrate nitrogen,NO3-N)与TN 分别在废水停留6 h、18 h、24 h时去除17.5%、25.8%与25.9%(P≤0.01),去除速率常数为0.0362, 0.0291 与 0.009 h-1。试验期间,试验塘主要水化指标均控制在对虾生长安全范围,蓝绿藻被有效抑制,收获虾规格与产量优于对照塘(P≤0.01)。结果表明,复合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联用塘内设施,以低频率运转循环处理虾塘水可有效去除TAN等有毒物及抑制蓝绿藻暴发,调控规模化养虾塘水质在对虾生长安全范围内,确保养殖成功。 该文可为处理养殖废水人工湿地的构建和应用以及污染物去除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