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40篇
水产渔业   3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盐度对其内脏团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5个盐度(5、10、20、30、35)处理组,养殖70 d后,测定各组试验鱼内脏团消化酶和抗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盐度对金钱鱼消化酶(脂肪酶除外)和3种抗氧化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P0.05);脂肪酶活性随盐度升高的变化不显著(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P0.05);当盐度为5和30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高。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金钱鱼幼鱼养殖适宜的盐度范围为5~10。  相似文献   
42.
为探究美洲鲥室内人工育苗的技术方法,对其受精卵孵化及苗种培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美洲鲥苗种培育过程中,用空气能制冷制热机组将受精卵孵化温度控制在17~19℃,苗种培育温度控制在19.0~20.5℃,并以池塘培养的生物饵料(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试验结果:2017-2019年连续3年,每年4-8月收集美洲鲥卵,数量分别为277.96万、471.48万、2 226.32万粒,获得的受精卵分别为18.58万、74.47万、195.85万粒,受精率分别为6.68%、15.80%、8.80%;受精卵孵化后,仔鱼经30~50 d的室内水泥池培育,最终分别获得体长30~50 mm并已成功驯化摄食配合饲料的幼鱼9 392、40 083、78 600尾,育苗成活率分别为11.01%、15.00%、15.72%。试验获得了1套适合上海地区美洲鲥室内人工育苗的模式,可以为美洲鲥后续的人工育苗研究和规模化苗种培育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3.
池塘养殖金钱鱼的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人工繁殖技术,采用人工养殖的金钱鱼经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对胚胎及初孵仔鱼发育在双目显微镜下进行了连续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水温(24±0.2)℃,盐度28条件下,金钱鱼正常发育特征为受精卵经28.5 h孵化出膜。受精卵呈规则圆形、具光泽、卵膜薄且无色透明,直径(681.5±11.2)μm;受精后4 h进入囊胚期;6.5 h进入原肠期;12.5 h进入胚体形成期;13.5 h进入器官形成期,器官形成依次为视囊期、尾泡出现期、肌节期、脑泡期、耳囊期、尾芽期、晶体期、尾鳍期和肌肉效应期;28.5 h开始出膜;31.5h达出膜高峰。初孵仔鱼头朝下侧卧,运动不活跃,全长1615.46~1650.35μm,初孵仔鱼6.5 h直肠出现,肛门未通;32 h肛门通,51 h开口。金钱鱼早期发育研究为金钱鱼生产性育苗工艺和管理技术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
为研究养殖密度对二龄刀鲚(Coilia nasus)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消化酶在各组织的分布特点,选出初始体长与体质量分别为12.63 cm和4.439的二龄刀鲚,分别按500尾·亩-1(A组)、1000尾·亩-1(B组)和1500尾·亩-1(C组)3个养殖密度进行养殖,每个组设置3个平行,试验周期为189 d.结果 显示,A组末体质量(30.74 g)、末体长(20.26 cm)显著高于B组(21.379,18.18 cm)和C组(19.969,17.16 cm) (P<0.05),3个组比肠长(0.29~0.30)差异不显著.养殖密度对二龄刀鲚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A组胃和肝胰脏中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A、B组肠和幽门盲囊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C组(P<0.05);A、B组肠中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C组(P<0.05);A组肠中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C组,C组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B组(P<0.05).胃蛋白酶在胃中活性最高,脂肪酶在肝胰脏中活性最高,胰蛋白酶和淀粉酶均以肠中活性最高,幽门盲囊次之.研究表明,二龄刀鲚养殖密度为500尾·亩-1时,刀鲚生长较快,各主要消化器官中消化酶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2龄刀鲚Coilia nasus生长的影响,选取体质量为(4.43±1.25)g的2龄刀鲚,分别按500 ind./667 m2(A 组)、1 000 ind./667 m2(B 组)和1 500 ind./667 m2(C 组)3个养殖密度进行养殖,每个组设3个平行,试验周期为189 d.结果表明:A组末体质量、末体长、增重率、体长增长率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均优于B组和C组(P<0.05);A组成活率显著高于C组(P<0.05),但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组单位面积产量(A组8.59 kg/667 m2,B组7.28 kg/667 m2,C组11.33 kg/667 m2)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养殖密度下,2龄刀鲚的肥满度、脏体比和比肠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肝体比显著高于B组(P<0.05),但与A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密度组,2龄刀鲚体质量与体长均呈幂函数相关,即m=aLb(a = 0.000 8~0.002 8,b= 3.076 8~3.534 3),体长、体质量生长均可用一次线性函数拟合(L=at+b,a= 0.029~0.048,b= 11.625~12.510;m=at+b,a =0.080~0.146,b=3.142~5.576);3个密度组,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体长为18.1~22.9 cm的个体占样本总数的90.0%,体质量为25.31~40.94g的个体占样本总数的88.3%,均优于其余两组.研究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2龄刀鲚的生长性能逐渐降低,参照本试验条件,2龄刀鲚养殖可采用500 ind./667 m2作为适宜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46.
研究了盐度(12、16、20、24、28、32、36)对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血清离子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对哈氏仿对虾血清离子和肝胰脏消化酶有显著影响(P<0.05)。血清K+、Na+、Cl-含量随盐度升高呈上升的趋势,等离子点分别为10.01、159.87、195.10 mmol/L,对应盐度分别为36.5、18.3、13.7。胃蛋白酶活性在盐度12时最高,之后随盐度升高其活性逐渐降低;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均在盐度24时达到最大值;淀粉酶活性在盐度12和28时最大。从酶学角度分析,哈氏仿对虾养殖最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4~28。  相似文献   
47.
池养美洲鲥亲本强化适应培育及产卵受精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7年和2018年采用强化培育、水流刺激、水温调控等方法,观察和研究了池塘培育美洲鲥亲本的强化适应培育及产卵受精规律和趋势。结果显示:池塘培育美洲鲥雌雄鱼2龄达到初次性成熟,繁殖期为5—7月份;美洲鲥亲本强化适应培育成活率为69.4%~92.9%,卵巢Ⅴ期的产前雌鱼体长(34.62±2.90)cm、体质量(844.11±134.78)g、肥满度2.07%±0.42%、卵巢质量(232.22±73.42)g、卵巢性腺指数27.59%±6.47%(17.39%~35.20%)、卵巢腔内游离卵的数量和质量分别为(3.226±2.734)万粒和(114.83±73.42)g。2017年和2018年产卵持续时间分别为35 d(5月17日—6月21日)和89 d(5月4日—7月31日),产卵总量分别为277.96万粒和471.48万粒,日均产卵量分别为8.18万粒和5.30万粒,受精卵总量分别为18.58万粒和74.47万粒,平均受精率分别为6.68%和15.80%。美洲鲥产卵(2018年)可分为产卵稳定期(第1、3、4、5和6旬)、产卵高峰期(第2旬)和产卵停滞期(第7~9旬)3个时期,随时间(旬)的推移,日产卵量旬均值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受精率旬均值呈现显著的双峰波动趋势,而日受精卵量旬均值呈现微弱的双峰波动;总体上说,日产卵量、日受精卵量及受精率随产卵持续时间(日)均呈现有顶点、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抛物线(P0.01)。研究建议,美洲鲥促产交配适宜水温为16~20℃,促产期间投喂高营养价值的饲料,产卵持续60 d后结束促产调控。  相似文献   
48.
通过室内60 d罗氏沼虾幼虾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150 ind/m3、400 ind/m3、550 ind/m3、800 ind/m3)对水质与幼虾生长特点的影响。试验发现,各密度组水质指标pH、DO、TAN、NH3-N、NO2--N和CODMn均控制在罗氏沼虾生长的适合范围之内,密度对主要水质指标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不同养殖密度对幼虾生长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最低密度组成活率和增长率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次低密度组增长率与最高密度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最低密度组的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4种密度组的罗氏沼虾幼虾体重(w)和体长(L)之间的关系都符合幂函数方程:w=aLb(a的范围为0.013 2~0.015 1,b的范围为3.433 0~3.502 1);体长(L)和养殖天数(d)间符合线性相关:L=ad+b(a的范围为0.038 5~0.049 2,b的范围为1.801 1~1.886 1)。室内高密度养殖罗氏沼虾幼虾可据自身养殖条件,参考150~400 ind/m3选用布苗密度。  相似文献   
49.
凡纳滨对虾室内高密度封闭式淡化养殖耗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室内集约化养虾技术与合理调控养殖池水环境,对凡纳滨对虾采用室内高密度封闭式淡化养殖试验,研究了室内高密度养殖池养殖凡纳滨对虾的各耗氧因子的耗氧量.结果表明,虾呼吸耗氧量最大,占总耗氧量的64.3%,水柱呼吸耗氧量其次,为35.7%,水柱总耗氧量随养殖天数的增加而逐渐加大.虾池主要由机械增氧可满足其耗氧需求.  相似文献   
50.
为进一步探究膨化沉性饲料在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养殖中的合理应用,在盐度7~10、水温22.6~29.4℃条件下,于室内水泥池开展了为期62 d的膨化沉性饲料与粉状饲料饲喂菊黄东方鲀的对比试验,比较2种饲料对鱼体生长和养殖系统氮(N)、磷(P)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1)2个饲料组鱼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净产量、成活率、比肠长、肥满度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膨化沉性饲料组鱼的肝体比、脏体比显著高于粉状饲料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粉状饲料组(P0.05)。(2)饲料是养殖系统中N、P的主要输入源,分别占总输入的67.7%~72.9%和76.4%~82.6%,其次为水体和养殖生物;养殖试验中膨化沉性饲料组投入的N、P量(51.46、9.64 g/m~2)显著低于粉状饲料组(65.97、14.18 g/m~2)(P0.05)。(3)废水(换水+终末水体)为N、P的主要输出源,分别占输入总量的61.7%~62.8%和45.2%~51.7%,其次为鱼体固定和吸污输出;膨化沉性饲料组经废水输出的P(5.71 g/m~2)和经吸污输出的N、P量(4.18、3.48 g/m~2)均低于粉状饲料组(8.88、6.11、4.50 g/m~2)(P0.05);被鱼体固定的N、P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4)膨化沉性饲料组N、P的利用率分别为18.0%和16.5%,较粉状饲料组分别高42.9%和139.1%;水体N、P负荷量分别为70.55、15.35 kg/t,较粉状饲料组分别低32.9%和44.1%。研究表明,采用膨化沉性饲料饲喂菊黄东方鲀能提高饲料中N、P的利用效率,降低养殖系统的N、P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