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40篇
水产渔业   3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5 毫秒
61.
为了解不同配合饲料对刀鲚幼鱼生长、肌肉营养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用3种市售的甲鱼粉状配合饲料幼甲料(CX组)、甲鱼粉状配合饲料稚甲料(HH组)和鱼苗专用微粒饲料(SS组)分别饲养刀鲚79 d,分析和比较3个组刀鲚幼鱼的生长、成活率、肌肉营养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结果显示,HH组和CX组幼鱼的增重率、增长率、体长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以及成活率均显著高于SS组(P<0.05);3个组幼鱼的体长和体质量的增长从试验第16 d开始分化,且均为HH组>CX组>SS组。CX组和HH组刀鲚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SS组(P<0.05);HH组刀鲚肌肉中灰分含量显著低于CX和SS组(P<0.05);HH和SS组刀鲚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X组(P<0.05);3个组刀鲚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X和SS组刀鲚肝脏中SOD和CAT的活性显著高于HH组(P<0.05);3个组刀鲚肝脏中GSH-PX的活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刀鲚能摄食配合饲料,不同配合饲料对刀鲚幼鱼生长、肌肉营养组成及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2.
研究了由表面流与水平潜流组成的复合人工湿地联合使用塘内曝气增氧机与人工净化网调控生产性淡水对虾养殖塘水环境的效果与技术。养殖中后期(约60 d后), 湿地以1.65 m/d水力负荷, 3次循环处理虾塘废水, 有效调控虾塘水质, 确保养殖成功。结果表明湿地对废水中有害物质均可程度不等地去除, 蓝绿藻得以控制, 出口水 -N与BOD5分别为极显著(P<0.01)与显著(P<0.05)去除, 去除率与去除速率分别为72.6%, 0.467 g/(m2·d)与29.7%, 2.651 g/(m2·d), -P为41.7%, 0.022 g/(m2·d), TN为26.1%, 2.619 g / (m2?d), CODMn为15.9%, 3.738 g/(m2·d), -N去除率仅3.6%, 但去除速率较高[0.462 g/(m2·d)]。湿地静止4 d期间, 废水中 -N与 -N去除率达96.8%与93.3%, 均极显著去除(P<0.01)。养殖周期试验塘水化学指标均维持在虾安全生长范围内, 收获虾8.81 g, 9.36 cm; 对照塘因爆发蓝绿藻仅养殖60 d, 收获虾3.06 g, 6.54 cm。试验表明, 在不用药、不换水条件下, 联合塘内设施, 人工湿地以较高水力负荷与低频率运转可有效调控虾塘水质, 确保养殖成功。  相似文献   
63.
分别在卤虫孵化池和育苗池中进行了80 d和81 d的凡纳滨对虾养殖试验,旨在研究该虾在不同生长阶段消化酶和免疫酶的活性变化以及在单位水体养殖密度相同的条件下不同养殖水位对凡纳滨对虾酶活性的影响,从而了解对虾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状况,为合理搭配饲料营养,探索新的对虾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的活性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而脂肪酶活性则逐渐降低;在养殖开始后的前40 d,淀粉酶活性逐渐升高,之后至80 d,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在养殖开始后的前20 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A/T值升高至最大值(142.81 U/mg×prot,76.8),之后两者均逐渐降低,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变化则与之相反,且在60~80 d时,呈极显著下降(P<0.01)。试验还表明,低水位组(40 cm)对虾的生长状况要好于高水位组(80、110 cm)。  相似文献   
64.
于2007年3月-2008年3月对山红河桥下处和养殖场进水口河水进行了周年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氧的时空变化主要受水温影响,桥下河水在夏季水温最高时达极低值2.89mg/L,饱和度仅为39.7%,在冬季达最大值14.19mg/L,饱和度为116.9%。两处河水溶解氧周年平均值分别为7.09mg/L与5.03mg/L;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与高锰酸盐指数(CODMn)周年均值分别为4.55mg/L与3.86mg/L、12.85mg/L与12.50mg/L;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较高,总无机氮年均值分别为2.994mg/L与2.815mg/L;活性磷PO4^3- -P年均值分别为0.179mg/L与0.229mg/L。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内梅罗指数法对山红河监测河段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周年河水水质的变化状态属轻污染到污染水平,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最严重,其次是氨氮,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  相似文献   
65.
为了探讨哈氏仿对虾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及非特异免疫能力。分别于哈氏仿对虾养殖的第0、10、17、21、34、63、77、90 天采集样品,测定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肝胰腺中消化酶(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以及非特异性免疫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哈氏仿对虾肝胰腺中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随生长而发生显著变化。碱性蛋白酶活性在养殖10 天出现微弱的波峰,至17 天降至最低,至90 天达到最大。酸性蛋白酶活性在养殖第0 天未检出,从第10 天开始,持续升高,至63天活性最高。淀粉酶与脂肪酶活性均呈现“波浪式”变化,淀粉酶活性在0天最高,34、77 天出现两个波峰。脂肪酶活性在90 天最低,波峰出现在21、77 天。酸性磷酸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在21 天最低,随后开始上升,分别在77 天与63 天开始下降;碱性磷酸酶活性在17 天最低,63 天最高;可在哈氏仿对虾养殖前期0~21 天(体长小于36.00 mm)与养殖后期(63 天始,体长大于57.85 mm)投喂的饵料中添加适量的免疫增强剂来提高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  相似文献   
66.
研究了水温28.0℃时,在淡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与体长及溶氧水平的关系,测定了6种体长(2.02~8.67cm)凡纳滨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结果表明:淡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瞬时耗氧速率具有与河口水虾养殖的特点。其瞬时耗氧速率(V,mg/g&#183;h)随时间(t,h)的延长与水体溶氧量(DO,mg/L)的降低而降低,呼吸类型属于顺应型;V随虾体长(L,cm)增长而降低,耗氧量却与体长呈正相关。当体长L=6.31cm时,淡水和河口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具有相同的瞬时耗氧速率。体长L〈6.31cm时,淡水养殖虾耗氧速率大于河口水养殖。L〉6.31cm时,淡水养殖虾耗氧速率小于河水养殖;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窒息点随个体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67.
MS-222、丁香酚对刀鲚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MS-222、丁香酚2种麻醉剂对人工繁养刀鲚(Coilia nasus Schlegel)幼鱼的麻醉效果,探索了2种麻醉剂在安全浓度下麻醉后刀鲚幼鱼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并运用该2种麻醉剂的适宜剂量对刀鲚幼鱼进行了运输实验。麻醉实验表明:(1)理想MS-222浓度为150 mg/L,理想丁香酚麻醉剂浓度为30 mg/L;(2)经MS-222浓度为150 mg/L深度麻醉后,适宜的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应4 min;经丁香酚浓度为30 mg/L深度麻醉后,适宜的在空气中的时间应5 min;(3)养殖长江刀鲚幼鱼采用30 mg/L MS-222和8 mg/L丁香酚分别麻醉后,其复苏率和48 h内的成活率均达到100%,与各自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8.
为开发海水低温环境下人工湿地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研究人工湿地在海水环境下对梭鱼亲本室内越冬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和净化效能。海水(16.8‰~19.6‰)人工湿地对室内越冬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总凯氏氮去除率为13.4%,总氨氮为32.1%,亚硝氮为33.1%,浊度为55.1%,COD为35.6%,总磷为34.6%。越冬期间养殖池水质稳定。低温对总凯氏氮和三态氮的去除率有一定影响,并制约人工湿地脱氮过程;对浊度、COD、总磷去除率影响并不明显。海水人工湿地能维持连续运转并保持越冬养殖池的水质稳定。养殖负载量、越冬期间水力负荷尚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究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整体及各级沿程在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总氮(TN)、总磷(TP)的变化规律,探明系统对TN、TP净化效果的最佳运行水力负荷。【方法】对5 hm2养殖池塘配套的约0.5 hm2养殖尾水处理系统,采用低(0.012 m/d)、中(0.023 m/d)、高(0.035 m/d) 3种水力负荷运行,在系统各级沿程(表面流湿地(SFW)、一级净化池塘(PP1)和二级净化池塘(PP2))采集水样,检测TN、TP质量浓度,运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各水力负荷条件下各级沿程TN、TP质量浓度的差异变化,以及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整体和各级净化功能区对TN、TP的净化处理效果,通过PP2、TN、TP去除率与水力负荷的拟合函数关系计算最佳运行水力负荷。【结果】养殖尾水处理系统中TN、TP质量浓度在各级沿程、不同水力负荷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沿程与水力负荷存在交互作用(P<0.05)。随水力负荷的增加,系统整体对TN和TP去除率均呈线性下降(TN去除率由低水力负荷时的57%下降为高水力负荷时的23%,TP去除率由低水力负荷时的70%下降为高水力负荷时的46%)。随水力负荷的增加,PP2在系统各净化功能区中对养殖尾水TN净化效果的贡献度由低水力负荷时的22%逐渐增大至高水力负荷时的93%。PP2可优化获得最佳水力负荷约0.075 m/d,对应TN、TP最佳去除率均为28%。【结论】多净化功能区组合的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宜建立基于优化水力参数的运行策略,就试验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整体而言,若发挥各净化功能区最佳净化性能,宜采用中水力负荷(0.023 m/d)运行;若以污染物去除总量最优化为目的,需根据养殖池塘排放尾水的水质状况建立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70.
为完善美洲鲥池塘养殖技术,对美洲鲥1~+龄亚成鱼在池塘保温大棚条件下越冬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奉贤科研基地开展了美洲鲥池塘保温大棚越冬养殖试验,放养密度为4 682尾/hm~2。试验结果:在水温11.2~20.6℃条件下,经150 d的越冬养殖,越冬成活率98.0%,美洲鲥体长增长26.6%,体质量增加96.2%,体质量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W=0.012 3L~(3.076),R~2=0.922 8,接近于匀速生长,体长、体质量日均增长量随养殖天数的增加呈n形变化,肥满度在1.55~1.71,最大值出现在越冬养殖中期。结果表明:美洲鲥1~+亚成鱼的适宜越冬水温在12℃以上,最佳越冬水温在1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