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3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4篇
  8篇
综合类   109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62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71.
以1982年从加拿大引进的偃伏梾木种子为材料,经9a的引种栽培,并与同属的乡土树种红瑞木进行对照试验,对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生长节律及繁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试验和研究。结果表明,偃伏梾木生长快、耐寒、抗旱、易繁殖、无病虫害。且树形优美,枝条艳丽,花期长,果宿存,整体观赏效果显著优于红瑞木,确属优良绿化树种。技条可供编织用,并且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现已推广近万株,分布在6省11个市的30多个单位,深受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272.
短梗五加林下栽培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梗五加也称少刺五加 ,为五加科落叶灌木 ,与刺五加同科同属。短梗五加茎部、枝上的刺很少 ,近于无刺 ,分布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以南的各山区。短梗五加枝叶茂盛 ,花果奇异 ,除是一种观赏树外 ,还是一种保健野生蔬菜及重要的药用植物。短梗五加根皮含微量生物硷、强心甙及 0 .2  相似文献   
273.
优质松针粉简易快速加工的新工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松针粉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胡萝卜素含量的高低,而胡萝卜素含量的高低又取决于松针粉加工方法的先进与否。根据松针粉加工新工艺研究的试验结果,新鲜的松针叶,不论任何一个品种,其胡萝卜素的含量均可达到200mg/kg以上,有些品种还可达到300mg/kg以上。松针叶自采摘以后受阳光、空气、温度的影响,其针叶细胞内的氧化酶、过氧化酶因自动氧化的作用而使针叶发生褐变,同时也使针叶细胞内胡萝卜素的含量迅速下降,只有在控制贮存器内的含氧量为0.5%~1.5%,含水量5%~7%时,对胡萝卜素的保存才最为有利。  国内有关单位研究的或生产用的…  相似文献   
274.
本研究分别对2016和2017年中国近海10个铜藻(Sargassum horneri)漂浮地理种群以及 3个定生种群的51个采集样本进行了ITS和coxI序列分析及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51个样本的coxI序列完全一致,ITS序列存在2个变异位点,按基因型的异同可分为4个类型,其中大连龙王塘、烟台大钦岛和南隍城岛的漂浮铜藻基因型相同,青岛金沙滩漂浮型、烟台大钦岛和大连獐子岛的定生铜藻基因型相同,威海俚岛和温州洞头的漂浮铜藻基因型相同,青岛雕塑园、王哥庄、大珠山、威海乳山的漂浮型和枸杞岛定生铜藻基因型相同,而同一种群内部即便是不同年份的个体间基因型并没有差异。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来自中国的所有铜藻样本聚为一支,与来自韩国的铜藻样本有一定的遗传距离。以上结果说明,我国近海漂浮和定生铜藻的不同地理株间ITS和coxI的遗传变异水平较低,漂浮铜藻可能具有不同的来源,为进一步探明中国近海海域铜藻的分子遗传背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75.
北方海区鼠尾藻大规格苗种提前育成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连续3年的鼠尾藻生产性育苗试验,证明在北方海区提前育苗技术可行。该技术克服了鼠尾藻种苗繁育过程中难以培育出大苗的难题,通过提前50d采苗,缩短室内培育周期,采用种菜人工促熟方法,结合室内及海上培育、管理的各种技术措施,得到的种苗健壮、均匀,整齐。共培育出鼠尾藻大规格苗种3373.7万株,经海上中间培育3个多月后,幼苗直立枝数量3~4根、长度可达4~6cm。  相似文献   
276.
研究了南方藻种脆江蓠移植北方后进行的池塘栽培试验,试验设置了5种不同的脆江蓠池塘栽培模式,重点观测了池塘水温、盐度、pH和光照强度对脆江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池塘水温的变化和光照强度的强弱对脆江蓠生长影响明显,本试验条件下的盐度和pH变化对脆江蓠生长影响较小。试验显示,水温20~30℃、光照强度<3000lx、64h池水循环1次、池塘水深3m处底播栽培最适宜脆江蓠生长,并且栽培期间定期分苗的藻体生长速率显著高于未定期分苗的藻体。  相似文献   
277.
为了探索夏季庐山常绿阔叶林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资源分布特征,推动其地下AM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基于孢子形态学分类方法对夏季庐山典型常绿阔叶林中4种常见植物(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连蕊茶Camellia fraterna、山胡椒Lindera glauca)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的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分离、鉴定出44个AM真菌物种,其中包括4个优势种AM真菌、5个广布种AM真菌、12个常见种AM真菌与23个稀有种AM真菌。(1)不同植物根系侵染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根系侵染率与优势种和广布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均呈正相关,与常见种和稀有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则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2)不同植物根际总AM真菌孢子密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AM真菌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不同植物根际只有常见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只有广布种和稀有种AM真菌的物种丰富度不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优势度AM真菌的孢子密度之间和物种丰富之间均存在负相关,但只有优势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与常见种和稀有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存在显著负相关;(4)AM真菌分布受土壤养分(全氮、全磷、全钾、氨态氮、硝态氮)、pH和水分影响较小,但受土壤氮影响相对较大;不同优势度AM真菌受土壤养分、pH和水分影响程度不同,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稀有种AM真菌、常见种AM真菌、广布种AM真菌和优势种AM真菌。在夏季庐山常绿阔叶林中,常见植物与AM真菌的共生模式可能是以优势种AM真菌和广布种AM真菌共生为主,以常见种AM真菌和稀有种AM真菌补充共生的共生模式。在该共生模式下,植物根际AM真菌资源较为丰富且分布不均;AM真菌与植物共生程度由不同优势度AM真菌共同决定;不同优势度AM真菌之间相互影响较弱;AM真菌受土壤养分(全氮、氨态氮、硝态氮、全磷、全钾)、pH和水分影响较小,但不同优势度AM真菌受土壤养分、pH和水分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278.
旨在系统了解国内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研究趋势及热点问题。基于CiteSpace软件,以Web of Science与CNKI为数据库,从发文量、国家、机构、文献共被引、关键词等多方面对2004—2020发表的GRSP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GRSP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稳定三个阶段,中国发文量最多,其次是美国与西班牙。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远超其他机构,但国家与机构之间合作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是GILLESPIE AW(2011)、FOKOM R(2012)以及RILLIG MC(2004)。鉴于GRSP的强大生态功能,未来应该引起学者的更多关注,尤其是对GRSP的结构特征、提取纯化、生态功能应用等方面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79.
为了解2021年底荣成沿岸养殖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突发大面积病害对海带产生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及判别分析比较研究荣成沿岸4个海区(122°32’~122°40’E,37°08’~37°22’N)海带的形态特征和组织成分含量,并结合海区营养盐浓度分析了可能的致病原因。结果显示,此次海带病害以点状白烂病和绿烂病为主,由荣成湾逐渐向南蔓延,海带平均体长、体宽和鲜重分别为(617.1±310.5)mm、(124.6±70.5)mm和(46.5±44.5)g。成山和俚岛海带主要为点状白烂,叶片颜色较浅,其中受影响较早的成山海带溃烂脱落严重,平均体长、体宽和鲜重分别为(270.3±110.0)mm、(69.3±31.8)mm和(10.8±8.7)g,瓦屋石和寻山海带主要为绿烂,病情较轻。4个海带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综合判别率为94.6%。病害造成了海带色素及可溶性蛋白等组织成分含量的下降,严重发病的成山和俚岛海带与病症最轻的寻山海带相比,叶绿素a含量降低41.3%~54.3%,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26.4%~56.0%。调查海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浓度较低,分别为(0.04...  相似文献   
280.
为研究不同光质对猴樟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对猴樟幼苗开展了LED光源控制试验。设置红光、蓝光、红蓝(7:3)复合光和白光(对照)4个处理,测定了猴樟的生物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种光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处理5个月后,与白光相比,红光除增大了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之外,其在猴樟苗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上都显著减小,即红光抑制了猴樟苗的生长和表观光合作用。蓝光下猴樟苗生长性状与白光类似,但PnFv/Fm 减小,Y(NO)增大,说明蓝光显著抑制光合。红蓝光下除了地径减小、叶生物量增大之外,其余指标与白光没有明显差异。4种光质对猴樟苗的综合效应优劣顺序为白光>红蓝光>蓝光>红光。白光下综合表现最优,红光下最差。猴樟设施化育苗中应首选白光和红蓝光等复合光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