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5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11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11.
2000年,采用阶段性递增水体盐度,即每5d将水体的盐度逐渐提高5,并不设稳定期的方法,对在淡水环境人工养殖近3年的中华鲟子一代亚成体(全长105~149cm,体重5.8~15.0kg)进行海水驯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20d的驯化,较大规格的中华鲟亚成体即可适应盐度为23的海水环境,驯化的成活率平均达到93.9%(92.1%~95.7%)。水体盐度增加时没有发现中华鲟有异常的行为表现,而驯化后的中华鲟在海水池塘中也能够正常生长。研究还表明,中华鲟对其栖息水体的盐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其耐盐性和适应能力可能与个体规格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即个体的规格越大,则其对水体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相似文献   
112.
根据中华鲟苗种的特殊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设计出一套中华鲟苗种大规模批量培育的养殖系统。系统包括养殖容器、供水及水处理、水温调节、增氧、饵料供应等配套设施。通过多池型、多处理措施的综合协调处理方案,实现中华鲟苗种培育对养殖容器物理和水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生产效果,使中华鲟批量苗种培育成活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13.
邸军  张书环  黄君  杜浩  周勇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18,42(1):120-130
为了确定中华鲟养殖基地一尾死亡子二代中华鲟的病原,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濒死的中华鲟肝脏、脾脏和腹水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EM,采用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进行鉴定,确定菌株EM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进一步对健康子二代达氏鲟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同时通过观察患病子二代中华鲟组织切片分析其病理特征;并对菌株EM进行药敏特性研究以期指导临床用药。结果显示,被感染子二代中华鲟肝脏、脾脏及肾脏组织中铁血黄素沉积、实质性细胞空泡变性,溶血严重。菌株EM人工感染健康子二代达氏鲟,发现其对达氏鲟具有致病性,且从人工感染患病的达氏鲟肝脏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中华鲟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对米诺环素、克林霉素、克拉霉素和麦迪霉素4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头孢噻肟和头孢西叮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其余28种药物不敏感,呈多重耐药性。本研究首次发现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可感染中华鲟,并对达氏鲟也具有致病性,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理特征和药物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4.
秦岭横亘我国内陆中部地区,是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主要分水岭。秦岭地区河流众多,蕴藏着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受自然地理地貌的影响,其河流结构及水生生物组成独具特色。秦岭水域有7目16科85属共161种(亚种)鱼类[1,2];同时还栖息着一些两栖类[3]。作为秦岭森林生态系统的?..  相似文献   
115.
美洲鲥的资源变动及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鲥在美国渔业史上曾起到重要作用,但从19世纪初期开始,建闸筑坝、水域污染以及人们的过度捕捞,造成美洲鲥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美洲鲥在很多地区已经绝迹.然而,经过人们不断的努力,美洲鲥资源渐渐得到修复,每年在切萨皮克地区举行的鲥鱼节,让人们在庆祝这一自然文化财富的同时加深了对美洲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6.
美洲鲥在美国渔业史上曾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从十九世纪初期开始,建闸筑坝、水域的污染以及人们的过度捕捞造成美洲鲥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美洲鲥从很多地区已经绝迹。然而,经过人们不断的努力,美洲鲥资源渐渐得到修复,每年在切萨皮克地区举行的鲥鱼节,让人们在庆祝这一自然文化财富的同时加深了对美洲鲥的更多了解。  相似文献   
117.
中华鲟苗种集约化培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10月在长江葛洲坝下捕获野生中华鲟亲本,人工催产孵化获得55700尾仔鱼。采用集约化培育方式,至2005年6月,苗种成活率达85%。分阶段培育、养殖密度适当、合理转食驯化是获得高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8.
子二代中华鲟分枝杆菌感染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分枝杆菌病是由分枝杆菌属的非结核分枝杆菌造成的长期性感染疾病。本研究发现,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子二代可感染该病,典型病理特征是腹水、腹膜肉芽肿、肾脏水肿、肝脏呈灰白色等。采集腹水,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获得一株缓慢生长型的抗酸杆菌,进一步通过16S r DNA和IS2404重复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该菌与Mycobacterium liflandii相似性最高。将10尾健康子二代中华鲟3次体检的血液参数与4尾分枝杆菌感染子二代中华鲟12次检查的血液参数进行比较,发现在26项生理生化指标中,有9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钠、氯、钙、总蛋白、球蛋白、外周血白细胞总数(TWBC)和谷丙转氨酶(ALT),其中TWBC、中性粒细胞和ALT这3项指标显著升高,其他指标显著下降,说明分枝杆菌感染对鱼体肝脏和肾脏的损伤较大。采用盐酸卡纳霉素、红霉素和利福平三种抗生素联合用药进行治疗,给药时间75 d,治疗后腹水明显减少,RBC、血红蛋白、PCV、MCV和球蛋白这5项血液理化指标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说明药物治疗初期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病程的加剧,该尾鱼最终未能治愈。以上结果表明,分枝杆菌在中华鲟广泛流行,对中华鲟的危害较大,目前尚未见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因此对该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9.
采用三种基于河床地形的河流深潭浅滩识别方法(深泓线线性回归法、横截面对称指数法和局部高程差异法)对长江上游干流30 km长河段的深潭和浅滩进行了定量分析识别,并采用5~7倍河宽间距法对这三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识别出的深潭和浅滩总体上较为吻合,少数几个识别结果不一致的位置,可以结合对河床形态的综合分析加以...  相似文献   
120.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与鳙(Aristichthys nobilis)杂种的养殖性能优于亲本,在水产养殖中利用广泛.为促进鲢、鳙遗传资源管理、经济性状定位等研究,已构建了鲢鳙种间杂种亲本的遗传连锁图,但图谱以AFLP标记为主,利用范围有限.为提高图谱质量和可用性,本研究采用新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加密了鲢鳙杂种亲本连锁图.雌性亲本鲢的连锁图标记总数从153增加到288(包括新开发微卫星标记93个),雄性亲本鲢的连锁图标记总数从271增加到511(包括新开发微卫星标记136).鳙图谱总长度从852.0 cM增加到965.8 cM,鲢图谱总长度从952.2 cM增加到1049.6 cM.鲢、鳙图谱共线性比较甄别出22个同缘连锁群,标记排列只存在轻微重排现象.亲本间共享的76个微卫星标记界定的标记间隔总长度在亲本间无差异(雌:雄=1:1),与鳞鲢种内杂种亲本共享微卫星标记界定间隔的总长度雌雄比(1:0.45)显著不同.与模拟自然受精(种内杂种)相比,混精受精(种间杂种)可增加雄性亲本基因组范围的重组率.鲢鳙形态相似,染色体组型相同,杂种可育,鲢鳙杂交对重组率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根据研究结果,认为混精授精回避了精子竞争,强化了全基因组重排,不利于新形成的和已有的优良单倍型的保留,是鲢鳙养殖性能退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