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水产渔业   39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21.
依据国内外有关水产养殖水质处理的相关研究以及实际生产中的健康养殖模式,提出了对虾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尾水处理系统,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相关处理技术,如重力沉降、物理过滤、生物净化、人工湿地以及工厂化循环水等技术.  相似文献   
22.
用105拷贝、104拷贝和103拷贝3个剂量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粗提液分别对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进行人工注射感染,比较两种对虾对WSSV敏感性的差异,以探讨日本对虾白斑综合征(WSS)低发病率的原因,为对虾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结果显示:用105拷贝、104拷贝和103拷贝的WSSV粗提液注射后,中国对虾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54.21±0.60 h、71.26±4.26 h和75.04±5.73 h;日本对虾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77.61±4.45 h、105.84±6.36 h和168.82±13.15 h。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的存活时间均随着病毒剂量的降低而延长。同剂量病毒注射下,日本对虾组的存活时间均长于中国对虾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日本对虾对WSSV的抵抗力较中国对虾强。  相似文献   
23.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CGMCC1.336)、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CGMCC1.3220)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性能、肝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设T1、T2、T3 3个益生菌处理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7.35×10~9 CFU/kg)、凝结芽孢杆菌(2.4×10~9 CFU/kg)和丁酸梭菌+凝结芽孢杆菌(7.35×10~9 CFU/kg+2.4×10~9 CFU/kg)的试验饲料,对照组(T0)投喂基础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20尾鱼,将初始体质量为(73.0±2.0)g的虹鳟饲养于水族箱(80 cm×50 cm×60 cm)中,养殖试验共进行40 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凝结芽孢杆菌均能显著提高虹鳟的特定生长率(SGR)(P0.05),T1和T3组SGR最高,均达1.41%/d,而饲料系数(FCR)则较低,分别为1.08和1.10;T1和T3组虹鳟体成分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粗灰分和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益生菌组虹鳟肝脏谷草转氨酶(GO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总胆红素(TBiL)含量和肝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3组效果最好,而胆碱酯酶(CHE)活性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T2、T3组效果较好;T3组肠道菌群的Chao1、Simpson、Shannon指数较对照组增加最显著(P0.05);从肠道菌群结构的门水平上看,T2和T3组变形菌门比例明显降低,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则明显提高,T1和T3组梭杆菌门比例明显提高。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凝结芽孢杆菌可促进虹鳟生长,改善其机体营养成分,维护肝功能,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24.
虹鳟致病性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致病性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的致病机理,利用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从患皮肤溃疡病的虹鳟病灶处分离纯化获得1株优势菌株RBWF-1,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菌株RBWF-1对虹鳟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5.5×10~6CFU/m L;通过对菌株RBWF-1 16S r DNA基因序列扩增、测序及Blast对比,发现其与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masoucida菌株NBRC 13748及无色亚种A.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s菌株NCIMB 1110的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一致性均为99.6%;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RBWF-1与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杀日本鲑亚种、无色亚种和史氏亚种A.salmonicida subsp.smithia聚为一支;为进一步明确菌株的分类地位,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结合传统生理生化试验对菌株RBWF-1各项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经对比,与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吻合度最高,因而判断该分离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同时,对分离菌株的气溶素、溶血素、封闭带毒素、DNA酶、丝氨酸蛋白酶、磷脂酶、S层蛋白7个毒力相关基因进行了PCR检测,检测结果均呈阳性;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菌株RBWF-1胞外产物具有蛋白酶、淀粉酶、脂酶、DNA酶和溶血活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虹鳟养殖过程中杀鲑气单胞菌的感染特征、分类鉴定和疫苗研制提供必要的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大黄对仿刺参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方法]通过在饵料中添加2%、5%和10%不同比例的大黄粉来投喂仿刺参,分析其体腔液中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及酸性磷酸酶(ACP)的酶活变化情况。[结果]LSZ活性在第21天时,3个剂量组分别较空白组提高了92.86%、96.43%和90.10%,酶活达到最高;SOD活性在第7天时,3个剂量组分别较空白组提高了4.36%、8.87%和9.28%;AKP活性,2%和5%剂量组均低于空白组,10%剂量组在第21天时达到最高值,其酶活与空白组差异极显著(P0.01);2%和5%剂量组分别在第21、28天时ACP酶活达到最高,但与空白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10%剂量组在第14天时酶活达到最高,与空白组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大黄对ACP活性的影响与添加剂量不呈正相关。[结论]拌饵投喂不同剂量的大黄对仿刺参体腔液中4种酶的影响不同:10%剂量组提高酶活的时间要早于2%和5%剂量组,因此建议拌饵投喂2%和5%大黄的饲料21 d或10%大黄的饲料14 d,可提高仿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但持续投喂时间不宜过长,停止投喂14 d左右各免疫指标可恢复至平常水平。  相似文献   
26.
从感染纤毛虫的养殖大菱鲆上分离获得盾纤毛虫进行体外培养,通过药物抑制实验发现,三甲氧苄氨嘧啶(TMP)对盾纤毛虫的最小有效抑制浓度为25×10~(-6);TMP对大菱鲆的毒性实验表明,24小时半致死量为每千克鱼体内含药物量为0.35357 g,48小时半致死量为每千克鱼体内含药物量为0.33912 g,安全量为每千克鱼体内含药物量为0.09361 g;TMP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治疗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注射药物或投喂药饵后,感染纤毛虫的大菱鲆成活率提高了50%~107.1%。  相似文献   
27.
健康牙鲆口服剂量为100 mg/kg的甲氧苄氨嘧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药物在牙鲆肌肉、血液、肾脏、肝脏质量浓度变化,并通过3P87药动学软件分析数据。试验结果表明,甲氧苄氨嘧啶在肌肉、血液、肾脏、肝脏4种组织中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其在上述4种组织中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8.72、12.942、3.13 h和19.49 h;达峰质量浓度分别为13.80、18.23、32.79、27.40μg/ml;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3.64、21.471、6.72 h和15.99 h。口服甲氧苄氨嘧啶,在牙鲆体内吸收与消除较慢,血药浓度高,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28.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一直较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现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养殖品种。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病害问题也日益严重。笔者通过实践和查阅资料,根据三疣梭子蟹常见病害的症状特征,拟成一个  相似文献   
29.
从扇贝常见病害的主要症状入手,通过对病害症状特异性的比较,采用生物分类检索表的形式,建立了扇贝养殖病害快速检索表,以期为及时正确地诊断扇贝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生物絮团对虾养殖技术是采用调控池塘微生物数量方式,使得养殖系统中残饵、粪便等有效转化为对虾可以重新摄取的营养物质的一项新技术,这在解决对虾养殖系统能量利用率低、养殖水环境调控和病害防控等一系列问题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