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对2016-2019年浙江南部近海底拖网采集的主要鱼类进行食性分析,并结合前期摄食习性资料,以种间营养关系为基础构建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的食物网拓扑,以拓扑网络指标结合KPP运算确定该海域的鱼类群落关键种.结果表明:(1)对浙江南部近海的34种主要鱼类开展胃含物分析,共形成营养连接数276对.(2)拓扑食物网中带鱼(T...  相似文献   
12.
舟山崎头洋海域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2012年5月(春季)、10月(秋季)2个季度月的单船底拖网渔获的鱼类样品,对舟山渔场崎头洋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区系特点及数量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共获得鱼类50种,隶属于11目27科,以石首鱼科和缎虎鱼科的种类最多,各有7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4.0%;(2)根据适温性可将其划分为暖水性和暖温性2种适温类型,以暖温性为主,有36种,占鱼类总种数的72.0%;(3)春季主要集中在舟山本岛一小干岛海域,而秋季则集中在舟山本岛一小干岛海域以及穿山半岛一六横岛西南海域;(4)春季优势种有六丝矛尾锻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等5种,而秋季优势种仅龙头鱼1种;(5)通过分析优势种的种群组成和底层温盐数据,发现该海域在春季可能为带鱼、棘头梅童鱼和鲈鱼等幼鱼的索饵场。  相似文献   
13.
对 2020 年 8 月、11 月和 2021 年 1 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采集的 287 尾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和 204 尾黑姑鱼(Atrobucca nibe)胃含物样品进行分析, 采用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这两种石首鱼科鱼类(Sciaenidae)的食物组成、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及饵料重叠情况。结果表明, 浙江南部近海白姑鱼摄食饵料生物 48 种, 主要摄食桡足类(Copepoda), 以哲水蚤(Calanus)居多。黑姑鱼摄食饵料生物 43 种, 主要摄食鱼类(Pisces) 和虾类(Decapoda), 优势饵料种类为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随着体长的增加, 两种石首鱼摄食的主要饵料生物均由浮游动物等小型饵料生物转向鱼类和虾类等大型饵料生物, 摄食强度也随之变化, 白姑鱼的摄食强度随着体长增加而逐渐降低, 而黑姑鱼的摄食强度随着体长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种石首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黑姑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3.06)高于白姑鱼(1.82), 二者间的整体饵料重叠系数为 0.22, 但在部分体长组中存在较大的饵料重叠, 这表明浙江南部近海白姑鱼与黑姑鱼在部分生长阶段有发生食物竞争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水域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健康状况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回顾了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阐述了水域生态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比总结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探求浙江乐清湾海区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于2018—2019年在乐清湾及邻近海域进行渔业资源调查,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该海域鱼类与水温、盐度及水深等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乐清湾共有鱼类50种,隶属于2纲11目23科35属,其中暖温性种类34种,占68.0%,暖水性鱼类16种,占32.0%;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鮻(Liza haematocheila)为该海域的优势种;平均多样性指数H′为2.37;龙头鱼、刀鲚等沿岸性鱼类,其分布受盐度影响较大,尖嘴魟(Dasyatis zugei)、中国魟(Dasyatis sinensis)等对环境选择无明显偏好;影响乐清湾鱼类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盐度,其次为温度,水深对分布影响相对较小,这些环境因素综合解释了此区域鱼类群落结构57.10%的总变异。  相似文献   
16.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是我国近海重要的经济和优势鱼种,在食物网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的肌肉脂肪酸含量并分析其组成变化特点,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源指示功能开展小黄鱼的食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黄鱼肌肉中共检测出30种脂肪酸,主要脂肪酸包括C16∶0、C17∶0、C18∶1n9c、C18∶3n3、C16∶1n7、C20∶1、C20∶4n6、C20∶5n3(EPA)和C22∶6n3(DHA)等,其中C16∶0含量最高(23.12%),其次为C18∶1n9c(16.67%)、C16∶1n7(11.45%)和C22∶6n3(11.40%);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平均含量达到60.20%,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39.80%),DHA和EPA在机体中含量占比达15.54%,体现出小黄鱼肌肉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饱和脂肪酸含量在体长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含量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减小,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绝大多数特征脂肪酸在各季节的体长组间无显著差异,而120~139 mm体长组和>180 mm体长组的C16∶1n7、C20∶1和C18∶1n9c在冬季的含量显著小于其他季节;基于脂肪酸食源指示功能,小黄鱼属于浮游、底栖与游泳动物混合食性的鱼类,初始碳源包括浮游硅藻类、甲藻类和底栖生物等。本研究利用了特征脂肪酸稳定指示食物来源的特点,进一步补充和验证文献资料中小黄鱼的胃含物分析结果,为小黄鱼的摄食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 2019 年 3 月至 11 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 4 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 750 尾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样本, 采用胃含物分析法, 结合该海域各调查站位龙头鱼的 CPUE, 对其进行了食性分析, 研究了龙头鱼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及其随季节和体长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 浙江南部近海龙头鱼摄食的饵料生物有 40 余种, 以鱼类(IRI%=82.29%)和虾类(IRI%=15.77%)为主。优势饵料种类为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细条天竺鲷 (Apogon lineantus)、龙头鱼和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等。龙头鱼各季节摄食的饵料类群存在一定差异, 但均以鱼类为主。春、秋季摄食的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超过了 85%, 在夏、冬季, 还摄食了一定比例的虾类。 龙头鱼摄食强度在春季和秋季较高, 冬季最低。不同体长组龙头鱼食物组成差异明显, 随着体长增加, 饵料中鱼类比例逐渐升高, 虾类比例降低。浙江南部近海龙头鱼存在同类相残现象且主要发生在较大体长组内。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re)的摄食习性及营养级状况,基于2016年浙江南部近海的底拖网渔业调查,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该海域前肛鳗的摄食生态学及其随季节和生长发育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前肛鳗δ13C范围为-16.17‰~-14.73‰,平均值为(-15.19±0.31)‰;δ15N范围为11.56‰~13.40‰,平均值为(12.42±0.45)‰,局部多项式回归显示δ13C、δ15N比值随个体发育呈上升趋势;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前肛鳗不同发育阶段δ13C值差异不显著(P>0.05),δ15N值差异显著(P<0.05),不同季节间δ13C和δ15N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计算得出,前肛鳗不同发育阶段各饵料类群的食源贡献率随肛长增长而发生变化,平均营养级较高的饵料生物平均贡献率随个体生长发育呈增高趋势;4)前肛鳗摄...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