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4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231篇
林业   245篇
农学   214篇
基础科学   206篇
  184篇
综合类   1273篇
农作物   89篇
水产渔业   142篇
畜牧兽医   793篇
园艺   201篇
植物保护   88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274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不同改良剂对铬污染土壤中小白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不同种类改良剂对铬污染土壤中小白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监测在不同浓度的铬污染的土壤中小白菜(Brassica parichinensis)的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铬污染土壤中,3种改良剂添加使叶绿素含量及SOD酶活性发生变化并高于对照组而POD酶活性降低,使铬对CAT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得到缓解。石灰、石灰+活性炭用量的增加使MD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而活性炭的施入减少MDA的含量。通过比较,3种改良剂的改良效果为活性炭>石灰+活性炭>石灰。  相似文献   
72.
石灰、活性炭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模拟铬(Cr,0~300 mg kg-1)污染土壤盆栽试验,研究石灰、活性炭及石灰+活性炭对铬胁迫下小白菜生长状况的影响及对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受铬污染的土壤明显使小白菜受到毒害,但经石灰(L1、L2)、活性炭(C2、C3)及石灰+活性炭(L1C1、L2C2)处理均缓解了重金属的毒害症状,显著促进小白菜的生长,生物量较对照提高1~2倍(p<0.05)。3种改良剂相比,在相同Cr浓度处理下,活性炭对降低污染土壤中有效态铬的效果最好,与CK相比,有效态铬的含量降低至0.086 mg kg-1,降幅达77.36%。相关分析表明:小白菜叶部铬含量和根部铬含量与土壤有效态铬含量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p<0.01),土壤pH与土壤有效态铬含量之间呈负相关(p<0.05),所以在铬污染的土壤中,可以提高土壤的pH,以减小土壤铬的植物有效性,使其向植物迁移的风险减小。  相似文献   
73.
为了探索昆虫病原线虫与根瘤菌配合使用的可行性,在室内测试了根瘤菌对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s bacteriophora,Taishan strain H06)存活及侵染率的影响;同时探究了在大田条件下花生不同生育时期,根瘤菌和昆虫病原线虫配合使用对花生植株性状、荚果产量及防治花生蛴螬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根瘤菌剂对线虫的存活均无亚致死作用,对线虫的致死率无明显影响;在结荚期,播种时接种根瘤菌的叶片厚度、重量及面积比对照分别提高了38.53%、16.75%和26.22%。结荚期施用H06线虫对蛴螬的防治效果达80.7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防治效果(38.78%)。播种期接种根瘤菌+结荚期施用线虫的处理使花生总荚数、荚果重和百粒重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41.51%、220.66%和9.88%。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建议将播种期接种根瘤菌与结荚期施用H06线虫配合使用,可起到防虫固氮双重效果,进而提高花生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4.
利用EOS/MODIS植被供水指数监测锡林郭勒地区土壤湿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锡林郭勒盟13个测墒站0-10cm土壤相对湿度和对应时段MODIS卫星资料,分析植被供水指数(VSWI)与土壤相对湿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二者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植被供水指数的土壤相对湿度监测模型.运用该模型反演的土壤相对湿度分布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从动态监测旱情的变化角度,用植被供水指数(VSWI)监测了锡林郭勒草原在2011年8月旱情的发生、发展和加重过程.说明植被供水指数法适用于植物生长季大范围的干旱监测,通过动态监测,可为及时、准确掌握大范围土壤水分状况和旱情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5.
乙烯利和激动素对玉米茎秆抗倒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探明不同时期喷施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影响,选用玉米品种‘德美亚1号’和‘德美亚2号’为试验材料,在5、7、9展叶期分别喷施乙烯利(ETH)和激动素(KT),以喷施清水为对照,测定灌浆期基部茎秆形态、力学、化学组分及成熟后的倒伏率和产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德美亚1号’5展叶期喷施KT,节间直径显著增加21.11%,节间密度增加13.23%;与对照相比,‘德美亚2号’7展叶期喷施ETH,使基部节间总长度显著降低14.41%,节间直径显著增加10.70%,节间密度显著增加15.46%。‘德美亚1号’和‘德美亚2号’7展叶期喷施ETH,分别与对照相比,折断力显著增加26.04%和16.77%,穿刺强度显著增加22.77%和14.62%。‘德美亚2号’9展叶期喷施ETH,节间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的化学组分总含量比对照显著增加25.49%。KT对两个品种茎秆力学影响表现不同,ETH对两个品种茎秆力学调控效果优于KT处理。两种调节剂处理均降低了两种玉米收获期的倒伏率。节间直径与折断力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5**),节间化学组分总含量和节间直径与倒伏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两个品种9展叶期喷施KT,产量比对照极显著增加22.24%和19.98%,喷施ETH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综上,KT于两个品种9展叶期喷施可显著增加产量,ETH于两个品种7展叶期喷施对抗倒伏性调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6.
腐植酸与氮肥互作对烤烟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腐植酸的三个水平(H1:0 mg kg~(-1)、H2:300 mg kg~(-1)、H3:900 mg kg~(-1))与氮肥三个水平(N1:0mg kg~(-1)、N2:40 mg kg~(-1)、N3:120 mg kg~(-1))互作对烤烟品种中烟100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与氮肥互作对烤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腐植酸用量H2、H3与氮肥N2、N3互作时,与H1N1(CK,不施肥)相比,H2N2、H2N3、H3N2、H3N3处理的烤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了97.6%、89.7%、77.7%和114.4%,氮素积累量提高了1.7、1.2、1.1和2.0倍;H3(900 mg kg~(-1))与N3(120 mg kg~(-1))二者互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7.
灌水控制下限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为制定冬小麦的优质高效灌溉指标,通过3个生长季(2005-2008年)的人工控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播种—拔节前期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品质的负面影响不明显,且可节水11.68%~18.1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33%~12.5%;拔节—抽穗前期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生长的抑制作用最明显,使籽粒出粉率、蛋白质质量分数显著降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显著缩短,产量降低6.56%~9.08%,但可节水24.29%~31.9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19%~10.63%;抽穗扬花期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生长没有明显影响,虽显著提高了籽粒蛋白质、湿面筋、氨基酸质量分数和出粉率,但减产9.96%~11.35%,水分利用效率仅提高了4.12%~5.62%;灌浆成熟期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生长影响最小,籽粒蛋白质、湿面筋、氨基酸质量分数和出粉率均显著提高,但大幅度降低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只提高了1.03%~5.95%。华北地区冬小麦优质高效节水灌溉指标是:播种—拔节前期、拔节—抽穗前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灌水控制下限分别为50%、65%、70%和65%田间持水率。  相似文献   
78.
为探究典型温度下(25℃和5℃)农村化粪池出水氮素在排污口原地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采集原地表层土壤及化粪池出水,构建室内模拟系统,分析化粪池出水经土壤渗滤前后氮素组成。结果表明,农村化粪池出水氮素以可溶性无机氮(DIN)为主,其中NH_4~+-N占70%以上;两种温度条件下化粪池出水DIN差异不显著(P0.05,n=12),NH_4~+-N、NO_2~--N、NO_3~--N浓度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n=12),25℃时硝化作用明显,导致出水NH_4~+-N低于5℃,NO_2~--N、NO_3~--N高于5℃;两种温度条件下原地土壤对化粪池出水DIN均有削减作用,其中NH_4~+-N削减量均占DIN削减量60%以上;25℃和5℃条件下,NH_4~+-N削减率分别为23.11%~47.37%和25.37%~43.47%;25℃时NH_4~+-N削减主要通过氨挥发、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作用完成,而5℃时NH_4~+-N削减主要通过土壤NH_4~+-N吸附作用完成;25℃时土壤对NO_3~--N还存在蓄积作用。研究表明,两种温度下化粪池出水NO-_2~--N和NO_3~--N在原地土壤中可发生反硝化或异化还原作用进而得到削减。  相似文献   
79.
为了提高水泥辊压机磨辊的耐磨性与破碎性,以仿生非光滑理论为指导,在磨辊表面设计并加工出具有不同直径、不同深度、不同轴向间距及周向个数的仿生凹坑形结构,根据正交表编制试验方案并对磨辊进行磨损及破碎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仿生凹坑形结构可以有效提高磨辊的耐磨性与破碎性。相对于标准磨辊,其耐磨性最大提高29.06%,破碎性最大提高18.7%。当仿生磨辊的凹坑直径为8 mm、凹坑深度为2 mm、轴向凹坑间距为16 mm、周向凹坑个数为12时,是兼具耐磨性及破碎性的最优辊。通过有限元方法对磨辊所受应力进行分析时发现,合理的仿生凹坑形结构可以优化磨辊表层受力,减少磨辊磨损;磨辊挤压石英砂破碎时受到的最大挤压力是影响其破碎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单颗粒石英砂破碎试验可知,仿生凹坑形结构减少了石英砂对其表面的刻划,分散了石英砂对其表面的挤压力,提高了磨辊的耐磨性及破碎性。  相似文献   
80.
大米蛋白质含量近红外光谱检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探索建立一种有效的大米蛋白质含量近红外光谱检测模型,并寻找1100~2500nm波段中预测大米蛋白质含量的有效波长。采用面积归一化(Area Normalization)方法进行光谱预处理。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建立回归模型,用Martens不确定性检验方法选择有效波长。发现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较好地区分出不同种类的米粉,样品在主成分上的得分可以作为鉴别米粉种类及品质的依据。基于全部波长建立的回归模型,训练集r=0.9923,RMSE=0.0747。交叉验证的结果r=0.9399,RMSE=0.2103。预测集r=0.9364,RMSE=0.1607。基于有效波长建立的回归模型,训练集r=0.9899,RMSE=0.0854。交叉验证结果r=0.9437,RMSE=0.2004。预测集r=0.9079,RMSE=0.1796。使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检测大米蛋白质含量是可行的,采用Martens不确定性检验方法选择有效波长,并利用有效波长预测大米蛋白质含量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