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3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4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61.
团头鲂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nala)肠道中分离纯化到4株细菌,菌株编号为MA1~4,通过细菌镜检及培养结果表明,均为革兰氏阴性直杆状菌,在LB培养基上生长;4株细菌氧化酶试验为阴性、过氧化氢酶试验为阳性、半固体动力阳性,不能利用棉子糖、山梨醇、木糖等多种糖类,产H2S、VP试验和葡萄糖酸盐利用试验为阴性;采用数值编码鉴定,MA1为鲶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MA2为摩氏摩根氏菌(Morganella morganii),MA3为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ua),MA4为弗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进一步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显示,4株菌耐药率分别为52.2%、69.6%、95.7%、100%,均对阿奇霉素、红霉素、洁霉素、氯洁霉素、灭滴灵、头孢噻吩、先锋霉素Ⅳ、复方新诺明和甲氧咔啶具有耐药性;对利福平、氯霉素、头孢孟多、先锋必素、氧哌嗪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四环素等药物敏感性不同。该研究结果对探明鱼类肠道菌群、养殖水体微生态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2.
本文根据1992年-1998年有关布鲁氏菌病感染率资料,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分别建立了GM(1,1)和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并对羊布鲁氏菌病感染率模型的精度作为比较分析,结果表明GM(1,1)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小,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6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防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IB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广泛流行,经免疫接种的鸡群也时有爆发,常与鸡新城疫、甘保罗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等并发或继发,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就IB的诊断与防制研究进展作一简述。一、诊断技术1.病毒分离与鉴定气管是分离IBV的首选部位,也可从肺、肾等部位采样。近年来,气管环组织培养TOC受到研究者的重视,IBV在TOC上增殖并引起病变气管环上皮组织脱落、萎缩,不需经鸡胚传代适应,IBV可在TOC上大量增殖。即使是自然分…  相似文献   
64.
赤点石斑鱼皮肤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点石斑鱼为材料,无菌操作剥离皮肤,并剪成大小为O.5-1.O cm的外植块,于25℃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结果显示,赤点石斑鱼皮肤外植块在含20%胎牛血清(FBS)的DMEM培养液中存在生长活性,3 d后长出上皮样细胞,6~7 d形成岛屿状细胞集落,12-14 d长满呈"铺路石"状.研究结果表明,皮肤外植块在体外维持生长状态达30 d以上,培养30 d的悬浮细胞存活率为5l.4%,提示皮肤上皮细胞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65.
[目的]为嗜盐菌HBCC-3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连云港台南盐场分离出嗜盐菌HBCC-3,通过正交试验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通过PCR方法扩增HBCC-3的16SrDNA,对其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嗜盐菌HBCC-3为乳白色,杆状,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菌落大小为4~6 mm。温度对HBCC-3生长影响最大,其次是摇床转速、NaCl、柠檬酸三钠、MgSO4.7H2O、pH值,而KCl最小。HBCC-3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35℃、pH值9.0、摇床转速200 r/min、柠檬酸三钠2.0g/L、NaCl 10%、KCl 1.0g/L、MgSO4.7H2O 10.0 g/L。菌株HBCC-3与碱杆菌属菌株Alkalibacillus salilacus BH165的相似性最高,达99%。[结论]菌株HBCC-3与Alkalibacillus salilacus BH165为同一物种  相似文献   
66.
cDNA芯片技术筛选斑马鱼皮肤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旨在筛选与鱼类皮肤免疫相关的功能基因,试图解释鱼类皮肤局部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采用斑马鱼(Danio rerio)基因cDNA芯片(affymetrix),以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感染诱导的成体斑马鱼为实验动物模型,从斑马鱼皮肤组织中提取总RNA,经Biotin荧光标记与拥有15 617个cDNA片段的基因芯片杂交,对斑马鱼皮肤组织中基因表达谱进行初步分析.在斑马鱼皮肤组织中共检测出17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50个上调表达基因(ratio>2.0)和25个下调表达基因(ratio>0.5);在皮肤组织150个上调基因中,91个为已知功能基因,59个为未知功能基因.根据基因文库同源功能基因(GO)分析,将175个差异表达基因分为13个主要的生物功能与代谢通路,其中参与免疫应答相关基因包括鱼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基因区的基因(UEA,UFA)、补体(Clq,C7-1)、凝集素(HBL3,LGALS1L3)、应急反应生长基因(EGR-1)、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基因(TNFSF10L4)、凝血因子(F5)、转铁蛋白基因(TF-α)和一些蛋白酶等.结果证实,MHC I类分子、补体、凝集素和蛋白酶等参与鱼类皮肤的抗葡萄球菌感染免疫应答,为将来以斑马鱼感染模型研究皮肤局部与细菌的互作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同时表明采用基因芯片方法初探斑马鱼皮肤免疫系统是基本可行的.  相似文献   
67.
鲫鱼鳃中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市售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研究对象,从鳃中分离获得一株细菌,编号为Et-1,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理化特征鉴定、16S rDNA克隆测序及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等方法进行系统鉴定,结果表明Et-1菌株为革兰阴性杆菌,进一步PCR扩增Et-1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为1 508 bp;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Et-1菌株与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亲缘关系最近,自然聚为一支,序列同源性达98.7%~100%,最终确定Et-1为迟钝爱德华氏菌.  相似文献   
68.
本试验旨在研究我国传统养殖条件下小尾寒羊机体内铜的盈缺状况,并初步探讨铜在小尾寒羊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通过对小尾寒羊饲料资源和日粮配方的调查、肝脏和血液铜浓度的测定以及补饲试验等多种方法,发现产区典型日粮只满足推荐量的41.1%~96.5%;小尾寒羊的肝铜含量在157.60~176.49 mg/kg DM之间,血铜含量在0.70~0.72μg/mL之间,明显低于报道的正常值下限(肝脏铜:200 mg/kg;血铜:0.8μg/mL),说明当前饲养模式下小尾寒羊缺铜;补饲试验中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日粮中补饲5~20 mg/kg铜,试验组羊的最高日增重比对照组平均增加96 g(P<0.05),血液中铜水平显著提高(P<0.05),说明小尾寒羊产区日粮中补饲5~20 mg/kg铜可以改善小尾寒羊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69.
研究草鱼肠道不动杆菌,为鱼类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与微生态机制研究积累资料。从草鱼肠道中分离纯化获得1株细菌,编号为SW-2,采用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16S rDNA克隆测序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W-2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对葡萄糖、甘露糖、木糖、枸椽酸盐利用等均为阴性;PCR方法扩增SW-2菌株16S rDNA并亚克隆至pMD18-T载体,测序获得序列长度为1 503 bp,与约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7%;进一步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与A.johnsonii亲缘关系最近,自然聚类为一支,从而确定为约氏不动杆菌(A.johnsoni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SW-2菌株对庆大霉素、羧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卡那霉素等药物敏感。人工回归感染草鱼7 d后未出现发病死亡现象,但是否为条件致病菌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0.
诺卡氏菌(Nocardia sp.)是一种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具有抗盐、碱,耐干旱的特点,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空气、腐烂植物和动物粪便中[1-2].该菌为条件致病菌,其中某些种类为人畜共患[1].目前,已发现(鱼师)鱼诺卡氏菌(N.seriolae)、星状诺卡氏菌(N.asteroids)、杀鲑诺卡氏菌(N.salmonicida)和粗形诺卡氏菌(N.crassostreae)对鱼类具有致病性[1,3].鱼诺卡氏菌是鱼类诺卡氏菌病的主要病原,多数为腐生,少数营寄生[4].水产养殖动物一旦感染该菌,患病周期长、治愈率低、累积死亡率高,给我国的加州鲈(Microperus salmoides)、乌鳢(Channa argus)等特种水产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1,5].笔者综述了鱼诺卡氏菌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旨在为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