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74篇
农学   3篇
  6篇
综合类   157篇
水产渔业   288篇
畜牧兽医   6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
为了阐明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在隐性感染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本研究采集曾发生过喉孢子虫病养殖池塘的 2 龄健康异育银鲫的鳃(丝)、伪鳃、中肾、头肾、 肌肉、脾脏、肝脏、卵巢、血液等 9 个组织器官, 采用荧光定量 PCR 检测分析了不同组织器官的感染率和相对感染强度。结果显示, 所采集的 30 尾异育银鲫都没有明显临床症状, 但鱼体的洪湖碘泡虫感染率为 100%, 均为隐性感染个体; 各组织器官间的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 除肌肉未检出外, 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 伪鳃(100.0%)、卵巢 (83.3%)、鳃(73.3%)、脾脏(70.0%)、中肾(36.7%)、头肾(23.3%)、肝脏(10.0%)、血液(6.7%)、肌肉(0)。不同组织器官的相对感染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伪鳃(14.4349±70.0529)、卵巢(0.9556±1.5627)、脾脏(0.3644±0.7854)、鳃 (0.3339±0.2682)、头肾(0.2722±0.3761)、中肾(0.0379±0.1055)、肝脏(0.0019±0.0022)、血液(0.0012±0.0011)。研究表明, 洪湖碘泡虫可系统感染异育银鲫多个组织器官, 其中, 伪鳃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最高, 可以作为该病早期检测和疫病监测的首选组织器官。  相似文献   
22.
人工诱导池塘养殖鳗鲡成熟产卵以及胚胎和仔鱼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骏 《水产学报》2005,29(5):688-694
降海鳗鲡一直是作为研究鳗鲡人工繁殖的材料,由于降海鳗鲡的资源衰退,选用池塘养殖鳗鲡作为亲本的研究成为热点。尽管人工诱导野生降海鳗鲡获得的胚胎发育过程的研究已报道,但人工诱导池塘养殖鳗鲡的胚胎及仔鱼早期发育未见报道。本文应用池塘养殖日本鳗鲡取代野生降海日本鳗鲡进行人工繁殖,2002年的孵化批次共80次,其中大部分为人工授精卵(60次),一部分(20次)为自然产卵。受精率为(44.03±21.99)%,孵化率为(65.76±19.48)%,共计获得苗种349.9万尾。连续记录了鳗鲡的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发育过程。在水温为20.5℃时,胚胎发育需要时间为49h,所需积温1005℃.h;在水温为22.5℃时,胚胎发育需要时间为39h,所需积温878℃.h;在水温为24.5℃时,胚胎发育需要时间为34h,所需积温833℃.h。  相似文献   
23.
日本鳗li初孵仔鱼耗氧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盐度、温度、光照条件下日本鳗鲡仔鱼 ( 4 .4 2± 0 .0 34 mm )的耗氧情况。结果表明 ,幼鱼的耗氧率随盐度的升高而下降 ,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 ,耗氧率遮光比在自然光下要低。同时还测定了幼鱼的窒息点。  相似文献   
24.
草鱼肠道中香港海鸥型菌的选择性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广东省某市池塘采集商品规格(体重2.0~2.5k)的草鱼(Ctenoharyngodon idellus),利用加有头孢哌酮的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对其肠道中细菌进行选择性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12尾草鱼的肠道中,5尾可分离到具有以下特征的细菌:两端生鞭毛,菌体弯曲似海鸥状,革兰氏染色阴性,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尿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还原硝酸盐。不发酵、氧化或同化葡萄糖、甘露醇等15种常见的糖醇类,细菌形态、生化特性与报道的香港海鸥型菌相似,阳性率为41.7%。但在肌肉中未分离到此菌。进行分离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与GenBank中登录的4株香港海鸥型菌序列的同源性为99.7%~99.9%。由菌的培养特征、形态特点、理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多元鉴定的结果表明,从草鱼肠道中选择分离的细菌为香港海鸥型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所分离菌株对奥格门丁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与报道的香港海鸥型菌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25.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并结合嗜水气单胞菌(Ah)地区优势血清型,对鱼类出血性败血病的致病菌Ah进行水中数量的测定。MM感染试验和对生产鱼塘调查的结果表明,水中Ah菌量与疾病呈正相关,致病浓度又随鱼体健康低下、水中氨氮偏高、溶氧偏低等多种因子的影响而下降。本试验方法快速简便,检测对象为水体,非常适用于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6.
精养鱼池施用新型磷肥——“鱼特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在精养鱼池中施用新型磷肥“鱼特灵”,使池水有效磷由10微克/升以下提高到30微克/升以上,有效氮明显下降,有效N/P保持在35~50:1,浮游植物数量显著增加。试验地浮游植物数量(Y)与总铵(NH_4-N+NH_3-N)(X_1)、NO_3-N(X_2)、PO_4-P(X_4)呈如下关系式:Y=55.94-0.67X_1-11.61X_2-47.95X_4(r=0.73,n=28,P<0.05)达到了增施磷肥,促进氮肥利用和浮游植物增殖,改善水质,提高池塘初级生产力的目的。施用“鱼特灵”后,池塘平均净产增长11.6%,其中鲢、鳙净产增长13.7%。  相似文献   
27.
采用Asl.398枯草蛋白酶制备蚯蚓肽,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设计(L9(34)),以氨基氮数,多肽浓度为衡量指标,对最佳酶条件进行筛选研究,并分析了酶解液氨基酸含量和相对分子量的分布。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条件为pH 6.5、酶浓度为1%、温度50℃反应、时间8 h,在此条件下,酶解蚯蚓蛋白的水解液氨基氮数可以达到16.55 mmol/100 mL,水解液多肽浓度达9.22 mg/mL,酶解液分子量大部分是在5 000以下的多肽、小肽及氨基酸的混合物,其中分子量在220以下的占了72.09%,氨基酸组成平衡,含量丰富,可用来制取新型氨基酸微量元素及小肽添加剂。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暗纹东方Tun水槽中硝化细菌对NH4^ -N转化率的测定,定量了解了硝化细菌的硝化率。结果表明:过滤水槽的沙粒中硝化细菌数量平均比水中要高21倍,高出对照组10倍;沙粒的硝化率为水体的100倍;影响硝化细菌对NH4^-N转化的主要因素为温度、溶解氧和细菌数量。说明了过滤水槽的装置可以大大加强养鱼池的自净能力。  相似文献   
29.
鳜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GYK1株的鉴定、毒力及溶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溃疡病的鳜肾脏中分离出一株病原细菌编号为GYK1。此株病菌人工感染鳜、银鲫、剑尾鱼,实验鱼出现出血、肌肉坏死或溃疡症状;腹腔注射攻毒,对鳜、银鲫、剑尾鱼、小鼠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8.33×104、1.06×105、1.26×105、1.05×106CFU/g;菌培养液上清能溶解鳜、加洲鲈、银鲫、小鼠、兔、绵羊、人O型血等的红细胞,在绵羊血平板上为β 溶血,不同代次和保存条件的细菌溶血性稳定。细菌在电镜下的形态、生化特性和ID32E系统自动鉴定的结果均符合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征;PCR扩增检测到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的毒力基因气溶素基因(aerA)209bp片段,进一步说明此株病原细菌为含有毒力基因的嗜水气单胞菌。实验结果表明,GYK1是一株毒力和溶血性均较强的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30.
鳜塘水体理化因子昼夜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鳜塘水体部分理化因子昼夜检测及藻类的观察 ,分析了塘水重要理化因子昼夜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不同鳜塘溶氧、pH值昼夜升降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总铵、亚硝酸盐氮、磷酸盐磷昼夜变化因塘而异。鳜塘生态因子的统计分析还显示 ,磷酸盐磷与异氧细菌数 (r2 8=0 30 )相关性最大 ,其次是与溶氧 (r2 8=0 2 4 ) ;亚硝酸盐氮与叶绿素a呈负相关 (r2 8=- 0 35) ;总铵与多数因子呈负相关 ,但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