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1篇
  5篇
综合类   33篇
水产渔业   8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明确致死条件对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品质的影响,提高石斑鱼冷藏期间的品质,采用5种不同致死方式处理石斑鱼,Ⅰ:冰埋致死;Ⅱ:敲击头部致死;Ⅲ: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14、10、6℃(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处理后致死;Ⅳ: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12、6℃(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处理后致死;Ⅴ: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6℃(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处理后致死,然后将石斑鱼经微冻机迅速将鱼体中心温度降到0℃,于0~4℃冷藏,测定并分析冷藏期间鱼肉的感官评价、质构特性、pH、乳酸含量、巯基含量、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等品质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5组致死处理方式对冷藏期间鱼肉的品质影响显著,由大到小依次是感官评价和TVB-N:Ⅴ组>Ⅰ组>Ⅱ组>Ⅳ组>Ⅲ组,质构:Ⅳ组>Ⅴ组>Ⅱ组>Ⅰ组>Ⅲ组,乳酸含量和pH:Ⅴ组>Ⅰ组>Ⅱ组>Ⅳ组>Ⅲ组,巯基含量和菌落总数:Ⅰ组>Ⅱ组>Ⅴ组>Ⅳ组>Ⅲ组。说明采用梯度降温的致死处理方式明显优于敲击头部致死...  相似文献   
72.
为了研究和探讨广藿香连作障碍成因及其作用机制,以广藿香扦插苗(2、8周龄苗)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广藿香重茬土壤、枯叶腐解液对其扦插苗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8周苗龄广藿香扦插苗培育在广藿香重茬土壤和含不同浓度的枯叶腐解液的培养基质中60d,叶片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较对照土呈升高的变化趋势,且随枯叶腐解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2、8周幼苗叶片CAT、POD、SOD活性均呈含高浓度枯叶腐解液的土壤重茬土含低浓度枯叶腐解液的土壤对照土的变化规律;丙二醛(MDA)含量也较对照土显著升高,呈含高浓度枯叶腐解液的土壤含低浓度枯叶腐解液的土壤重茬土对照土的变化规律。广藿香植株枯叶腐解物导致的化感自毒作用可能是其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3.
为探究漂洗和斩拌对海鲈鱼肌球蛋白理化特性的影响,分别提取原料、漂洗鱼糜、斩拌鱼糜的肌球蛋白,通过测定总巯基、活性巯基、表面疏水性、浊度等基本性质,并结合红外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技术对肌球蛋白二级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原料,漂洗鱼糜肌球蛋白总巯基含量降低19.5%,活性巯基增大63.9%,而斩拌鱼糜肌球蛋白总巯基和活性巯基的质量分数相比漂洗鱼糜分别降低22.6%和66.8%,漂洗鱼糜的肌球蛋白变性程度最大;肌球蛋白浊度和表面疏水性在经过漂洗和斩拌均增大,漂洗对表面疏水性影响更大,斩拌对浊度影响更大;红外光谱研究结果显示,漂洗对二级结构影响更明显,原料经过漂洗后,α-螺旋相对含量降低了33.16%,无规则卷曲相对含量增加了79.42%,β-折叠和β-转角分别增加1.11%和10.38%,斩拌后,鱼糜肌球蛋白二级结构变化率较低;漂洗和斩拌都可改变肌球蛋白的表面形貌,使肌球蛋白聚集簇明显减小,聚集高度增加。研究结果证明,漂洗和斩拌对肌球蛋白理化特性有很大的影响,是鱼糜具有更好的凝胶性能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74.
腌腊鱼是中国传统水产加工制品,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腌腊鱼加工方式以手工作坊式为主,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程度低,同时腌腊鱼的质量安全问题也受到消费者广泛关注.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腌腊鱼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质量安全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对腌腊鱼加工技术和质量安全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腌腊鱼加工...  相似文献   
75.
鱼类脱脂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燕燕  朱小静 《核农学报》2016,(6):1163-1168
鱼本身所含有的脂肪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鱼制品的加工和消费,探讨鱼类脱脂方法对鱼制品加工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鱼类脱脂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展望,旨在为鱼类的脱脂研究及高价值鱼制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以干燥后的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粉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碱提酸沉法提取龙须菜蛋白质。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选择了影响龙须菜蛋白质提取率的因素及水平范围,然后以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建立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为:碱浓度0.2 mol·L-1、液固比24:1 (mL·g-1)、超声时间70 min、超声功率482 W,在此条件下的龙须菜蛋白质提取率为73.78%。此外,对提取得到的龙须菜蛋白质进行了酶解,分别研究了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植物蛋白复合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对酶解产物抗氧化活性和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酶解4 h后,碱性蛋白酶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其他4种酶酶解产物和龙须菜蛋白质,其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FRAP)、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81.88 μg·mL-1、63.29%、64.25%,分子量主要集中在1 500 u以下。本研究可为龙须菜蛋白质的提取及其高值化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7.
即食型休闲食品“油炸鱼皮”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对罗非鱼进行高值化综合利用,以提高罗非鱼加工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罗非鱼养殖业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罗非鱼加工废弃物———鱼皮即食休闲食品的工艺研究。通过试验,确定了罗非鱼鱼皮即食型休闲食品的适当调料配方、油炸温度及适于工业化生产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78.
即食海蜇丝加工技术及其调味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研究了即食海蜇丝的加工技术及其调味配方的筛选,着重研究了即食海蜇丝的增脆方法和杀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即食海蜇丝的最佳增脆条件为:在温度为60℃左右的热水中热烫40~60s;有效的杀菌方法为60℃加热辅以紫外线照射。通过正交试验研究4种主要调味料对海蜇丝成品的色、香、味等方面的影响,筛选出即食海蜇丝的最佳配方(按份量计)为:海蜇丝100、酱油2.0、陈醋3.0、辣椒油2.0、蒜泥1.0、花生油1.0、精盐1.5、白糖1.0、味精0.5、鸟苷酸 肌苷酸0.05。  相似文献   
79.
酶法由罗非鱼加工废弃物制取调味料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为了解决大量的罗非鱼加工废弃物的出路,采用酶技术将罗非鱼加工废弃物进行酶解,制备营养型高档调味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以菠萝酶和Flavourzyme混合水解,其最适条件为:固液比1∶1,自然pH,50℃下,菠萝酶(酶活力6·8万U·g-1)加入量为2250U·g-1,水解3h,再加入Flavourzyme(酶活力0·37万U·g-1),加入量为750U·g-1水解2h,水解度达到80%。将酶解液30%与淀粉6·5%,黄原胶0·2%、老抽酱油8%等辅料相调配,制成风味独特,高附加值的新型营养调味料。  相似文献   
80.
琼脂(Agar),又称琼胶、冻粉,是由某些红藻类植物提取出来的一种极有经济价值的多糖,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可广泛地应用于食品、轻工以及医疗科研等方面。目前,我国的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主要利用江蓠提取琼脂。生产江蓠琼脂的方法有常温浓碱法、中温中碱法和高温稀碱法。一般来说,采用碱处理温度80C以上和碱浓度10%以下的方法,称为高温稀碱法,该方法的优点是产品的色泽好,缺点是产率低。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在碱处理中添加化学添加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