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4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30篇
水产渔业   7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开展方格星虫的养殖实验,实验共分2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网箱组,各设8个重复。在每个养殖筐中投放6条方格星虫(4.98±0.401)g/ind,实验时间为100天。结果显示,实验中期,网箱组方格星虫的存活率为60.41%,而对照组方格星虫的存活率为45.83%。实验结束时,网箱组方格星虫的存活率为35.41%,而对照组中养殖筐内方格星虫的存活率为0。网箱组内方格星虫的特定生长率为0.18%。结果表明,在中低盐度、具沙质底的池塘中可以进行方格星虫的搭配养殖,方格星虫可以耐受养殖期间盐度以及其他因子变化。对虾对于方格星虫可能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因此通过增加沙层厚度或加盖网片可以提高方格星虫的成活率。因此,在中国沿海具有相近环境因子的养殖池塘中开展方格星虫的养殖活动和研究将提高该品种在沿海的生物资源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2.
在室内养殖箱中(31cm×20cm×30cm)开展4种不同饵料对方格星虫生长和存活影响的研究。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分别为配合饲料组、马尾藻组、发酵马尾藻组和附着物质组,各设5个重复。在每个养殖箱底部铺设相同厚度(10cm)的细沙,投放5条方格星虫(0.95±0.13)g,养殖时间共60d。试验结果显示,附着物质组中方格星虫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1.10%),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马尾藻组方格星虫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中组和发酵马尾藻组(P0.05),但是其特定生长率较低。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电位值均降低,且配合饲料组、马尾藻组和发酵马尾藻组显著低于附着物质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配合饲料粉、马尾藻粉、发酵马尾藻粉直接饲喂方格星虫的生长效果较差,而附着物质有利于方格星虫的生长和存活。同时,附着物质的应用有利于保持沉积物氧化状态。因此,在方格星虫饵料中添加附着物质可以促进其生长,而在其饵料配制过程中大型藻粉、配合饲料粉的添加和加工方式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23.
论述了广东经济发达地区——珠江三角洲的水产增养殖现状。并根据目前的存在问题及增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提出了进行经济结构与布局调整等对策。  相似文献   
24.
三十烷醇对海萝孢子萌发、幼苗及藻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三十烷醇对海萝孢子萌发、幼苗及藻体生长的影响.第1个试验,用0.50、1.00、2.00 mg·L-1的三十烷醇分别对附着后3d的海萝抱子进行14和24 h的浸泡,每隔10 d处理1次,共处理3次,试验进行2个月.第2个试验,用0.25、0.50、1.00、2.00 mg·L-1的三十烷醇浸泡平均长度为1.5mm...  相似文献   
25.
橡碗栲胶醇溶性物质,用作金属防护涂料的螫合剂目前其用量仅占栲胶中单宁含量的63.48%,占栲胶中可溶性物质的49.39%,而剩下醇不溶性物质全部当作废渣处理。本项研究表明,将其醇不溶物转化后,可回收醇溶物占醇不溶物的59.11%。栲胶中醇溶物的利用率可提高到栲胶中可溶物的90%以上。醇不溶物转化后的基本组分,以经典手段定性为多元酚羧酸衍生物的混合物,与栲胶中原来的醇溶物质组分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6.
高密度的养殖模式造成贝类产品质量档次下降,引起贝类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净化方法主要有氯化物、臭氧、紫外线消毒3种。通过阐述这3种净化方法各自的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优劣,提出利用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来降低或消除贝体内有害细菌含量。但实践上还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27.
红海湾位于北纬22&;#176;33~22&;#176;50;东经114&;#176;52′~115&;#176;34′,10m等深线以浅海域面积有3万ha。散布有菜屿岛、龟龄岛、江牡岛、芒屿岛等数十个岛屿及干出礁。岸线长度35.47Km,岸相以岩礁生境为主。海水年平均温度为22.3℃,海水盐度变化范围在23~34之间。礁栖生物种类多,主要经济种类有杂色鲍、蝾螺、紫海胆等。  相似文献   
28.
肿瘤坏死因子(Tumer nerosis factor,TNFα)是机体抵抗寄生虫、细菌和病毒入侵感染时的一种重要的介质,而且TNFα在机体内还起着其他治疗方面的功能,包括抗肿瘤、休克和胚胎发育等。TNFα主要由几种免疫细胞产生,如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天然杀伤(NK)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和激活的B细胞等。TNFα的许多生物学活性都是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TNFRI)结合后而发挥作用的。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克隆技术的完善,鱼类免疫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TNFα基因自2000年后相继在几种鱼类中被克隆测序并进行了表达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就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及受体的功能及近来在鱼类中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9.
不同饵料对黑鲍幼鲍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研究了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和人工配合饲料6种饵料对黑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Haliotis discus discus Ino)(♂)]幼鲍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将6种饵料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养黑鲍20只.实验幼鲍的初始体长、体质量分别为(12.29±0.03)mm、(0.223±0.002)g,实验为期35 d.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饵料对幼鲍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P<0.05),且由大到小依次为海带组、人工配合饲料组、龙须菜组、蜈蚣藻组、江蓠组和石莼组.其中海带组、人工配合饲料组的存活率显著大于其他海藻组(P<0.05);(2)不同饵料对幼鲍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6种饵料组的幼鲍的特定生长率(SGR)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工配合饲料组、海带组、江蓠组、石莼组、龙须菜组和蜈蚣藻组.其中人工配合饲料组、海带组的SGR显著大于其他饵料组(P<0.05).壳长增长率、湿重增重率、干重增重率亦呈现相似趋势.实验结束时,蜈蚣藻组的体质量呈现负增长;(3)幼鲍对不同饵料的转化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幼鲍对人工配合饲料的转化效率是最大.实验结果表明人工配合饲料和海带是黑鲍养殖生产上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30.
东风螺增养殖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