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25篇
水产渔业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为探究紫金铜矿事故后棉花滩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基本情况,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提高水面综合利用效益,恢复生产秩序及水域合理生态结构,根据水库型态设置22采样点,对棉花滩水库浮游生物的密度及生物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6门、35属、43种,密度为14.16×104~ 131.66×104个/L,平均密度为42.89×104个/L,生物量为0.096 ~7.174 mg/L,平均生物量为1.401 mg/L,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密度在空间上呈现从上游至下游逐渐降低的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0.628 ~2.67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231 ~0.839,根据评价标准判断,大都属轻度污染.浮游动物4门、13种,密度为36 ~ 285个/L,平均密度为个79个/L,生物量为0.154 ~3.110 mg/L,平均生物量为1.421 mg/L;多样性指数为1.300 ~2.441,均匀度指数为0.625~0.982.棉花滩水库浮游植物为硅藻-绿藻型,生物评价其属于中营养型;事故发生水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受到外界的干扰,呈现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32.
水体营养水平对3种沉水植物吸收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太湖3种沉水植物对磷的吸收特性,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3种沉水植物轮叶黑藻、金鱼藻和伊乐藻在寡、富和超富3种营养水平条件下和不同光照条件下对无机磷吸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光照条件下,3种沉水植物对不同营养水平水体中活性磷均有一定的去除能力,且3种沉水植物间的去除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去除能力表现为:金鱼藻>轮叶黑藻>伊乐藻;同种植物在不同营养水平下,去除磷能力不同,轮叶黑藻和伊乐藻在寡营养水质下对活性磷去除效果最强,不同营养水质下活性磷的去除能力表现为:寡营养>富营养>超富营养;而金鱼藻的去除能力表现为:富营养>寡营养>超富营养。与自然光照条件比较而言,3种沉水植物对活性磷的吸收作用能力减弱,这表明光照影响3种沉水植物对活性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33.
长江口九段沙水域中华绒螯蟹汛期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长江口九段沙水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洄游群体渔获规格及汛期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2006—2011年单船全汛期捕捞量为93.3~769.5 kg,年均值为481.5 kg;日均捕捞量为6.2~26.5 kg,均值为18.5 kg;总捕蟹个数为984~7547只,均值为4129只;平均体质量为89.5~114.5 g/ind,均值为100.7 g/ind;雄蟹比例为65.80%~80.54%,均值为74.35%;2006—2011年单船全汛期捕捞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峰值出现于2010年;平均体质量则先升后降,峰值出现于2008年.各年汛期内最高日捕捞量基本出现于12月初,其中最早出现于11月24日(2009年),最晚出现于12月12日(2010年).初汛期、旺汛期和尾汛期捕捞量比例分别为4.25%~38.48%、37.92%~72.81%和1.77%~34.00%.各年汛期内初汛期渔获物中大规格个体所占比例较高,雄蟹比例显著高于雌蟹;随着汛期后延,小规格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总体渔获规格呈下降趋势,同时雌蟹比例逐渐增加,雌雄比例相对接近.水温和潮汛与捕捞量关系密切,通常水温降至13℃附近时开始进入旺汛期,各年份最高日捕捞量对应的水温介于10℃至13.5℃之间,平均为11.7;℃调查期间小潮期捕捞量占汛期总捕捞量的比例显著高于大潮期,其中小潮期捕捞量比例最高为95.79%(2008年),最低为73.41%(2010年).  相似文献   
34.
为探究附着物去除对低温环境下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的胁迫作用及其变化,选择全球分布最广且冬季生长的菹草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1月14—19日通过原位测量的方法,对比某静水池塘沉水植物茎叶表面附着物去除前后菹草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未去除附着物的对照组菹草叶片相比,去除附着物的处理组菹草叶片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仅在第一天随光合辐射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值仅在第一天随光合辐射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从试验第2天开始就逐渐恢复到与对照组相近水平(P0.05)。研究表明,菹草本身对于附着物去除的适应能力可能非常迅速,而在低温环境下,附着物的遮光作用对低温条件下菹草易发的光抑制现象是一种保护。  相似文献   
35.
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重金属镉的胁迫对鲫鱼不同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体长为(15.32±0.63)cm、平均体重为(310.6±5.69)g的鲫鱼不同组织中的MT本底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1),含量顺序为肝脏〉肾脏;不同水温条件下鲫鱼相同组织中的MT本底值差异显著(P〈0.01),鲫鱼肝脏中的MT本底值平均含量在水温(26.5±1)℃和(16.5±1)℃时分别为3.50和3.25μg.g^-1;肾脏中的MT平均含量分别为3.20和2.72μg.g^-1;不同水温下,经不同的暴露时间、不同暴露浓度的Cd^2+胁迫下MT在鲫鱼肝脏和肾脏中的表达趋势较为一致,都是呈先升高后稳定的状态,在试验后的6 h内的增加速率最大,MT的含量在12 h时达到峰值。鲫鱼的肝脏和肾脏组织在12 h内MT的增加量与Cd^2+的浓度呈较好的相关性,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水体中的Cd^2+可诱导鲫鱼组织中MT的合成与表达,且主要诱导时间在12 h之内。相同Cd^2+质量浓度胁迫下,水温的改变不影响Cd^2+胁迫MT在鲫鱼组织中的表达趋势,但影响MT表达的含量和速率,相同Cd^2+质量浓度下MT在鲫鱼组织中的表达含量和速率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36.
为了对河南陆浑水库小银鱼[主要是引种自太湖的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肌肉营养价值做出综合评判,对该种鱼的营养需要量的制定和计算提供依据,利用常规肌肉营养测试方法测定分析陆浑小银鱼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陆浑小银鱼肌肉(干样)中粗蛋白质量分数84.73%,粗脂肪质量分数3.23%。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71.65%,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是30.62%,按照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和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标准,陆浑水库太湖新银鱼的限制性氨基酸主要是色氨酸和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47.79;4种鲜味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24.40%。肌肉中含有13种脂肪酸,其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10.21%和2.68%。其结果表明:河南陆浑水库小银鱼是营养价值较高,具有很高食用价值的淡水鱼类。  相似文献   
37.
2014年冬季分别对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采样调查,研究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两个保护区共发现浮游动物57种,均以原生动物为主体。其中淮南段保护区共38种,包括原生动物22种,轮虫7种,桡足类6种,枝角类3种;荆涂峡保护区共39种,包括原生动物23种,轮虫6种,桡足类7种,枝角类3种。淮南段保护区和荆涂峡保护区浮游动物密度均值分别为(1 313.17±500.53)个/L和(1 601.46±669.02)个/L,生物量均值分别为(0.23±0.12)mg/L和(0.41±0.50)mg/L。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两处保护区均为中度污染,荆涂峡保护区水质优于淮南段保护区。RDA分析结果表明,水深、浊度、p H、透明度是影响淮南段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而荆涂峡保护区的主要影响因子则为水温、总磷、磷酸盐、叶绿素a和高锰酸盐指数。  相似文献   
38.
不同养殖模式对三角帆蚌体内氮磷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峡童庄河库湾不投饵养殖模式和湖北公安养殖池塘中肥水养殖模式下的三角帆蚌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放养模式对三角帆蚌生长及养殖产量的影响,同时测定不同养殖模式下三角帆蚌体内和水体中TN、TP,分析三角帆蚌组织中TN、TP与不同水质环境下TN、TP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体中N、P的水平对三角帆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TN、TP水质条件下,三角帆蚌组织中的TN、TP没有差异,表明三角帆蚌组织中的TN、TP与水环境中的TN、TP没有相关性;传统肥水养殖模式下三角帆蚌的生长和产量都优于三峡童庄河库湾不投饵养殖模式,不投饵养殖模式珍珠的产能接近池塘传统养殖模式的下线。研究同时表明在大水面水体采取低密度吊样三角帆蚌的放养模式,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的初级生产力。这为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9.
周丛藻类在水质监测及净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水质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应用生态环境工程进行水质的检测与修复得到广泛应用。周丛藻类在水环境中广泛存在,并对水质变化极其敏感,所以在检测水质的同时检测周丛藻类的群落变化,能更全面监测水质变化;同时,因为周丛藻类的耐污性或敏感性的不同,也会对一些特殊的化学成分变化特别敏感,体现出指示作用。另外,周丛藻类对水体中的一些污染物如氮、磷及一些重金属离子等具有较好的吸附与去除作用,提示周丛藻类在水质净化中同样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就对今年来周丛藻类在水质监测及净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0.
太湖五里湖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9年5月—2010年6月五里湖人工基质上着生藻类群落的全年连续监测,研究了五里湖着生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及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五里湖共检出着生藻类5门34属43种,其中硅藻门为全年优势门类,共12属24种,占着生藻类总种数的55.81%,着生藻类密度变化范围为(0.88~2.73)×104ind./cm2,年平均密度为1.95×104ind./cm2。空间上淤泥底质水域年均密度最高为3.90×104ind./cm2,而沙石底质水域最低为1.82×104ind./cm2;结果表明五里湖着生藻类的种类数和密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由多到少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Pielou均匀度指数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均以夏季最高,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2.12~2.94和0.76~0.88,表明五里湖着生藻类群落结构资源丰富,群落结构处于较完整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