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67篇
综合类   39篇
水产渔业   43篇
园艺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美国红鱼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和控制区基因片段,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分别得到1140bp和623bp的核苷酸序列。将所得序列与从Genbank中查到的美国红鱼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了序列中碱基的组成及变异情况,为美国红鱼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养殖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遗传学数据,为保护中国海域生物种质资源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2.
浙江北部沿岸春夏季长蛸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4—2016年春夏季浙江北部沿岸拖网调查数据,选取时空因子(年、月、经纬度)和环境因子(底层温度SBT、底层盐度SBS、深度Depth和溶解氧DO),分析长蛸(Octopus minor)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并利用提升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 BRT)模型研究各因子对长蛸资源丰度(以渔获量g/h表示)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2014年的平均渔获量明显高于2015和2016年,同一年中4月份的渔获量均高于其他月份;主要渔获量分布在122.75°E~123.25°E,30°N~30.5°N之间;2015年的渔场重心较其他年份略向北移动,4月至6月间渔场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但变化不明显;选择以学习率(learning rate,lr)为0.001和复杂度(tree complexity,tc)为4的模型来建立时空环境因子与渔获量的关系,发现溶解氧对渔获量的影响最大,占所有影响因子的45.5%;其次为年和盐度,随后依次为深度(10.7%)、底层温度(7.3%)、纬度(4.7%)、月(4.7%)以及经度(2.3%)。相比较时空因子而言,环境因子对长蛸的渔获量影响更大。溶解氧是直接影响长蛸活动的重要因素,后续研究应该对此因子提高关注。  相似文献   
53.
间歇微波干燥过程中木材内含水率动态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微波干燥过程中木材内部的含水率动态分布规律,以红橡和南方松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无损检测的X射线扫描方法,揭示间歇微波干燥过程中木材内部含水率分布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微波干燥的绝大部分时间内,木材厚度方向存在着整体性内高外低的含水率梯度场;随着干燥过程的进行,木材内部水分更趋均匀,当木材平均含水率在10%以下时,木材内水分分布非常均匀;在整个微波干燥过程中,木材内部虽然发现了部分内层含水率低于外层的情况,但并未出现与常规干燥相反的含水率梯度。  相似文献   
54.
利用2001~2006年浙江省单拖渔业典型性调查数据和2005~2008年的单拖作业监测资料,从浙江省单拖捕捞力量和产量分布、渔获对象和资源密度变化及经济效益、劳动力组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浙江省单拖作业船数保持在2200艘左右,产量在40×104t左右,单船净利润存在年间波动,以2005年最高;单拖作业渔场分布较广,渔获物以头足类和中下层鱼类为主;近年来经济鱼类比例下降,而其它低值鱼类比例上升。文章最后提出了当前浙江单拖渔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管理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桁杆拖虾网渔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捕捞作业,目前已成为我国东海区和浙江省海洋捕捞的重要作业方式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浙江桁杆拖虾网渔业渔具的规格及特点,近年来浙江拖虾渔业的发展状况;分析研究了拖虾渔船的经济效益和劳动力构成,并对当前浙江桁杆拖虾渔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56.
伏季休渔条件下东海带鱼的亲体和补充量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995-2007年东海带鱼的亲体和补充量资源状况分析,用Ricker繁殖模型和Beverton-Holt繁殖模型分别拟合了带鱼的亲体和补充量关系.结果表明:在现行伏季休渔条件下,东海带鱼的亲体数量和补充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Ricker繁殖模型的表达形式为R=6.9347P e(-0.033916A),Beverton-Holt繁殖模型的表达形式为P/R=0.10117(9.1645x10(-3)P,二个模型均能拟合东海带鱼的亲体和补充量关系,且拟合结果相近.实施新的伏季休渔政策以来,带鱼的补充量大幅增加.现阶段保护带鱼资源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亲体和增加产卵群体数量,有效的措施是推迟伏季休渔开捕时间.  相似文献   
57.
西北太平洋鸢乌贼种群遗传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检测西北太平洋鸢乌贼种群遗传结构,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b)序列分析方法对鸢乌贼东海群体、南海群体与菲律宾海群体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1)所有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度与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982±0.006、0.012±0.006;菲律宾海群体对应的遗传多样度均最高,分别为0.973±0.014、0.015±0.008;南海群体与东海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分别为0.959±0.026、0.943±0.031,核苷酸多样度均为0.006±0.003。3个地理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2)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4.6%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群体间遗传分化极显著。两两群体间Fst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鸢乌贼群体间均具有极显著的遗传分化。构建的单倍型邻接系统树和最小跨度树显示,西北太平洋鸢乌贼群体存在明显的系统发育谱系结构(谱系A、B、C),3个谱系单倍型类群间也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735~0.805)。(3)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结果均表明,谱系B可能经历过近期群体扩张事件,发生群体扩张的时间在10.3~12.5万年前。综合分析认为,西北太平洋鸢乌贼的种群遗传结构模式及系统发育地理格局模式是由其栖息地海洋环境与更新世气候变化共同塑造的。建议在渔业管理上将3个地理群体划分为3个独立的管理单元。  相似文献   
58.
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应用聚类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93种.优势饵料种类有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脊腹褐虾(Crangonafnis)和六丝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s hexanema).摄食强度有明显的体长变化.同时主要饵料类群组成也有明显的体长差异.鱼类饵料的质量百分比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尤其当体长大于200 mm后.鱼类成为最重要的饵料类群.而糠虾类的比例则减少.另外.平均单个饵料的质量则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这符合"最佳摄食理论".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在体长达到100 mm时.摄食范围由狭食性逐步向广食性转变.可以认为小眼绿鳍鱼食性的转变与其体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9.
浙江沿海渔业资源放流增殖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周永东 《海洋渔业》2004,26(2):131-139
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浙江沿海渔业资源的放流和增殖(移植)工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近20年来实施对虾、海蜇、石斑鱼、大黄鱼、黑鲷等增殖放流的经验和教训,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0.
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常见于西北太平洋近海的暖温水域底层,是我国重要的广布型海洋经济鱼类。研究褐菖鲉群体间形态差异及其与生境的关系,能够为我国近海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鉴于生物多元统计需要尽量缩小不同鱼类群体大小和规格差异为前提,通过传统形态测定和多变量框架量度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统计方法,对采集自浙江舟山、福建厦门、广东汕头及广西北海附近海域的4个褐菖鲉群体共112尾个体的8个分节特征和15个量度特征开展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可数性状特征差异不明显,难以作为有效区分4个褐菖鲉群体的依据;结合框架法和传统形态学进行研判,4个群体的综合判别正确率在81.5%~96.7%。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51.74%,北海群体和舟山群体的形态特征指标分别与其他2个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相比于北海群体,厦门群体的尾柄更长、头部更小。生境差异以及褐菖鲉生活范围相对稳定,使得被隔绝于相对独立生活环境的群体产生了形态特征上的适应性分化。由于东海海域和南海海域之间的联通性,不同海域的褐菖鲉群体之间因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