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27篇
  12篇
综合类   134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15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目的】探究褐煤腐植酸不同施用量对科尔沁沙地风沙土土壤特性和荞麦产量的影响,为风沙土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2022年,以科尔沁沙地风沙土为改良对象,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以不施用褐煤腐植酸为对照(CK),设置3个褐煤腐植酸用量处理:2 t/hm2(低量,H1)、4 t/hm2(中量,H2)和6 t/hm2(高量,H3),研究2020年褐煤腐植酸一次性施用后0~4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SWS)、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C、SMN)含量及荞麦产量的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研究土壤贮水量、养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荞麦产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随机森林分析探讨了以上土壤指标对荞麦产量的贡献率。【结果】与CK相比,施用褐煤腐植酸总体上提高了风沙土0~40 cm土层的贮水量,但不同褐煤腐植酸施用量对土壤贮水量的提升幅度不同。在2020-2022年,无论是在播种前、开花期还是在成熟期,4个处理中,H3处理0~4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均最高。与CK相比,施用褐煤腐植酸影响了风沙土土壤养分含量,且褐煤腐植酸不同施用量对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褐煤腐植酸一次性施用3年后(2022年),H3处理的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高于其他处理。无论是在开花期还是在成熟期,与CK相比,施用褐煤腐植酸总体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且在0~10,10~20和20~40 cm土层,H3处理SMC和SMN含量总体均最高。2020-2022年,与CK相比,施用褐煤腐植酸均提高了荞麦干物质量和产量,其中H3处理的增幅最大。主成分分析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显示,土壤速效钾、贮水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铵态氮与荞麦产量关系密切,其对荞麦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1.00%,8.60%,7.85%和6.29%。【结论】在科尔沁沙地,当施用量为4~6 t/hm2时,褐煤腐植酸对风沙土保水增肥增产的改土作用明显,其中当褐煤腐植酸施用量为6 t/hm2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32.
用PCR/RT-PCR方法对新疆6个地区449份猪全血或组织样品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在PCV3检测为阳性的样品中选取2株克隆测序验证并分析其基因序列.结果各地区均检测到PCV3,阳性率为8.1%~16.0%,平均阳性率为14.5%(65/449),其中PCV3单独感染率为33.8%(22/65);PCV3+PRRSV感染...  相似文献   
333.
【目的】我国北方农业生产中氮肥过量施用现象较普遍,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是当地主要种植方式。研究轮作体系氮肥减施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根系形态及根际中无机氮特征的影响,为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中氮肥合理施用提供支持。【方法】选择河北衡水潮土试验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连续开展了三年田间试验,小麦收获后免耕播种夏玉米。冬小麦季设置N 0、180、225、300 kg/hm2四个氮肥用量处理,其夏玉米季相应氮肥用量依次设置为N 0、144、180和240 kg/hm2,为不施氮肥、减施40%、减施25%和习惯施氮量处理。分别在玉米生育期的苗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及收获期在处理小区随机选植株5株,测定玉米籽粒产量、地上部氮含量、氮累积量及根际土壤中无机氮等指标,利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获取根长、直径等数据。【结果】与N240 处理相比,N144、N180处理连续三年的玉米籽粒产量、地上部含氮量与氮累积量、根系长度与直径、根际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均未受到明显影响,而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农田氮素表观损失降低。三季N0、N144和N180处理的夏玉米籽粒产量、非根际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出现下降。除2008年大喇叭口期之外,三季玉米所有生育时期中,施用氮肥处理的夏玉米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明显低于非根际土壤。2008年玉米抽雄期,根际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而在收获期,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比非根际土壤明显降低。同一生育期,氮肥减施未明显降低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2008和2009年两季玉米籽粒产量均与大喇叭口期以后地上部氮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而2010年只与苗期和成熟期显著相关。2009年玉米根际硝态氮含量均与玉米产量呈正相关,生育后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除大喇叭口期非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与玉米籽粒产量不相关外,其他生育期的非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均与籽粒产量显著相关。【结论】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种植体系下,在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地区,连续三年减氮 25% 甚至 40%,未显著改变夏玉米根系形态及根际无机氮供应水平,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但非根际无机氮供应水平和籽粒产量有下降趋势。因此,在河北高肥力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下短期减少氮肥用量可行,持续减施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34.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投建运”一体化、企业共建、企业捐建3种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典型建设模式,共投入资金1.44亿元,建设面积13.19万亩;项目建成后,又发展出企业投资建后管护、“村党支部+村集体产业合作社+农户共管”2种运营管护模式,共投入资金3 158万元,管护面积4.46万亩;同时,亩均投资增加100元开展了农民筹资投劳,折算投资1.13亿元,覆盖面积112.91万亩。以上6种模式,在提高建设标准、促进规模化经营、落实建设管护责任等方面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335.
为探究70~90 kg牦牛犊牛矿物质元素铜、铁、锌的分布规律及营养需要量,采用比较屠宰法,选取21头体质健康、体重[(60.44±4.59) kg]相近的公牦牛犊牛,随机分为3组,试验犊牛分别在平均体重达到73.61、81.96和96.53 kg时屠宰,即初期屠宰组(BL组)、中期屠宰组(M组)和末期屠宰组(F组)。对内脏(含血)、骨骼(含头蹄)、肌肉、脂肪、皮、毛称重并记录数据,测定各组织中矿物质元素铜、铁、锌含量,分析各组犊牛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矿物质元素体内分布规律,并建立70~90 kg牦牛犊牛矿物质元素铜、铁、锌净生长需要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随着牦牛犊牛体重增加,宰前活重(SBW)、空腹体重(EBW)、干物质采食量、胴体重、肉重、内脏(含血液)重、毛重均显著增加(P<0.05)。F组的骨重显著高于BL组和M组(P<0.05),M组的屠宰率显著高于BL组和F组(P<0.05)。2)铜、铁在内脏(含血)中的占比最高,锌在肌肉中的占比最高,铜、铁、锌在脂肪中占比均较低。3)牦牛犊牛体内铜、铁、锌含量与EBW具有高度相关性,70~90 kg牦牛犊牛铜、铁、锌...  相似文献   
336.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碳水化合物平衡指数(Carbohydrate balance index,CBI)日粮对牦牛瘤胃发酵参数、血清生化指标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选取3种不同CBI(1.17,2.45,5.67)日粮,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通过一系列指标测定,明确牦牛最优日粮CBI水平。结果表明:不同CBI牦牛日粮瘤胃发酵参数均不显著;CBI=1.17与CBI=5.67牦牛日粮的白蛋白/球蛋白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CBI=2.45的牦牛日粮(P<0.05);CBI=2.45牦牛日粮干物质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CBI=1.17和CBI=5.67(P<0.05);CBI=2.45与CBI=5.67牦牛日粮的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CBI=1.17(P<0.05)。综上所述:牦牛日粮的CBI=2.45更有利于其瘤胃发酵和养分消化利用。  相似文献   
337.
【目的】分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及具有叉头相关结构域的TRAF相互作用蛋白(TIFA)基因在贵州黄鸡不同发育阶段各组织中的表达特点,为后续开展TRAF6和TIFA基因调控鸡的生长发育及二者相互作用调控鸡相关病毒复制打下基础。【方法】利用RT-PCR扩增鸡TRAF6和TIFA基因编码区(CDS)序列,通过ProtParam、SOPMA、SWISS-MODEL及MegAlign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TRAF6和TIFA基因在鸡胚发育第14 d (E14d)、鸡出壳第1 d (H1d)、第7 d (H7d)和第14 d (H14d)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鸡TRAF6和TIFA基因CDS序列全长分别为1638和564 bp,编码545和187个氨基酸残基,对应的编码蛋白分子量约62和22 kD,理论等电点(pI)为6.14和5.18。鸡TRAF6蛋白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占47.08%、α-螺旋占38.14%、延伸链占11.86%、β-转角占2.92%,鸡TIFA蛋白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占51.87%、α-螺旋占27.81%、延伸链占16.58%、β-转角占3.74%,二者均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TRAF6和TIF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比对分析均显示鸡与火鸡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6.4%和92.2%,符合物种进化规律,也表明TRAF6和TIFA基因在禽类中具有一定的遗传保守性。TRAF6和TIFA基因在贵州黄鸡不同发育阶段的眼球、脑组织、心脏、肝脏、肺脏、肌胃、胸肌及腿肌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且内脏组织的相对表达量普遍高于肌肉组织,以肺脏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和肌胃;从E14d发育到H14d,鸡TRAF6和TIFA基因在肺脏、肝脏和肌胃中的表达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在眼球中则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在脑组织、胸肌和腿肌的表达水平较低且趋于稳定。【结论】 TRAF6和TIFA基因在鸡不同发育阶段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以肺脏和肝脏中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在脑组织、胸肌和腿肌中的表达相对较低,故推测TRAF6和TIFA基因相互作用对鸡的生长发育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38.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环境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为了查明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对高寒草地退化的响应及其在退化过程中的指示作用,在川西北地区选取了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高寒草地,于2019和2020年的7月对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采集各样地0~20 cm的土样,用干漏斗法(Tullgren法)分离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结果为:1)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和优势类群在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地间存在差异,群落密度、类群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随退化程度加重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P<0.01),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先下降后上升(P<0.01);2)不同类群的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对退化的响应不同,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螨类密度持续降低(P<0.01),而跳虫密度则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P<0.01),表明高寒草地退化对螨类具有持续抑制作用,而对跳虫则是先促进后抑制;3)土壤有机碳(SOC)、湿度、全氮(TN)、pH、碳氮比(C/N),以及植物的群落高度和物种数是影响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密度及多样性的主要因子(P<0.001,0.01或0.05),其中土壤容重、SOC、TN、C/N和pH对螨类数量有显著影响(P<0.001,0.01或0.05),而各因子对跳虫均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密度及多样性对高寒草地响应敏感,并受土壤等环境因子影响;而螨类密度在退化过程中持续下降,可以用作高寒草地退化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339.
为探究大豆苗期耐低氮资源鉴定的指标与方法,筛选耐低氮大豆种质,本试验以234份国内外大豆品种资源为试验材料,设置低氮和正常氮2个氮水平,在处理24 d时测定茎粗、株高、叶柄长、叶绿素相对含量等12个指标。结果表明:大豆苗期各指标均值在2个氮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耐低氮系数的平均值范围为0.48~1.38;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2个指标转化为5个主要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37%,并构建耐低氮大豆种质资源评价方程:D=0.48D1+0.21D2+0.13D3+0.11D4+0.08D5;基于耐低氮综合评价值(D)进行聚类分析将234份大豆品种分为5类,分别为高耐低氮型、耐低氮型、中耐氮型、敏感型和高敏型,筛选出高耐低氮资源,包括茬前田豆、宝丰11和射阳半夏子等8份,高敏型种质,包括ラニホクジロメ、黔豆1号和WDD01135等11份。依据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株高、总干重、叶柄长、茎粗和地下干重5个性状的耐低氮系数可作为鉴定资源耐低氮性的主要指标。本研究构建的大豆耐低氮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将为耐...  相似文献   
340.
为了选择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早期、中期和晚期3个阶段诊断的最佳样品,试验选取50头临床表现为采食量下降或不食、发烧、流产的母猪为研究对象,采集其环境样品、咽拭子、鼻拭子、肛拭子、静脉血和尾根血等6种样品共900份,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比较6种样品中核酸的阳性率和Ct值。结果表明,感染早期的咽拭子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最高为42%;中期血液中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为25%;后期环境样品中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最高为54%,血液病毒载量最高。综合现场操作,认为非洲猪瘟诊断中,不同时期选择的最佳样品分别是:感染前期采集咽拭子进行检测,中期采集尾根血进行检测,后期采集环境样品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