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0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1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池塘网箱套养黄鳝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主养四大家鱼的池塘.通过网箱套养经济价值高的黄鳝,可以更好利用单位水面,增加收入。笔者长期进行黄鳝研究工作,现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及经验,将池塘网箱套养黄鳝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2.
以鱼粉为蛋白源,配制3种不同蛋白质水平(23.8%、35.7%、46.4%)的饲料,分别饲喂黑尾近红鲌幼鱼30 d,每组3个重复,室内网箱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为35.7%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蛋白质含量为23.8%组(P<0.05),与蛋白质含量为46.4%组无显著性差异;蛋白质含量为35.7%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蛋白质含量为23.8%组(P<0.05),与蛋白质含量为46.4%组无显著性差异;肥满度不受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黑尾近红鲌幼鱼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35.7%时,幼鱼的生长指标和饲料利用率较好.  相似文献   
43.
黄鳝脂肪酸去饱和酶及延长酶基因cDNA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鳝合成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的能力,利用Trizol提取黄鳝肝脏总RNA,经RT获得cDNA,基于脂肪酸去饱和酶(FAD)及延长酶(FAE)基因同源系列设计简并引物进行黄鳝cDNA的PCR扩增、测序,获得黄鳝FAD及FAE基因部分片段序列。然后分析黄鳝FAD及FAE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情况及黄鳝胚胎和胚后发育期仔鱼该两个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黄鳝FAD与军曹鱼的△6去饱和酶同源性高达85%,其次是大菱鲆(83%),FAE与军曹鱼、线鳢、澳大利亚金枪鱼等的同源性高达89%;但FAD和FAE在系统发育树中均自呈一支。FAD和FAE基因在黄鳝胚胎和胚后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以出膜后2~4 d表达量最高。提示黄鳝具有合成LC-PUFA的能力,但不同发育阶段合成能力不同。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试验研究了7种不同糖源(葡萄糖、蔗糖、玉米淀粉、小麦淀粉、粘米粉、木薯淀粉、马铃薯淀粉)饲料的表观消化率及对黄鳝[初始质量为(21.08±0.43)g]生长性能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7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黄鳝.试验饲料配制,使用秘鲁鱼粉、大豆浓缩蛋白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1:1)为脂...  相似文献   
45.
在水温25~30℃下,将体质量为(110.23±0.43)g的草鱼饲养在3.0 m×2.0 m×1.2 m的加盖网箱中,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0.5%和2%的由芽孢杆菌、乳酸菌以及酵母菌复配且以麸皮为载体制成的微生态制剂(8.0×10~9 cfu/g)的膨化饲料饲养60 d,探究微生态制剂对草鱼生产性能和肠结构、菌群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2%微生态制剂显著提高草鱼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P<0.05),显著降低饲料系数、脏体比(P<0.05);饲料中添加2%微生态制显著提高肠伸展率、中肠肌层厚度和绒毛高度(P<0.05),提高中肠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增加草鱼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丰富度;改变草鱼肠道微生物组成,门水平上,对照组的草鱼肠道微生物中梭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含量最高(63.56%、32.52%)。0.5%添加组的草鱼肠道微生物中梭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含量最高(61.82%、20.27%)。2%添加组的草鱼肠道微生物中厚壁菌门含量最高(64.20%)。属水平上,2%添加组草鱼肠道优势菌属直接发生改变,Paeniclostridium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丰度大幅上升。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肠道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增强,组成中与无机离子转运和代谢、碳水化合物转运与代谢、氨基酸转运与代谢等功能相关的菌群丰度升高。综上可知,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乳酸菌以及酵母菌等组成的微生物制剂可作为生产草鱼绿色饲料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6.
为研究黄鳝幼鱼对水体中Cu~(2+)的耐受性,在水体硬度(以CaCO_3计) 60 mg/L、p H为7.2、水温(26.2±1.2)℃的条件下,对体质量(12.52±0.12) g的黄鳝幼鱼进行了Cu~(2+)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u~(2+)对黄鳝幼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_(50))分别为6.764、4.971、1.930、1.029 mg/L,安全浓度(SC)为0.109 2 mg/L; Cu~(2+)对黄鳝幼鱼的毒性为高毒等级。黄鳝幼鱼急性中毒症状表现为:离开水底做无规律游动,体表分泌大量黏液,肛门红肿,身体绷直,将吻端探出水面,鳃腔内可见血块。建议在黄鳝养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铜制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47.
为了解稚、幼鳝阶段对不同饵料的适应性,用稚、幼鳝两种规格人工繁殖苗种,用鳗鱼开口料、水蚯蚓、水蚤、血虫、鲢鱼糜和诱食剂+配合饲料6种不同的饵料投喂,比较其在饱食状态下的生长性能。实验结果:稚鳝(平均体重0.11g),投喂水蚯蚓组生长性能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饲喂诱食剂2+配合饲料的生长性能指标相对水蚯蚓组略低,但显著高于血虫组、鲢鱼糜组、鳗鱼开口料+配合饲料组和水蚤组,水蚤组生长性能最差。幼鳝(平均体重0.36g),投喂水蚯蚓组生长性能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饲喂诱食剂+配合饲料组和血虫的生长性能指标显著高于鲢鱼糜、鳗鱼开口料、水蚤组,水蚤组生长性能最差。综合两组实验结果:投喂水蚯蚓组稚、幼鳝特殊生长率指标显著高于其他组;水蚤组的生长性能很差,鲢鱼糜组两种规格的生长性能指标均位于六组的中间,血虫组生长性能指标幼鳝好于稚鳝。稚、幼鳝对各种饵料的适应情况不尽相同。水蚯蚓是稚、幼鳝阶段的最适饵料;血虫是幼鳝阶段的适宜生物饵料;值得注意的是常规鱼苗适口饵料水蚤作为培养黄鳝苗的饵料未能取到好的效果;选择适宜的诱食剂,稚、幼鳝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且能得到较好的增重率。  相似文献   
48.
采用同一营养水平的饲料配方,试制了非膨化沉性硬颗粒饲料和膨化浮性颗粒饲料(简称非膨化饲料和膨化饲料)。设非膨化饲料、膨化饲料和膨化与非膨化饲料混合投喂三个处理组(A非膨化饲料组; B膨化饲料组; C非膨化饲料∶膨化饲料=1∶1组)。每个处理三个平行,网箱养殖。结果:三个处理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等均有差异;全鱼营养成分、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结果表明:膨化饲料喂养草鱼生长速度更快,肥满度较大;而非膨化饲料喂养的草鱼脂肪含量更低,肥满度相对较小;混合投喂介于两者之间。因此,草鱼养殖户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同加工方式的饲料投喂。  相似文献   
49.
嗜水气单胞菌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宇  周秋白 《江西植保》2012,(2):126-133,141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Ah)是我国流行最广泛的一种人、畜及水生动物共患的条件致病菌,该菌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危害尤为严重,能导致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败血症并引起大量死亡.本文总结了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因子、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毒力因子、抗生素、中草药、疫苗和益生菌防控等情况.  相似文献   
50.
鳝鱼嗜水气单胞菌外毒素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机理,经饱和硫酸铵分级盐析、Sephadex G-75葡聚糖凝胶层析和PEG6000浓缩,获得层析纯的外毒素。对纯化外毒素的溶血价、溶血谱、毒素稳定性及对小鼠的致病性等生物学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纯化外毒素对多种动物红细胞有溶血作用;对小鼠有较高的致死率;溶血活性的最适pH值为5~7;对热不稳定,37℃处理3 d可保持活性,14 d后基本失活,56℃处理2 min及100℃处理1 min即基本丧失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