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根据笔者实地调研与实践经验得知,参池底部水体缺氧是导致刺参发病死亡的主要根源,每年都频繁发生,而且损失程度不断加重,应引起广大参农高度重视。就目前分析,引起养参池塘底部水体缺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2.
草鱼作为传统优良淡水养殖品种,一直深受北方地区鱼农欢迎,并被广泛推广养殖.其常见病较多,其中肠炎病、赤皮病和烂鳃病是危害草鱼的主要疾病,通常称为草鱼"三病".全年均可发病,且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应严加防范.  相似文献   
23.
文登市现有淡水养殖面积4.7万余亩,养殖专业户达3 000多个,属山东有名的淡水养殖大县。近几年,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养殖品种老化、效益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从而严重制约了淡水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养殖品种一直是四大家鱼当家,80年代从南方引进推广了尼罗罗非鱼,但经过十几年的推广养殖,其优势也逐渐减弱。尽快寻找、推广适合本地淡水养殖的新品种将成为当务之急。近两年,通过对彭泽鲫的引进、繁育及小面积混养试验表明,彭泽鲫就是一种新的优良淡水养殖鱼类。 彭泽鲫具有下列优良特性: 1、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在相…  相似文献   
24.
开展虾池养殖刺参与网箱养殖牙鲆模式不仅对持续、稳定发展刺参养殖业,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保护野生资源,同时对调整单一的虾池养殖刺参结构,并预防养殖刺参的病害发生,保护生态环境及维护生态平衡,增加养参户效益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去年入冬以来,池塘养殖刺参出现了几年来较为严重的病害,部分刺参肿嘴、吐脏、表皮局部溃烂,严重的整个躯体溃烂而死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经监测,发生疾病的病原仍以弧菌为主,并发现有霉菌与寄生虫。现就发病的原因和应急处理措施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6.
栉江珧[Pinna(Atriina)pectinata Linnaeus]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海洋贝类,鲜贝及“江珧柱”不仅可供国内市场消费,而且可出口创汇。现就栉江珧人工繁育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亲贝选择和促熟培育1.亲贝选择一般选用壳长20cm以上、体质健壮、贝壳无创伤、性腺发育较好的2龄~4龄  相似文献   
27.
在扇贝幼体培育成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稚贝保苗是搞好养殖生产的关键一环。实践证明,稚贝在池塘保苗较海上保苗有利于提高保苗率。然而目前在池塘保苗中死亡现象亦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保苗质量,现结合生产实践,就其影响因素和预防技术措施分析探讨如下,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28.
南美蓝对虾(Litopenaeus stylirostris)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游泳亚目、对虾科、对虾属、滨对虾亚属,为广盐性热带虾种,原产于拉丁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在原产地全年均可养殖,多与白对虾混养,并具有生长速度快、饵料成本低、适温耐盐范围广、耐低溶解氧、抗病能力强、出肉率高等优点。随着南美蓝对虾繁育技术的不断提高及SPF虾苗的获得,人工养殖逐步得到推广,我国于2000年后开始引进与推广养殖,并获得人工育苗和养殖成功,现已成为我国又一个新的养殖虾种。一、养殖池建设与设施配备1.每个工厂化养殖池面积1000m2~1500m2,水深1.5m~…  相似文献   
29.
经多年的探索和攻关,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可靠实用的对虾健康防病养殖技术规程,使对虾养殖业逐步走出低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0.
金乌贼人工育苗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乌贼(Sepiaesculenta)具有食用价值高、药用价值大、生长期短等特点,是海洋和海水养殖种类中最大、最具潜在价值的蛋白质资源。历史上,金乌贼在我国北方海域中广泛分布,但随着海洋捕捞强度的增加,其自然资源量锐减,逐漸成为稀有的水生动物。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金乌贼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育苗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