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5篇
  3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21.
氯虫·噻虫嗪撒施对水稻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2014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1.5%氯虫·噻虫嗪GR、0.4%氯虫苯甲酰胺GR和25%噻虫嗪WG撒施处理对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水稻移栽后5~10 d,1.5%氯虫·噻虫嗪GR 90.0~112.5 g/hm~2撒施1次,可有效控制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危害;0.4%氯虫苯甲酰胺GR 42.0 g/hm~2撒施1次,对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防效较高,但对稻飞虱防效较差;25%噻虫嗪WG 37.5 g/hm~2撒施1次,对稻飞虱防效较高,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基本无效。因此,建议在水稻生产实践中,于移栽后5~10 d撒施1次1.5%氯虫·噻虫嗪GR 90.0~112.5 g/hm~2,防治水稻生长前期的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间隔40 d再补施1次,以有效控制水稻生长后期的上述害虫危害。  相似文献   
122.
2015~2016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2%阿维菌素EC及其混用对稻纵卷叶螟和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单一喷施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 9~18 g/hm~2或2%阿维菌素EC 30~60 g/hm~2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较好,却难以控制二化螟危害;药后14 d,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01%~82.48%和75.52%~87.35%,而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0.97%~72.62%和62.73%~76.57%;以上2种药剂混用后,可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危害,药后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70%~92.20%和71.03%~87.77%。这表明乙基多杀菌素与阿维菌素混合喷施可有效控制水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危害。  相似文献   
123.
为探究厚朴凋落叶分解的化感效应,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添加凋落叶为对照组(CK),设置4个凋落叶添加水平,研究厚朴凋落叶在土壤中分解对湖北贝母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苗期,湖北贝母的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鳞茎长、鳞茎宽、鳞茎鲜重和叶绿素含量表现为低剂量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高剂量处理显著抑制(P<0.05);花期和始枯期,湖北贝母的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则呈明显的“低促高抑”规律。而湖北贝母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变化规律不同。随着厚朴凋落叶剂量的增加,综合效应值先增大后减小,具体排序为:T2(10.50 g·kg-1) (1.16)>T1 (5.25 g·kg-1) (0.44)>T3 (15.75 g·kg-1) (0.02)>T4(21.00 g·kg-1) (-0.99)。主成分分析表明,苗期,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是影响湖北贝母生长的主要指标;花期,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株高等地上性状可作为表征湖北贝母生长的主要指标;而始枯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则成为影响湖北贝母生长的主要指标,鳞茎长、鳞茎宽、鳞茎鲜重等地下性状可作为湖北贝母生长的主要研究指标。综上所述,低剂量厚朴凋落叶处理显著促进湖北贝母的生长,而高剂量的厚朴凋落叶则显著抑制湖北贝母的生长,且当厚朴凋落叶剂量为10.50 g·kg-1时,湖北贝母生长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124.
2011~2012年,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开展了水稻全生育期组合用药防病技术研究,得出防效较理想的湖南省中、晚稻用药方案:种子用25 g/L咯菌腈FS及350g/L噻虫嗪FS进行消毒处理;秧苗抛栽前2~3 d喷施1次40%氯虫·噻虫嗪WG;大田返青期喷施1次48%毒死蜱EC、10%吡虫啉WP;分蘖盛期施用1次300 g/L苯甲·丙环唑EC、50%吡蚜酮WG;破口前3~7 d施用1次300 g/L苯甲·丙环唑EC、40%氯虫·噻虫嗪WG、50%吡蚜酮WG;齐穗期施用1次300 g/L苯甲·丙环唑EC、50%吡蚜酮WG.节药、增效技术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效高达93.90%~98.01%.同时,可有效防控水稻其他主要病虫为害.与常规施药技术相比,其用药量减少77.87%~79.89%,稻谷产量和种稻效益分别增加18.57%~52.43%、4 960.89~6 985.89元/hm2.  相似文献   
125.
氟虫双酰胺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和2012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分别探索了氟虫双酰胺种子包衣处理、喷雾处理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实际防治效果.2010年试验结果表明,24%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种子包衣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较好,且持效期长.2012年试验结果表明,氟虫双酰胺不同剂型(20%悬浮剂、20%水分散粒剂)喷雾处理能有效防控该害虫危害,且持效性长达28 d,药后7~28 d卷叶防治效果分别为75.72%~97.21%、79.71%~97.43%;同时,该药剂对稻纵卷叶螟低龄及高龄幼虫的杀灭效果高,药后7~21 d防治效果大于92%.  相似文献   
126.
本研究以不加药剂处理为对照,探究多菌灵、吡唑醚菌酯、异菌氟啶胺、精甲咯菌腈4种药剂处理对苍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缓解苍术的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种药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苍术的出苗率(P<0.05)。苗期,吡唑醚菌酯处理显著提高了苍术的株高,较对照提高了67.90%。生长旺盛期,多菌灵及吡唑嘧菌酯处理下苍术叶绿素a (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3.95% (14.85%)及17.88% (12.00%)。多菌灵、吡唑醚菌酯及异菌氟啶胺处理下苍术叶绿素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41.95%、26.44%及17.91%。多菌灵及吡唑醚菌酯处理下苍术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7.27%及19.45%。4种药剂处理均提高了苍术的产量,吡唑嘧菌酯下苍术产量最大(3537.67 kg/hm2),较对照提高了22.62%。综上,4种药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苍术的出苗率,促进了苍术的生长,提高了苍术的产量。多菌灵、吡唑醚菌酯及异菌氟啶胺这3种药剂处理更有益于苍术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7.
从高温环境中分离出产高温蛋白酶菌株,以脱脂奶粉为唯一碳氮源,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确定菌株种属|硫酸铵沉淀法获得高温蛋白酶的粗酶,并对其进行酶学性质分析|克隆编码高温蛋白酶的基因序列,构建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异源表达。结果表明:筛选到1株产高温蛋白酶的菌株G1201,经鉴定为喜油嗜热芽孢杆菌(Geobacillus thermoleovorans),所产高温蛋白酶大小52.5 kD,属丝氨酸蛋白酶家族,最适作用温度和pH分别为70 ℃和9.0,Ca2+、Mg2+、吐温20和TritonX-100对酶活有促进作用|异源表达结果显示产物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目的蛋白复性后含量为0.108 mg/mL。该菌株所产高温蛋白酶可耐受饲料、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高温环境,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喜油嗜热芽孢杆菌|高温蛋白酶|酶学性质|异源表达  相似文献   
128.
为明确湖北省半夏菌核病的病原菌种类、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本研究依据柯赫氏法则、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对半夏菌核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同时,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化学杀菌剂和4种生物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半夏菌核病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病原菌BXH1生长的最适pH 9,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肉浸膏。供试杀菌剂中,430 g/L戊唑醇悬浮液、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8%氟硅唑微乳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均小于1 mg/L。本研究结果为半夏菌核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9.
咪鲜胺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农药,环境残留对人类的健康影响极大。以小鼠为模式动物研究不同剂量咪鲜胺对子代小鼠的生殖系统影响,可以评估其残留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浓度组(MD)、低浓度组(MB)和对照组(MA)之间基因表达聚类分析图,显示其具有很好的组间区别性和组内高度重复性,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后续进一步通过基因功能(GO)和代谢途径(Pathway)分析显示,主要涉及生殖系统有关的功能与途径(如神经肽激素调控信号通路、免疫反应、抗原加工和呈递和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等)。由此可见,咪鲜胺对雄性子代雄性小鼠具有一定的生殖毒理影响。  相似文献   
130.
为了探讨咪鲜胺对雄性小鼠的生殖毒理作用,利用腹腔注射法,研究咪鲜胺对雄性小鼠生长发育、生殖器官系数和精子浓度及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咪鲜胺对雄性小鼠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但是其对雄鼠生殖器官生长发育具有一定毒理作用,继而对雄鼠生殖力产生影响,表现为精子浓度和活率降低。该结果可为今后进一步探讨咪鲜胺对雄性动物的生殖毒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