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26篇
水产渔业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我国海洋渔业捕捞限额制度实施试点评析与完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议  赵丽华 《水产学报》2021,45(4):613-620
2017—2018年我国沿海5省开展了捕捞限额制度实施试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试点渔业的捕捞限额制度实施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比较分析。试点渔业在利用专项捕捞许可制度限制捕捞准入、加强渔捞日志管理、试行观察员制度、吸纳基层渔民组织参与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同试点之间在实施捕捞限额管理的渔业资源种类选择、渔场和渔船及作业方式的特定性、配套制度等方面具有共性;在捕捞对象种类的单一性、渔场进入的排他性、捕捞限额分配方式、渔获量监测措施方面存在差异。目前我国实施捕捞限额制度仍存在多鱼种渔业问题、捕捞生产监测制度尚未建立、针对性资源调查监测不足、捕捞限制性措施未能有效执行、管理能力和体制不适应需求、违反管理要求的法律责任缺失等问题。建议修改《渔业法》以完善捕捞限额制度体系,加强和完善渔业资源调查、监测,建立综合性渔业数据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基于捕捞许可制度的捕捞作业限制,建立多方参与和跨区域联合的监管机制,根据渔业特点分类设置捕捞限额及其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渔业水域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制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渔业水域环境保护与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来有所调整和加强,在综合性水环境保护和管理制度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渔业水质标准制度、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和赔偿制度、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损害预防、补救和赔偿制度等专门的渔业水域环境保护与管理制度,法律制度建设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1)与《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渔业法》中有关基本法律规定相配套的法规不完整,致使法律制度的可执行性较差。(2)部分重要的法律规定不明确,存在执行上的困难或无法执行。(3)现有法律制度未能严格执行。(4)一些重要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建议应进行渔业水域环境保护与管理的综合性专项立法;尽快修改或重新制定《渔业法》、《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细则或实施条例;严格执行现有的法律制度;积极探索公众参与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监管的制度与机制。  相似文献   
13.
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养护与管理是沿海国在其专属经济区享有的主权权利。在专属经济区划界中应当考虑渔业因素。在分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专属经济区划界规定的基础上,研究了5个涉及专属经济区划界的国际司法判例,认为渔业是影响最终边界确定的因素之一。渔业是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什么作用取决于渔业对当事国一方或者双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且取决于是否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种重要性确定存在。渔业在专属经济区划界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海洋划界前在渔业方面形成的边界是否构成默示协议划定的边界以及作为"特殊情况"检验以等距离线为临时边界的公平性两方面。我国主张与周边海上邻国的专属经济区划界通过协议确定,国际司法判例的裁定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协议划界的国际法基础,对协议谈判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渔业法》实施25周年,进一步促进渔业法制建设,2011年3月17日~25日,农业部渔业局会同全国人大农委法案室、国务院法制办农林城建资环司及农业部政法司等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赴江苏、广东两省就《渔业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8个市县的渔村、渔港、码头、水产养殖场和水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及渔政站等,通过听(汇报)、看(现场)、访(渔民)、解(疑惑)等形式,详细了解《渔业法》在基层贯彻实施情况,认真听取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渔业企业和广大渔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发放调查问卷近百份。总的看,《渔业法》对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促进当地渔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现代渔业建设和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法律加以规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国渔民经济收入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我国渔民经济收入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结果,对渔民经济收入现状进行了分析。统计数据分析表明:(1)全国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总体上高于农民,但远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幅呈逐年下降趋势,部分地区渔民收入有所下降;(3)沿海地区渔民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内陆省份渔民,沿海各省之间差异较大。实地调查表明:(1)部分沿海渔区捕捞渔民收入下降,低于农民收入,一些渔民家庭生活贫困,负债经营;(2)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捕捞渔民处于相对贫困状态;(3)内陆渔区渔民收入低,生活贫困等。渔民收入下降的原因主要有:渔业资源衰退、渔场缩减、生产成本上升、经营方式落后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施捕捞限额制度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实施捕捞限额制度的必要性和管理目标,以及存在的主要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实施捕捞限额制度的设想。我国捕捞限额制度应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实施,在实施初期可根据历史渔获量确定总可捕量,将总可捕量进行两级分配,并综合其他管理措施系统地进行管理。建议在实施捕捞限额制度前应进行准备:(1)严格执行现有的捕捞管理制度和措施;(2)建立渔获物上岸和交易管理系统及其信息网络系统,提高渔业监督监测能力:(3)编织开展比较系统全面的渔业调查:(4)制定并实施长远的管理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7.
搜集了国内外有关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事故的资料,结合实地的调查,从事故的数量、类型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的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事故状况,并通过与国内其他行业、国外同行业的比较,认为目前我国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渔民死亡率较高,主要原因有:渔民的总体素质下降;渔船的适航状态差;渔港状况与安全生产现状不相符;渔场范围缩小;管理体制和手段落后、管理力量不足;资源恶化;数据统计不完全、不统一等。最后对如何改善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状况提出了几个建议:(1)完善渔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2)优化渔民结构;(3)提高渔船质量;(4)加强渔港的监督管理与建设;(5)加强渔业事故的统计与分析;(6)建立合理高效的救援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关于改善我国海洋渔业统计制度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靠的渔业统计制度是渔业管理决策最重要的基础支撑,也是渔业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文章扼要地介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条约和文件对渔业统计的基本要求、有关国家和我国的渔业统计制度,指出了我国层层上报的全面渔业统计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渔业经济体制和管理需求、渔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完整、难以全面反映渔业实际、统计监督和数据核实制度存在不足、渔业统计数据信息化滞后等问题。建议:(1)严格执行《渔业法》明确规定的捕捞日志制度;(2)规定渔获物只能在限定港口卸载,建立渔获物上报与统计监督制度;(3)逐步实行随船观察员制度;(4)完善立法,提供法律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9.
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的公共参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公共参与的内涵着手介绍其在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中的作用,以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中的公共参与为研究对象,从资源保护和管理力度两个方面分析了保护区引入公共参与的背景,通过介绍渔民参与保护区管理的方式,着重分析了公共参与的积极性、法律问题以及实施公共参与管理的问题。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建议:增强公共参与的意识;健全保护区公共参与的法律制度;赋予公共参与者一定的管理权利;协调公共参与管理的实施问题。研究亮点:在我国,公共参与海洋保护区的管理是海洋保护区管理的新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很多空白。鉴于理论研究给实践提供的技术支撑,从公共参与的角度探讨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管理,结合案例分析,考察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实施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供应链的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段国庆  唐议 《湖南农业科学》2009,(8):143-146,153
通过对水产品供应链的特征和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机制,此控制机制对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产品生产、运输、加工和销售等一系列活动都实施监督和控制.对危害环节进行危害识别、评估、预防和处理,并对危害环节进行监控和信息反馈,以此对控制机制进行完善.最后从信息收集、信息共享、协调各部门发展和优化合作伙伴等方面探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机制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