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8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亲虾出洞后(洞口有新鲜泥土表示淡水小龙虾已经开始出洞),必须适当补充一些新鲜水或更换一部分池水.加水或换水量控制在10厘米左右。有条件的最好保持有微流水的存在,力保水体中溶氧能保证幼虾正常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东台县四灶乡官北村农民夏俊玉,去年把家里剩余的粮食用来发展以养猪为主的饲养业,全年养猪42头,鸡220只,鱼1000尾,蚕1张半,蚯蚓1万条,还育菇100方。他用生物循环的方法,建立了一条家庭食物链,循环利用饲料。全年产值8597元,盈利5258元.夏俊玉过去养猪用粮食作饲料,品种单一,饲料报酬低,饲养效益低。1983年他养了10头肉猪,耗粮5000斤,每头猪平均吃500多斤粮,除去工本,没有赚到一分钱。去年初,他看到《盐阜大众报》和《饲料研究》杂志上介绍食物链的方法后,开始用粮  相似文献   
13.
正"清谷香"茶是句容市赵庄林苗场创制的名优茶,原料选用春茶萌发至谷雨期间萌发的细嫩鲜叶,采用机械与手工相结合的制作工艺加工而成,制作工艺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整形、干燥、精制。"清谷香"茶由于外形风格特征明显、品质优异,深受消费者青睐。同时该茶2015年参加全国名优茶第十一届"中茶杯"评比荣获一等奖;2016年参加江苏省名特茶第十七届"陆羽杯"评比荣获"特等奖"。1"清谷香"茶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一、池塘的准备 在投放亲虾前应对池塘进行清整、维修,清除多余的淤泥,修建防逃设施,池埂四周的杂草不必清除,有利于亲虾的掘穴、交配、产卵。同时进行必要的清野、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及疾病源,进水时要进行彻底的过滤.  相似文献   
15.
人工育苗的优点是:苗种纯正;大小整齐;无敌害;能按照需要有计划地生产;能提早产卵时间进行早繁苗生产;还能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对虾人工育苗的方式可根据育苗池的类型分为水泥地育苗、聚脂纤维水槽育苗和土地育苗。水泥池育苗又分为室外和室内两种,目前大量采用的是室内水泥池育苗。其工艺流程图解如下:1亲虾准备1.1亲虾的选择一般应选择个体较大(15cm以上),附肢齐全,健壮,无病无伤,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不易捕捉、食欲旺盛、已交配的雌虾。成熟的亲虾,卵巢宽而他满,体包友而带黄,第一腹节处的卵巢特别发达,并向两侧下…  相似文献   
16.
17.
一、淡水虾池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场地房屋尽可能安排在场部中心位置,并直通交通干道,有利于生产技术管理、对外联系和产品物资的运输。池塘走向尽量安排在东西方向,以增加日照,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培肥水质,投饵摄食,减少风浪对池堤的冲刷。池塘要求规格化,同类池宽度一致。尽量做到两排鱼池为一片,进水渠、排水渠平行相间排列,预防病害相互传染。  相似文献   
18.
克氏原螯虾现状分析与研究思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克氏原螯虾(Procarabarus clarkii),又称红色沼泽螯虾、小龙虾或克氏螯虾,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1918年移植到日本的本州,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由日本引入南京,开始在南京及其郊县繁衍;由于该虾适应性广,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强,对水质要求不高,很快遍布长江流域的每一个角落,并成为归化于我国自然水体的一个种。最近十几年,种群发展特别快,在有的湖泊和地区已成为优势种群,已成为我国淡水虾类中的一种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家系定向构建与定向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华绒螯蟹3个群体:“苏蟹一号”F4代选育群体、长江野生群体和沿海河口野生群体及其4大类杂交组合,通过笼式和坑式定向交配设计,实现了规模化定向构建中华绒螯蟹全同胞家系和父系半同胞家系。坑式交配采用亲蟹1雌1雄,共定向构建9个全同胞交配土坑;笼式交配采用亲蟹3雌1雄,共设置交配网笼17个。至2009年4月,经过越冬暂养,其中坑配亲蟹的抱卵率及越冬成活率达100%,笼配49只雌蟹获抱卵蟹亲蟹为45只,越冬成活30只。为尽量减少由于繁育条件不一致造成的各家系间的环境偏差,使每个家系幼体培育阶段的条件尽量保持一致,共选择抱卵蟹26只进行育苗。采用面积2×667 m^2室外土池6只,选择6只坑配抱卵蟹,按照一池一只设计,进行室外天然海水土池生态定向育苗;采用3 m×2 m×1.5 m聚乙烯网箱20只,选择20只笼配抱卵蟹按照一箱一只设计,进行室外土池网箱定向育苗。通过规模化培育,最终成功构建20个中华绒螯蟹家系,其中父系半同胞6个,共培育家系蟹苗280万只。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集了江苏省扬中地区健康与患病河蟹池塘表层(0-5 cm)和深层(5-10 cm)的底泥,分析了不同池塘底泥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和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患病组底泥的pH(7.77±0.11)和总钾(1.78±0.11)显著低于健康组的pH(7.91±0.05)和总钾(1.95±0.13),而水溶性盐总量(1.50±0.23)显著高于健康组(1.05±0.19)。在0-10cm深度范围的底泥中,健康组深层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显著高于表层(P<0.05),而患病组表层和深层的微生物丰富度(Ace和Chao)、多样性(Shannon)均显著高于表层(P<0.05)。两种池塘底泥微生物中的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湾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两种池塘存在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在内的多种差异菌群。RDA分析结果表明,总氮是影响河蟹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此外,决定健康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因子还有水溶性盐、碳酸钙和总硫,而决定患病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因子为有机质和pH。因此,底泥中芽孢杆菌和pH等可能是潜在影响河蟹健康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养殖河蟹池塘的微生态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