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几项生态因子与文蛤幼苗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报道了饵料、底质、阴干时间对文蛤幼苗生长存活的影响。新鲜的单细胞藻类能满足文蛤幼苗生长变态的需要;含砂率大于75%的底质适宜文蛤幼苗存活;文蛤幼苗阴干时间在夏季不宜超过4h。  相似文献   
32.
近年来 ,各地运用波尔山羊公羊杂交改良本地山羊取得了较满意的成果。江阴历年山羊饲养量在 10万~ 15万头 ,冬季羊肉消费量在 3 0万头左右 ,加工成成品、半成品外销的羊肉仅璜塘华村年销量在 2 0 0 0余吨 ,具备推广波尔山羊杂交改良本地羊的良好条件和基础。市、镇二级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 ,先后拿出 15 0余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发展养羊的奖励与补贴 ,建立了 12个百头母羊繁殖示范场 ,2 1个百头商品羊场。引进波尔纯种公羊 8头、母羊 4头 ;波杂公羊 6头、母羊 2 0 0多头 ;徐淮山羊、海门山羊、萨能奶山羊等大体型母羊 15 0 0多头。笔者就推广中…  相似文献   
33.
对虾与文蛤混养及其有关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虾池内混养文蛤以及影响混养有关因子所进行试验和分析表明:文蛤和对虾混养效果较好;混养池以平台型和宽饵料台型的结构及合砂量在75%以上的底质,比较适宜文蛤与对虾的混养。  相似文献   
34.
密度梯度设置为50粒/m2、100粒/m2、200粒/m2、400粒/m2、800粒/m2、0粒/m2的文蛤的养殖密度对养殖体系中底质硫化物和水体COD、溶解氧等因子的影响实验表明:文蛤密度加大,硫化物产生的幅度加大,并与COD呈显著线性关系,溶解氧消耗加剧,水质恶化提前,文蛤密度加大是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验期间,密度在100粒/m2以上时,文蛤发生规模死亡,密度在100粒/m2以下时,文蛤没有发生死亡,但密度在100粒/m2时,有害物质硫化物的量值在实验后期有上升趋势,表明文蛤生存胁迫加大,密度在50粒/m2时,文蛤生长良好,水质变化不大,适于规模养殖。  相似文献   
35.
利用9对SSR引物和6条ISSR引物对江苏省文蛤良种场保存的红、黄两种壳色文蛤选育亲本(分别以PR和PY表示)及其子一代(红壳色文蛤亲本的后代产生壳色分离分别为红壳色子一代RF1R、黄壳色子一代 RF1Y,黄壳色文蛤亲本的后代全部为黄壳色YF1)进行遗传多样性监测。9对微卫星引物在文蛤5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643 0~0.704 9之间,表观杂合度(Na)在0.745 5~0.794 6之间,期望杂合度(Ne)为0.717 5~0.752 0。6条ISSR引物在5个文蛤群体中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11%~97.37%,Shannon多样性指数(I)PR最高为0.503 3,RF1Y最低为0.412 6。两种标记均显示了较高的多态性。与红、黄壳色亲本相比,3种壳色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均未发生显著变化。两种标记对5个文蛤群体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5个群体聚为两大类,红壳色亲本文蛤及其子代为一类,即RF1R群体和RF1Y群体先聚一起, 然后再与PR群体聚在一起;另外黄壳色亲本文蛤及其子代为一类,即PY群体与YF1群体聚一起,最后统一聚为一类。就整体而言,两种标记所检测的多样性均在同一水平,也就是说经过一代的选育,其多样性水平变化并不明显,仍保持较高水平,可以继续进行下一代人工繁殖选育。  相似文献   
36.
为了探究不同盐度胁迫下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稚贝的生理状态和存活情况,了解其在不同盐度环境下养殖的可能性,研究了在7个盐度梯度下不同时间大竹蛏稚贝存活率以及抗氧化酶活力。结果表明:1)盐度为10的试验组24 h出现死亡,存活率为(94.74±5.27)%,96 h全部死亡;盐度为16试验组96 h存活率为(86.67±3.34)%;盐度为22、28以及34试验组,96 h全部存活;盐度为40试验组96 h出现死亡,存活率为(76.67±8.81)%;盐度为46试验组12 h出现死亡,存活率为(80.95±10.91)%,24 h全部死亡。可见大竹蛏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2~34。2)大竹蛏不同组织中SOD和CAT活性以肝胰腺最高,外套膜次之,鳃最低。盐度为28的试验组CAT、SOD活性趋于平缓,变化起伏小;盐度为16试验组CAT活性在6 h出现峰值,SOD活性波动振幅大,96 h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盐度为40试验组,CAT、SOD活性在3 h时出现升高,至96 h时低于初始水平。  相似文献   
37.
采用海水贝、鱼、芦苇生态养殖模式,维护系统生态平衡。通过检测系统内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以监测系统中各池贝类规格、数量与叶绿素a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系统运行过程中,叶绿素a含量从上游向下游逐渐降低;成贝对叶绿素a的日消耗量为0.3μg/L·kg-1以上,种苗的日消耗量为0.2μg/L·kg-1左右;系统消耗叶绿素a的总量大于单细胞藻类自繁产生的叶绿素a量,鱼类与贝类养殖面积匹配不平衡。  相似文献   
38.
文蛤贝壳形态性状对活体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抽取中国沿海文蛤292个,分别测其壳长(X1)、壳宽(X2)、壳高(X3)、韧带长(X4)、楯面长(X5)、楯面宽(X6)、小月面长(X7)、前端到腹缘(X8)、后端到腹缘(X9)及活体重(Y)等形态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决定系数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讨论了贝壳各形态性状对活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文蛤的壳长、壳宽、壳高、韧带长、楯面长、楯面宽、小月面长、前端到腹缘、后端到腹缘与活体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壳长对活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为P1=0.345(P0.05);壳宽(P2=0.210)(P0.01)、韧带长(P4=0.129)(P0.01)、小月面长(P7=0.079)(P0.05)对活体重直接影响亦较大。决定系数∑d=0.9170.850,说明文蛤形态性状是影响活体重的重点性状。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壳长、壳宽、韧带长和小月面长与活体重极显著相关(P0.01),其最优理想回归方程为:Y=1.157X1+0.894X2+0.929X4+0.523X7-69.553。实验结果认为,在文蛤选择育种中,壳长、壳宽、韧带长和小月面长是重要的甄别性状。  相似文献   
39.
为探讨日本文蛤与中国文蛤属2种贝类的形态差异及日本文蛤的物种有效性,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结合传统分类方法,获得日本文蛤和中国大陆文蛤属2种贝类8个形态比例性状,并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Mantel检验。结果表明,(1) 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日本文蛤与中国大陆文蛤属2种贝类,在8个比例性状中存在着5~8个显著差异(P<0.05);(2) 聚类分析表明,6个文蛤地理种群距离相近,且呈现南北分别聚为一类,而日本文蛤与长乐丽文蛤相近;(3) 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4.88%、18.61%、16.89%,累积贡献率为70.38%,三维主成分散布图进一步表明日本文蛤与丽文蛤均独立于文蛤不同地理种群重叠区之外;(4) 判别分析构建了8个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39.09%~100%,P2为47.06%~100%,日本文蛤与中国大陆文蛤属2种贝类的综合判别率为70.60%,其中日本文蛤判别准确率为100%,丽文蛤判别准确率高于91.67%;(5) Mantel检验结果表明,各种群间的地理距离与欧氏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623 7, P<0.01)。研究认为,日本文蛤属于丽文蛤,与长乐丽文蛤属于同一种不同地理种群;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8个比例性状中有5个性状大于1.28,两个丽文蛤群体已达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40.
大竹蛏生产性人工繁育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7年对大竹蛏进行了生产性人工繁育试验。对亲本不同批次催产效果、不同规格亲本产卵差异、孵化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了D形幼虫发育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幼虫发育各阶段生长规律等,结果显示,大竹蛏属分批成熟、分批产卵的潜居性贝类,不同批次个体平均产卵量(36~118)×104cell,个体总产卵量294×104cell。壳长8~10 cm的亲贝产卵量大,催产效果好。受精卵适宜的孵化密度为5~10 cell/mL。在水温21~24.5℃条件下,D形幼虫经8~5 d生长,发育变态为附着稚贝。D形幼虫壳长日生长33.33±4.22μm,1 mm前的稚贝壳长日生长108.33±22.57μm,1~10 mm的稚贝平均旬生长量2.12 mm,10.4~30.6 mm的苗种平均旬生长量为2.02 mm。当水温下降到15℃后,大竹蛏苗种生长滞缓。2007年培育出壳长11.52±0.27 mm的稚贝2 165×104cfu,平均成活率1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