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1.
[目的]确定苯甲酸雌二醇诱导黄颡鱼性转化的条件.[方法]分别以浮游动物和微颗粒饲料作为激素载体,研究了添加不同浓度的苯甲酸雌二醇对黄颡鱼性转化诱导过程中成活率、雌性率以及体长的影响.[结果]浮游动物与微颗粒饲料作为载体进行投喂对黄颡鱼鱼苗成活率、雌性率和体长具有较明显差异,浮游动物组成活率为43.1% ~66.5%,而微颗粒饲料组成活率为17.1% ~52.1%;过高的激素浓度处理会导致死亡率升高,而过低的激素浓度处理会导致雌性率大大降低;不同载体和激素处理浓度对黄颡鱼鱼苗生长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以浮游动物或微颗粒饲料为载体,苯甲酸雌二醇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50 μg/L和50 mg/kg.  相似文献   
12.
5个饲料蛋白水平对杂交鳢生长、消化酶、肌肉营养成分等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投喂8周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杂交鳢的增重率增加,饲料系数降低;饲料蛋白水平为46.1%时,杂交鳢的增重率最大,与38.3%、40.1%试验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与42.2%、44.3%试验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饲料转化效率不断提高。此外,杂交鳢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表现出正态分布的特性,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淀粉酶活性则表现为正相关变化。  相似文献   
13.
几种常用水产药物对大鳞副泥鳅苗种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规格(1.53±0.32)g重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苗种为试验对象,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法,进行了硫酸铜、聚维酮碘、敌百虫、甲醛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铜24、48、96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1.23、0.55、0.40 mg/L,安全浓度为0.03 mg/L;聚维酮碘24、48、96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429.58、396.36、388.47 mg/L,安全浓度为101.23 mg/L;敌百虫24、48、96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16.72、7.94、4.80 mg/L,安全浓度为0.54 mg/L;甲醛24、48、96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110.00、96.59、45.45 mg/L,安全浓度为22.35 mg/L。结论:硫酸铜的毒性最大且安全浓度远低于常用浓度,应禁用;敌百虫的安全浓度处于常用浓度范围内,但使用时需控制使用剂量;聚维酮碘和甲醛可按常规浓度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4.
正近些年来,市场上推出了多种降低水体中亚硝态氮含量的化学药品。在实际生产中,药物有初始作用效果,3天后的作用以及更长时间的作用效果对其尤为重要。药品的初始作用效果好可以起到救急的作用,3天后的作用效果好在生产上更有意义,更长时间的作用效果好可以持续保持水体环境安全。就应用效果来说,一些药品的稳定性不佳,在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养殖水体效果差别大,有时甚至无效。对于这  相似文献   
15.
杂交鳢杭鳢1号胚胎发育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尼康显微镜观察了杂交鳢杭鳢1号子一代的胚胎发育,并拍摄了其发育特征,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杭鳢1号的胚胎发育可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尾芽出现期、肌肉效应期、心跳期、出膜期等几个主要阶段。在22~25℃的水温条件下,杭鳢1号鱼卵孵化约需50 h才能破膜而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抗凝剂对鲫鱼外周血的抗凝效果。[方法]以鲫鱼"中科3号"为研究对象,比较5种抗凝剂对鲫鱼外周血的抗凝效果,探讨其适宜抗凝剂品种和有效抗凝浓度。[结果]除了L-半胱氨酸在试验条件下不能作为有效抗凝剂外,其余4种抗凝剂延长血液凝固时间均在61.43 min以上。肝素钠、柠檬酸钠、草酸钾和EDTA的有效抗凝浓度分别为(0.80±0.17)、(1.42±0.14)、(1.17±0.14)和(2.33±0.58)mg/mL。显微镜下,肝素钠、柠檬酸钠、草酸钾和EDTA 4种抗凝剂均能较好地维持鲫鱼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鲫鱼外周血抗凝剂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argus♂)的亲鱼斑鳢(C.maculata)培育、杂交鳢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结果显示:斑鳢在杭州地区池塘条件下经人工培育可达性成熟,但无法在自然条件下过冬,需进行保温越冬。杂交鳢人工催产繁殖的适宜水温在22℃以上,以25~28℃为宜。25~30℃水温条件下,分二次注射LHRH-A2、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在32 h以内;采用自然受精,泡沫箱或网箱孵化,其平均催产率为93.3%,平均受精率为72.9%,孵化率为64.1%,孵化时间18~45 h;通过定时过筛、分级分养、适时驯食等技术培育20 d左右,鱼种全长可达3.3~3.8 cm,平均成活率56.5%。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膨化饲料中补充添加0.1%和0.2%不同水平的有机硒,研究补充添加有机硒对杂交鳢生长及肌肉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充添加有机硒对杂交鳢生长及饲料利用率无显著影响;补充添加0.2%的有机硒能够提高杂交鳢肌肉蛋白含量、降低脂肪含量并改善杂交鳢肌肉的氨基酸组成.  相似文献   
19.
杂交鳢杭鳢1号和乌鳢池塘养殖水质情况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杭鳢1号养殖水体SS、COD、NH3-N含量均较乌鳢养殖水体降低,与运河本底水质较为接近;1个养殖周期内杭鳢1号相比传统乌鳢养殖换水次数减少8~10次,单位面积减少污水排放量达80%,减少总磷污染物排放达87.18%,减少总氮污染物排放达92.97%。对2个品种池塘水样的重金属检测结果发现乌鳢池塘水样铅指标较高,存在重金属超标隐患;杭鳢1号检测结果达到无公害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因此,认为杭鳢1号的养殖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乌鳢养殖的面源污染问题,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通过杭鳢1号养殖的大力推广,可提升乌鳢养殖产业,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分别对杂交鳢及其亲本3个群体的补体C3含量、补体C4含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酸性磷酸酶(ACP)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6个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CAT酶活性上,斑鳢显著高于乌鳢(P <0.05);在ACP活性上,乌鳢显著高于斑鳢(P <0.05),其他指标斑鳢和乌鳢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 >0.05)。在杂交子代的免疫指标上,补体C3和C4含量低于其双亲(P >0.05),SOD活性要高于斑鳢(P <0.05)和乌鳢(P >0.05),其余指标均介于其双亲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