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9篇
水产渔业   10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最近,省科委组织省内著名的遗传育种专家对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承担,哈尔滨市水产研究所,省嫩江水产研究所参加的“八五”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鲤鱼当家品种培育研究”课题进行了鉴定,专家们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审查了研究报告,论文,考察,实物、照片后认真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鲤鱼当家品种培育研究”课题,采用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用了15年的时间,通过杂交(单  相似文献   
32.
1994~1995年对黑龙江水系呼玛河、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水域生态环境和主要冷水性经济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并提出了加强其资源保护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3.
大中型水面如何高产稳产,在全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经过实践,把池塘精养高产的养殖工艺和大水面的优越的生态条件结合起来,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如何根据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提高大中型水域的鱼产量是我们目前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今年省水产总公司决定在镜泊湖的西湖岫进行试  相似文献   
34.
哲罗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捕野生乌苏里江哲罗鱼(Hucho taimen Pallas)幼鱼,在流水池塘中培育至性腺成熟,进行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注射催产激素HCG、S-GnRH-A和DOM的混合制剂可促使成熟的亲鱼排卵,(9±2) ℃水温药物的效应时间在8~11 d.哲罗鱼的受精卵,为圆形、淡黄色,卵膜较软,无粘性.7 ~9 龄鱼的卵径为4.20~5.56 mm[平均(4.98±0.33) mm];吸水膨胀后的卵径为4.32~5.76 mm[平均(5.20±0.38) mm],增大约0.2 mm.6~12 kg的雌性亲鱼绝对产卵量为4 500~14 000粒/尾,相对产卵量1 000~1 200 ind/kg.哲罗鱼人工繁育的催产率、发眼率和仔鱼上浮率平均为87.5%、83.5%和86.4%.从卵受精到破膜需28~31 d[平均(29.3±1.3) d],完全出苗需38~41 d[平均(38.5±1.0) d],仔鱼上浮需56~58 d[平均(57.1±0.9) d].鱼苗驯化依次投喂水蚤→水蚤、水丝蚓→水丝蚓→水丝蚓、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可从动物性饵料转化为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喂养.人工养殖条件下,仔鱼体长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L=1.9623e0.0219t,(R2=0.9507,n=30),稚鱼体长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L=2.6877e0.0119t,(R2=0.9943,n=30),1龄鱼的平均体长为(16.2±0.93) cm,体重为(28.45±2.98) g.  相似文献   
35.
哲罗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捕野生乌苏里江哲罗鱼(Hucho taimen Pallas)幼鱼,在流水池塘中培育至性腺成熟,进行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注射催产激素HCG、S-GnRH-A和DOM的混合制剂可促使成熟的亲鱼排卵,(9±2) ℃水温药物的效应时间在8~11 d.哲罗鱼的受精卵,为圆形、淡黄色,卵膜较软,无粘性.7 ~9 龄鱼的卵径为4.20~5.56 mm[平均(4.98±0.33) mm];吸水膨胀后的卵径为4.32~5.76 mm[平均(5.20±0.38) mm],增大约0.2 mm.6~12 kg的雌性亲鱼绝对产卵量为4 500~14 000粒/尾,相对产卵量1 000~1 200 ind/kg.哲罗鱼人工繁育的催产率、发眼率和仔鱼上浮率平均为87.5%、83.5%和86.4%.从卵受精到破膜需28~31 d[平均(29.3±1.3) d],完全出苗需38~41 d[平均(38.5±1.0) d],仔鱼上浮需56~58 d[平均(57.1±0.9) d].鱼苗驯化依次投喂水蚤→水蚤、水丝蚓→水丝蚓→水丝蚓、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可从动物性饵料转化为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喂养.人工养殖条件下,仔鱼体长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L=1.9623e0.0219t,(R2=0.9507,n=30),稚鱼体长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L=2.6877e0.0119t,(R2=0.9943,n=30),1龄鱼的平均体长为(16.2±0.93) cm,体重为(28.45±2.98) g.  相似文献   
36.
乌苏里江上游黑斑狗鱼种群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3年秋季对乌苏里江上游黑斑狗鱼Esoz reichertl的种群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样本840尾。结果表明:该水域的黑斑狗鱼主要由6^+龄以下个体组成,其中以3^+龄以下个体为主。体长与体重之间的关系为形:0.0051L^3.1023(r=0.9762);生长方程为L1=120.17[1-e^0.1215(t+0.5983)],Wt=15139.22[1-e^-0.1215(t+0.5983)]^3.1023;生长拐点年龄t=8.7龄,拐点体重形=4531.7g,说明黑斑狗鱼在8^#龄前均能维持较快增长。鉴于目前的捕捞状况,应对4^#~8^#龄之间的个体适当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37.
2008年分别对在禁渔期前(9月10日-9月30日)和禁渔期间(10月1日-10月20日)溯河至乌苏里江和在禁渔期前溯河至黑龙江(中国)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群体结构和数量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黑龙江中大麻哈鱼年龄由4、5、6龄组成,而乌苏里江中大麻哈鱼由3、4、5龄组成。在禁渔期前溯河至黑龙江(中国)的大麻哈鱼以低龄小个体为主;在禁渔期前溯河至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主要以4龄中等个体为主,而在禁渔期溯河至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以低龄小个体为主。因此现行的禁渔政策是不科学的,会导致大麻哈鱼种群的小型化,应加以整改。  相似文献   
38.
对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和黑龙江黑斑狗鱼的种群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白斑狗鱼由10个年龄组组成,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2×10-5L2.9006,生长方程为Lt=1085.49(1-e-0.1372(t+0.60387)),Wt=12658.26(1-e-0.1372(t+0.60387))3,生长拐点为7.42龄,拐点体重为3750.60g,其在8龄前能维持较快速的生长;黑斑狗鱼由7个年龄组组成,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4×10-6L3.1367,生长方程为Lt=1588(1-e-0.1119(t+0.46587)),Wt=43870.1(1-e-0.111(9t+0.46587))3,生长拐点为9.35龄,拐点体重为12998.55g,其在10龄前能维持较快速的生长:同时探讨2种狗鱼生态学参数的地理差异。鉴于2种狗鱼的资源现状,建议应加强对4+~7+龄个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39.
05下游黑龙江茴鱼种群遗传变异及地理分化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游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tugarinae)为黑龙江水系中国境内茴鱼属(Thymallus)新纪录种,也是黑龙江水系特有的珍稀濒危冷水性鱼类.本研究利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乌苏里江(WS)、黑龙江上游的呼玛河(HM)和额木尔河(EM)3个下游黑龙江茴鱼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探讨其种群遗传结构及地理分化水平,并为制定保护管理策略提供遗传学依据.结果显示,WS、HM和EM种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18.1、14.4,和11.7,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816 5、0.807 2和0.818 4,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891 3、0.805 3和0.757 7,种群中的特有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3、16和7.遗传多样性水平以WS最高,HM次之,EM最低,在地理上呈现出由黑龙江下游至上游逐渐下降的趋势.3个种群间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不均衡(P<0.01),WS与HM、EM的遗传距离(Ds)分别为0.609 3、0.635 7,遗传分化系数(Fst)分别为0.068 0和0.0827,HM与EM亲缘关系最近,Ds和Fst分别为0.221 2和0.035 6,3个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及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AMOVA分子方差分析显示,6.3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间,93.65%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个体之间.研究表明,黑龙江水系下游黑龙江茴鱼种群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3个地理种群间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推测其独特的生活史特性及地理距离是导致种群间产生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综合以上研究,建议将乌苏里江种群和黑龙江上游种群(呼玛河、额木尔河)作为下游黑龙江茴鱼的2个独特进化单元,并制订相应的保护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40.
2010年10月4日~21日,对乌苏里江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洄游繁殖群体渔业资源及其种群结构变动进行了调查研究,共统计标本9160尾。初步结果显示,大麻哈鱼的日洄游数量受水温和溶解氧的影响较大,出现2次洄游高峰期,平均日单船捕捞量为64尾。体长为55~65cm的个体占群体中的74%,其中体长为55~60cm的雌(36.82%)、雄(36.58%)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接近,在体长小于55cm的群体中,雄性(27.17%)个体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雌性(12.75%),体长大于60cm的群体中,雌性(48.61%)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雄性(34.25%)。体质量为2 000~3 000g的个体占群体中的57%,体质量大于2 500g的群体中,雌性(61.73%)个体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雄性(46.06%)。雌、雄性比为1.09:1,其中体重大于2 500g的雌性在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为36.06%,其次为小于2 500g的雄性,占28.8%。对比历史数据表明,该渔业产量为近15年的最高值,总体资源量呈增多趋势,群体中个体趋于小型化,雌性个体在群体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