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9篇
水产渔业   10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蛤蟆通水库的鱼类区系组成现有鱼类9科26种,其中鲤科鱼类占62%。实行人工放养后鲢、鳙占优势,年产量占总渔获量的80%以上。鲢、鳙的体长(L)与体重(W)相关关系式分别为LogwH=2.9658LogL-1.6788、LogwA=3.1254LogL-1.9245。同时应用vonBertalanfy生长方程[2]计算鲢、鳙的生长参数为:L∞(H)=136.5cm,L∞(A)=161.9cm;W∞(H)=45034g,W∞(A)=95240g;K(H)=0.0969,K(A)=0.0802;t0(H)=-0.1336,t0(A)=-0.2293。生长拐点处的体重分别是13336g(0.296W∞(H)和)28324g(0.30W∞(A))  相似文献   
62.
黑龙江勤得利湾底栖动物种群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5~9月对黑龙江勤得利湾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勤得利湾底栖动物共计5科13种(属),其中寡毛类1科3种(属),红羽摇蚊(Ch. gr. plumosus) 幼虫是主要优势种群;勤得利湾底栖动物数量为454.3ind/m^2,生物量为4.4520g/m^2二者季节变动明显,秋季最高,分别为626.8ind/m^2和9.1850g/m^2;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偏低。同时探讨了作为鲟鱼类放养场的底栖动物资源合理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63.
大兴凯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1年5、7、9月份对大兴凯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计32种,以轮虫为主,占43 8%,原生动物占31 2%,枝角类、桡足类各占12 5%;浮游动物生物量为3 2377mg/L,其中,桡足类的生物量最高,占78 5%;浮游动物密度为3601个/L,主要是以原生动物为主,占79 9%。大兴凯湖浮游动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有焰毛虫Askenasiasp 、沙壳虫Difflugiasp 、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valga、英勇剑水蚤Cyclopsstrenuus。多样性指数为夏季>春季>秋季。  相似文献   
64.
对白斑狗鱼Esoxlucius和黑斑狗鱼Esoxreichrti的个体繁殖力进行了比较,并对两种狗鱼的个体繁殖力与其各主要体征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斑狗鱼绝对繁殖力(F)为3 808~173 500粒/尾,黑斑狗鱼的F为5 380~184 630粒/尾,两种狗鱼的个体相对繁殖力(FW)差异极显著(P〈0.01),F和相对繁殖力(FL)差异不显著。F、FW和FL与各主要体征指标呈正态分布,白斑狗鱼F、FW和FL与各主要体征指标关系密切;黑斑狗鱼F与各主要体征指标关系密切,FW和FL与各体征指标的关系均不密切。白斑狗鱼的F、FL、FW与各体征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分别为F=-50090.38+421.661Wo-74.083Wn+205.845L,FL=6.977+0.271Wo,FW=-5.88+0.37L+0.514M;黑斑狗鱼F、FL、FW与各体征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分别为F=-19300.721+33.262Wn+728.415M,FL=-20.948+0.129Wn+2.056M-0.071W,FW=15.743+0.661M。根据两种狗鱼的卵径频率分布图判断,白斑狗和黑斑狗鱼都为一次性产卵鱼类。  相似文献   
65.
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通过走访相关渔政部门、渔业从业人员及垂钓者、到野杂鱼捕捞船上采样等方式对塔里木河干流上游及附属水渠、胜利水库、上游水库、多浪(渠)水库进行了鱼类调查,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共鉴定外来鱼类18种,隶属5个目(鲤形目、鲈形目、鲇形目、鳉形目、鲑形目),其中鲤形目2科6亚科12属12种...  相似文献   
66.
2008年5月调查发现,在额尔齐斯河主河道(185团)的雌性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群体中存在2种形态类型,按照体长比体高的形态学性状区分,分别为高背型(1.78~2.14)和低背型(2.18~2.39)。形态学分析表明,高背型和低背型的侧线鳞分别为31和30,侧线上(下)鳞为分别7和6,两者在体高、头高、尾柄高、体宽、头宽等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高背型比低背型具有明显的体型优势。生长特性分析表明,在相同体长或年龄的雌性群体中,高背型的平均体质量约为低背型的1.3~1.9倍,而表现出更为优越的生长性能。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分析表明,高背型和低背型群体各自独享1个单倍型(分别为EG1和ED1),为2个不同的遗传谱系类群,遗传分化仅为0.004,远低于属内种间的0.020~0.045,两者尚属群体内变异;在分子系统关系中,高背型和低背型分别与方正银鲫的2个单倍型(FZ1和FZ13)共享并聚为单系,推测额尔齐斯河银鲫源自于黑龙江(方正银鲫)。与国内其他地方群体或品种比较表明,额尔齐斯河2种类型雌性银鲫,特别是高背型具有更为突出的生长优势,可作为优良的开发养殖品种和更具潜力的鱼类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67.
霍堂斌  姜作发  张伟  刘刚 《水产学杂志》2012,25(3):31-35,46
2011年8月,对海浪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共采集到了大型底栖动物14目31科56种,其中水生昆虫43种,分属7目21科,占总数75.44%。海浪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境内大型底栖动物共计13目30科51种,依群落数量看,蜉蝣目、毛翅目、双翅目为优势类群。海浪河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80.19 ind.m-2、生物量为3.20 g.m-2。在各功能摄食生态类群中,捕食者最多,为25种,收集者15种,撕食者10种,刮食者6种。角锥毛石蚕(Brachycentinao)、泥苞虫(Setodes)、小划蝽(Siga substraia-ta)、Epeorus uenoi和Stenpsyche griseipennis是目前海浪河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采用Shannon-Weiner生物指数、BI生物指数和Simposon生物指数对海浪河水质评价表明,各生物指数水质评价结果相似,洁净度排序趋势基本一致,均表明海浪河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境内水质比较清洁。  相似文献   
68.
2007年4月至2008年9月对乌伦古湖153尾白斑狗鱼,进行食性研究.结果表明,白斑狗鱼的食物组成包括池沼公鱼、湖拟鲤、东方欧鳊、银鲫、贝加尔雅罗鱼、粘鲈、麦穗鱼、尖鳍鮈、北方花鳅、北方须鳅、中华绒鳌蟹、摇蚊幼虫、水生昆虫共12种饵料生物,主要以池沼公鱼(IRI=88.44%)、湖拟鲤(IRI=6.66%)和银鲫(IRI%=2.57%)为主.白斑狗鱼除繁殖期外,其他月份摄食率都很高,繁殖期过后5月中旬摄食率达到65%,8月份达到68%,冬季封冰下达到66.7%.白斑狗鱼平均饱满指数变化较大,其变化幅度在0.0016~0.2286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 5月份最小为0.5128,8月份最大为1.9863.Pielou均匀度指数J' 5月份最小为0.4668,8月份最大为0.7993.8月份白斑狗鱼食物Pielou均匀度指数J' 均高于5月份.  相似文献   
69.
硝基苯染毒后鲤鱼Na~+,K~+-ATP、GSH-PX酶活性及MDA含量的恢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试验鱼暴露在硝基苯质量浓度为100×0.017,50×0.017,25×0.017,12.5×0.017,6.25×0.017,0 mg/L的水体中,72 h后置于清水中,于1,2,3,4,5,9,14 d分别取样,测定其对硝基苯敏感的生化指标:鳃Na+,K+-ATP酶、肝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血清丙二醛.结果表明:硝基苯质量浓度低于12.5×0.017 mg/L时,鳃Na+、K+-ATP酶的活力基本保持不变,而达到25×0.017 mg/L时,鳃Na+、K+-ATP酶的活力开始较明显地降低;质量浓度超过12.5×0.017 mg/L时,GSH-PX活力一直表现为诱导作用;高浓度组(25×0.017,50×0.017,100×0.017 mg/L)与对照组相比MDA含量显著提高(P<0.05),至第4 d则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硝基苯染毒浓度越大,对鲤鱼影响越明显,染毒浓度越大,鲤鱼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也就越长.  相似文献   
70.
李喆  姜作发  马波  陈瑛  王鹏 《鲑鳟渔业》2011,(3):48-52,59
2010年5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对乌苏里江下游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季节变动、多样性及在河流健康评价中的地位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旨为乌苏里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提供背景资料。结果表明,乌苏里江下游(海青-乌苏镇江段)以原生动物(数量占87.7%)和轮虫(生物量占68.4%)为主,趋向小型化,且浮游动物的多样性较为丰富,为乌苏里江下游大麻哈鱼等许多名优水产动物的繁殖、育肥提供丰富的饵料基础。浮游动物个体较小、数量多、代谢活动强烈、繁殖迅速、易于散布,能对水体提供快速的早期反映;是食物网的重要基础环节,在水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河流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流健康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