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2005年8月下旬在江苏省吕四渔场海区设置了7个站位采集表层水样,并在现场或实验室检测了16个非生物环境因子:温度(T)、盐度(S)、酸碱度(pH值)、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总氨氮(NH 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活性磷酸盐(PO34--P)、油类(O il)、铜(Cu)、锌(Zn)、铅(Pb)、镉(Cd)、汞(Hg)、砷(As)。数据经分析处理表明:Pb的超标率最高,达71.4%,Hg的空间变异最为明显;T与DO、pH值与PO34--P、COD与O il等相关性较明显;3个主成分因子(f1、f2、f3)中,f1的贡献率为47.74%,可能是代表外来污染源;各因子聚类明显,可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可能为受环境污染影响较严重的因子;第二类聚类原因较多,需要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密度梯度设置为50粒/m2、100粒/m2、200粒/m2、400粒/m2、800粒/m2、0粒/m2的文蛤的养殖密度对养殖体系中底质硫化物和水体COD、溶解氧等因子的影响实验表明:文蛤密度加大,硫化物产生的幅度加大,并与COD呈显著线性关系,溶解氧消耗加剧,水质恶化提前,文蛤密度加大是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验期间,密度在100粒/m2以上时,文蛤发生规模死亡,密度在100粒/m2以下时,文蛤没有发生死亡,但密度在100粒/m2时,有害物质硫化物的量值在实验后期有上升趋势,表明文蛤生存胁迫加大,密度在50粒/m2时,文蛤生长良好,水质变化不大,适于规模养殖。  相似文献   
13.
采用海水贝、鱼、芦苇生态养殖模式,维护系统生态平衡。通过检测系统内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以监测系统中各池贝类规格、数量与叶绿素a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系统运行过程中,叶绿素a含量从上游向下游逐渐降低;成贝对叶绿素a的日消耗量为0.3μg/L·kg-1以上,种苗的日消耗量为0.2μg/L·kg-1左右;系统消耗叶绿素a的总量大于单细胞藻类自繁产生的叶绿素a量,鱼类与贝类养殖面积匹配不平衡。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主成分法和聚类分析法分析吕四渔场近岸海水水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主成分法和聚类分析法对2005年5月吕四渔场近岸海水中16个水质指标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D IN的超标率最高,达57.1%,Zn空间变异最为明显;D IN与水温相关性明显,这已被人们所认识;TPH与营养盐(D IN、PO43--P)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主成分因子(f1,f2,f3)中,f1的贡献率达37.76%,其可能代表的是外来污染源的影响;各水质因子可大致聚为三类,第一类由D IN、TPH、Cu、DO、As、PO43--P和Cd组成,表明它们与其它各因子相关性变化程度是基本相同的。此外,本文提出了三点建议,以供监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