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25篇
水产渔业   36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海州湾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3年2、7、10月和2004年2月对海州湾人工鱼礁投放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结果表明:已鉴定的浮游植物有2门16属36种,其中硅藻门占优势,有13属31种,甲藻门次之,有3属5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类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前3次以硅藻占绝对优势,第4次演变为甲藻占优势;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为0.98~10.60 mg/m3,鱼礁区和对照区的平均值分别为6.81、6.10 mg/m3;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为41.06~706.63 mg/m3,鱼礁区和对照区的平均值分别为252.95、123.69 mg/m3;初级生产力为27.02~1 222.78 mg C/(m2.d),鱼礁区和对照区的平均值分别为455.23、276.92 mg C/(m2.d);鱼礁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的月均细胞密度最高分别为269.6×104、187.4×104cell/m3,最低分别为220.9×104、114.7×104cell/m3。被调查海区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同一季节中,鱼礁区的生物量、营养盐含量等比投礁前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2.
桁拖网作业中鱼虾分隔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樊伟  孙满昌 《海洋渔业》2000,22(3):106-109
试验重点在于比较菱形网目与方形网目的鱼虾分隔效果。试验分别采用菱形100mm、菱形120mm、方形100mm和方形120mm四种分隔网片方案,试验证明。菱形120mm分隔网片分隔效果最好,其分隔率为59-69%,两种方形网目的分隔效果则不甚理想。本文同时对桁拖网渔具结构提出意见,并且建议对桁拖网也要实行禁渔期政策。  相似文献   
33.
利用帆布提高拖网扩张性能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帆布在与水流形成一定冲角时,具有水动力扩张性能,利用这一特性,帆布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海洋渔业中,如帆张网、海锚等。波兰在80年代开始对帆布扩张性能进行测试,目前已在大型的拖网渔具上广泛应用,但在我国大型拖网上,迄今尚未应用。我国大型的中层拖网在1985年至1988年间一直没有装浮子,网日垂直扩张主要依靠重锤和下手纲使之向下方展开,而拖网网具的试验结果表明,浮力明显地影响网口的垂直高度(王文硕1994)。在中层拖网中,浮力类似于底拖网,其作用有利于扩大网口垂直扩张。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浮力配备越大,网口垂直扩张…  相似文献   
34.
为了合理利用及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各国渔业科学工作者近年来着重研究了渔具的选择性,改革了网具结构,尤其对渔业资源影响较大的拖网等渔具更为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拖网选择性研究中发现采用方形网目的网片制成的网囊其选择性明显好于菱形网目的网囊[陈俊德等,1991;Robertson,1983],对保护渔业资源较为有利。因此,目前一些国家已开始应用于生产。随着管理型渔业的发展,其方形网目的网片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以前对菱形网目的网片的流体力学特性研究较多[宫崎芳夫,19…  相似文献   
35.
北太平洋柔鱼脱钩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满昌 《水产学报》1996,20(2):144-150
北太平洋柔鱼个体大,腕足易断,脱钩率高,成为制约提高渔获量的主要因素之一,1993年7-8月和1994年8月在“舟渔1301”等鱿钓调查船上的测试结果表明,机钓的平均脱率在25%-40%间,手钓的平均脱率约为20%。不同型号钓机和不同位置的钓机脱率不同,其中SE-81型钓机和船中部位置的脱钩率最低。不同型号手钓钩和机钓钩,脱钩率也不同,并与柔鱼的个体大小有一定关系,改良型手钓钩可以降低原脱钩率42  相似文献   
36.
吕四渔场场虾桁拖网最小网目尺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孙满昌  张健等 《海洋渔业》2002,24(3):120-124
为了养护和管理海洋渔业资源,对虾桁拖网网囊网目进行了选择性试验,以期找到最适网目尺寸,为今后立法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经试验表明,随着网囊网目的加大,50%选择长也随之增加,当网囊网目内径分别为35mm、40mm、45mm时,哈氏仿对虾50%选择体长分别为72.73、74.61、81.43mm;葛氏长臂虾50%选择体分别为70.42、75.60、79.45mm;脊尾白虾50%选择体长分别为88.37、92.05、97.17mm。三种虾类的50%选择体长(L0.5)与网囊网目内径(Me)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哈氏仿对虾:L0.5=41.469+0.8697Me R^2=0.9029葛氏长臂虾:L0.5=39.063+0.9024Me R^2=0.9927脊尾白虾:L0.5=57.325+0.8801Me R^2=0.9911三种虾类混合:L0.5=37.597+1.1470Me R^2=0.9996。将网囊网目尺寸由现在的20mm到25mm提高到35-40mm,则在此网目大小,能释放掉大量70mm以下的幼虾,而捕获的商品虾质量有明显改善。根据试验结果和分析,建议对虾桁拖网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法规,规定最小网目尺寸。  相似文献   
37.
桁拖网不同网目结构网囊对主要鱼类的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东海近海桁拖网渔具对主要鱼类的尺寸选择性,使用对比作业法,在吕四渔场开展了4个航次的、不同网目结构网囊(菱形、方形及横向使用的菱形网目)的选择性试验.在选择性分析中,将几何相似原理运用于选择性曲线模型(Richards曲线),使用假设检验理论对选择性曲线模型进行简化.对不同主要鱼类渔获数据的拟合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性,但存在航次间差异;模型简化结果显示,选择性曲线可以简化为Logistic曲线.选择性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短吻舌鳎,横向使用的菱形网目网囊L50(50%选择体长)最大,而SR(选择范围)最小,菱形网目网囊L50最小,而SR最大;对于棘头梅童鱼和小黄鱼,菱形网目网囊的L50最小,SR最大,横向使用的菱形网目网囊L50最大,而方形网目网囊SR最小;除不同结构的网目扩张程度不同以外,鱼体体型结构的特殊性以及网囊结构也可能是导致选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8.
刚性栅栏是实现拖网渔具种类选择性捕捞的主要装置。通过海上生产试验,结合SELECT模型分析不同栅条间距(15mm、20mm和25mm)的刚性栅栏对哈氏仿对虾( 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 )和葛氏长臂虾( Palaemon graxieri )的分隔性能: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栅栏对虾类的重量分隔率逐渐增大;个体接触分隔栅栏的慨率呵使用常数来表示,即接触慨率与个体尺寸无关;比较不同虾类对分隔栅栏的接触慨率后发现,接触慨率不存在种类间、栅栏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接触分隔栅栏的概率均大于0.9,说明大多数个体都接触到分隔栅栏,但拒绝全部接触栅栏的假设,这主要与桁拖网结构和分隔栅栏的安装有关;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栅栏对虾类的50%选择体长(L50)逐渐增大,但选择范围(SR)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9.
高压钠灯在阿拉伯海鸢乌贼钓捕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3年 10月 ,在阿拉伯海鸢乌贼渔场中对鱿钓船的舷侧水中光照度进行了实测。本文结合试验船的尺寸数据和当时的渔获生产统计数据 ,对使用高压钠灯 (也称变色灯 )时的光照度分布及其使用前后的钓捕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在 12 0盏× 2kW金属卤化物灯作用下 ,在距船右舷 3 0m的垂直断面 ,0 0 1lx的等光照度曲线在 5 5m水层附近 ;但在 2 0盏× 5 0 0W高压钠灯作用下 ,0 0 1lx的等光照度曲线在 2 0m水层附近。采用高压钠灯可以使鱿鱼聚集密度增大 ,钓捕深度变浅 ,从而提高渔获效率 ,其每小时平均产量比采用高压钠灯前高 1~ 6 5倍。  相似文献   
40.
钢制四方台型人工鱼礁礁体设计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针对台州大陈海域的波流状况、水深等设计了钢制四方台型礁体。礁体的基本尺寸为底座3.5m×3.5m×0.3m,顶面2.5m×2.5m,高3.5m,重7.19。t根据波流动力学理论对此礁体在实际投放海域所受到的最大作用力、抗漂移系数以及抗倾覆系数等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钢制四方台型礁体在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最大受力为32255N,作用力矩为48642 N.m,抗漂移系数和抗倾覆系数分别为1.44,2.23。与礁体受到的静摩擦力、重力矩相比,满足礁体稳定条件,即礁体在海底不会发生滑移或翻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