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3篇
  7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41.
采用Bt、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毒死蜱和啶虫脒5种药剂在菜心田整地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观察处理田块黄曲条跳甲种群数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5种供试药剂对黄曲条跳甲落卵量、幼虫和成虫数量均有一定控制作用,持效期可达20d以上。其中,Bt处理在菜心整个生长周期的落卵量和幼虫数量相对最低,每小区(20 m2)累积成虫数为54头,与CK的166.44头相比,累积虫量少67.56%。  相似文献   
42.
【目的】明确增温增CO2对玉米||花生体系中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玉米||花生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花生2﹕4模式为研究对象,2018年设常温常CO2(TC)和增温增CO2(+T+C)处理,2019年增设增温增CO2(+TC)处理,在P0(0)和P180(180 kg P2O5·hm-2)2个磷水平下,研究了增温增CO2对间作玉米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光强、光合-CO2响应曲线及其相关参数的影响。【结果】(1)与TC处理相比,+TC处理提高了间作玉米苗后34 d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降低了叶绿素a/b值,苗后55 d施磷条件下,SPAD值、AQYCEAmaxVc,maxJmaxTPU分别提高了7.80%、18.18%、18.86%、13.34%、13.33%和20.14%,产量提高了19.2%—28.1%;与+TC处理相比,+T+C处理提高了苗后55 d和65 d间作玉米AQY,降低了LCP,苗后55 d间作玉米CEAmaxVc,maxJmaxTPU分别提高13.58%—32.96%、21.31%—11.61%、9.35%—14.55%、9.52%—15.13%和8.82%—26.16%,产量提高5.25%—18.70%,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2)与TC处理相比,+T+C处理间作玉米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SPAD值分别提高4.68%—12.91%和7.88%—18.37%,蜡熟期却降低8.63%—12.72%;间作玉米苗后35 d叶绿素a、b和a+b分别提高17.58%—19.54%、52.55%—59.55%和26.08%—28.47%,叶绿素a/b降低了23.04%—25.18%;间作玉米苗后55 d 的AQYLSPn分别提高了30.30%—75.76%和16.87%—19.44%;CEAmaxVc,maxJmaxTPU分别提高了15.72%—36.78%、24.91%—32.66%、20.77%—29.83%、20.93%—30.48%和27.16%—30.74%,产量提高了7.24%—52.0%,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3)与不施磷相比,施磷提高了TC、+TC和+T+C处理苗后85 d时叶绿素b含量,增幅分别为24.15%、18.64%和22.04%;苗后34 d 的LSPn分别提高了13.30%、17.0%和9.86%,产量分别提高了24.2%—67.2%、55.6%和27.8%—38.0%,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结论】增温和增CO2均能提高间作玉米生育前期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两者表现出正向协同作用,而在其生育中后期增CO2能缓解增温带来的负效应;增温增CO2能提高间作玉米的产量,关键在于其生育前中期叶绿素含量、羧化效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和磷酸丙糖利用率的提高。施磷具有明显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43.
利用茶枯粉对昆虫的忌避作用,研制出复方跳甲粉,并进行了药效试验.网室小区试验发现,复方跳甲粉不仅对黄曲条跳甲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且有一定的肥效,具体表现为出苗数较多、取食孔较少、菜产量提高;与单剂处理和空白对照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田间试验发现,复方跳甲粉的田间控制效果较好,在网笼罩和露地处理中,成虫数量均相对最少,叶片受害指数分别为0.2950和0.4221,低于对照组的0.3505和0.6745.  相似文献   
44.
饲养密度对银鲳幼鱼增重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饲养密度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5.33±0.07 g)增重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共设4组饲养密度,分别为5、10、15、25 ind.m-3,依次编为D1、D2、D3、D4组,实验周期为60 d。研究结果显示,饲养密度对银鲳幼鱼的增重率具有显著性影响,4组密度组中以D3组银鲳的增重率最高,且均显著高于其它3组密度组(P<0.05)。最高密度组(D4组)的增重率与D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的增重率均显著高于D1组(P<0.05)。4组密度组间银鲳胃蛋白酶活性并无显著性差异,但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则在不同密度组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均在D3组达到最高值,且均显著高于其它各密度组(P<0.05)。D3和D4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D1和D2组(P<0.05)。综合分析可知,饲养密度可显著影响银鲳幼鱼的增重率与消化酶活性,本实验条件下的适宜饲养密度范围内(15 ind.m-3左右),银鲳幼鱼具有较好的生长速度及较高的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45.
研究了不同脂肪水平饲料对褐菖鲉(Sebastiscusmarmoratus)生长、肠道消化酶及肝脏中主要脂代谢酶活力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体质量为(27.56±0.19)g的褐菖鼬幼鱼225尾,随机分成5个组,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6.1%、9.5%、12.4%、15.1%和18.5%的饲料,试验周期为60d。结果表明,1)褐菖铀的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脂肪水平12.4%时达到最大(P〈0.05),饵料系数则相反,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肝体指数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增大(P〈0.05),成活率在各组问没有显著差异;2)鱼体肠道脂肪酶活力呈上升趋势(P〈0.05),胃蛋白酶与淀粉酶活力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褐菖鲉的脂肪酸合成酶活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脂蛋白酶活力和肝酯酶活力也呈上升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根据特定生长率与饲料脂肪水平的回归曲线计算得出,褐菖鲉幼鱼最适脂肪需求量为12.72%。  相似文献   
46.
秸秆覆盖深松对夏玉米花后穗位叶衰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深松覆盖、深松不覆盖、免耕覆盖、免耕不覆盖)在河南西平进行了3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花后不同时期穗位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3种处理相比,深松覆盖处理下玉米穗位叶一直保持着较高SOD、POD活性,在花后15d、30d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深松覆盖花后一直保持着较低的MDA含量,并且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深松覆盖处理产量比深松不覆盖、免耕覆盖、免耕不覆盖处理分别高2.17%、6.06%、14.1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表明,深松覆盖在降水较多的豫南雨养区能取得良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47.
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体内活性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 体内活性酶的影响,采用叶片药膜法,用氯虫苯甲酰胺LC50和LC25剂量处理小菜蛾3龄幼虫24、48 h后,测定了幼虫体内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等4种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亚致死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处理除对羧酸酯酶活性影响不显著外,对另3种酶活性均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下降最明显,LC25和LC50处理小菜蛾24 h后,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92.57%和98.01%。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究转录调控因子MBF2 (multiprotein bridging factor 2)调控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的功能,及其在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中的作用,为阐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解毒代谢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敏感(SS)、广东连州(LZ)、云南通海(TH)3个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酶动力学法测定3个种群的GST活性;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MBF2在不同抗性种群小菜蛾中的表达差异;采用氯虫苯甲酰胺LC50诱导12 h,分析其对小菜蛾MBF2的诱导表达作用;应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研究MBF2对GST基因的调控作用,并测定沉默MBF2后小菜蛾的GST活性;结合沉默后小菜蛾对药剂的敏感性变化,验证MBF2在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中的作用。【结果】两个抗性种群(TH和LZ)相较SS种群分别达到了中抗及高抗的水平,TH和LZ抗性倍数分别为54.27和289.58;TH和LZ小菜蛾...  相似文献   
49.
黑斑口虾蛄幼体不同发育阶段的温度、盐度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黑斑口虾蛄第二相幼体适宜的盐度和温度范围分别为16.98~23.56和20~28℃;第三相幼体适盐与适温范围分别为16.98~26.18和20~28℃;仔虾蛄适盐与适温范围分别为11.73~28.80和18~30℃。环境因子变化对各期幼体成活率有较大影响。当黑斑口虾蛄从第二相幼体发育到仔虾蛄,其对温度、盐度的耐受力增加。  相似文献   
50.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一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土壤特征是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的重要指标。分别从土壤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3个方面对国内外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