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14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07年5月广东汕尾红海湾网箱养殖的五条鰤爆发主要症状为脾脏、肾脏出现许多灰白色小结节的疾病。从病鱼体内分离出1株优势菌株,命名为SWZX5,为革兰氏阴性杆菌。SWZX5对剑尾鱼有强致病性,其半数致死量为5.8×105CFU/g。综合细菌在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系统发育树等方面的研究结果,确认分离菌株SWZX5属于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piscicida)。15种中草药提取液的抑菌和杀菌试验显示,五倍子的功效最好,MIC和MBC均为0.05mg/mL;其次是黄连、石榴皮,两者MIC均为0.20 mg/mL,MBC均为0.40 mg/mL;黄芪功效较差。20种化学抗菌类药物的抑菌试验显示,分离菌株SWZX5对供试的氨曲南、恩诺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呋辛钠等16种抗菌药物敏感;对卡那霉素、苯唑西林等4种抗菌药物中度敏感或耐药。  相似文献   
32.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应用病理组织学、活体压片和电镜技术,运用H.E常规染色法和Ziehl-Neelsen抗酸杆菌染色法对患疑似诺卡氏菌病的乌鳢各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患病乌鳢的肾脏、肝脏、头肾、脾脏、肌肉、表皮、鳃丝、鳃弓、心脏、肠道、卵巢等器官内部有大量的慢性肉芽肿结节,直径多为1~2 mm.典型结节基本结构可分三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干酪样坏死、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包膜,中央干酪样坏死组织中有大量呈长杆状或分枝状的诺卡氏菌.结节活体压片观察到大量的长杆状或分枝状菌体.电镜观察到结节中有大量杆状菌体,未见病毒颗粒;菌体长3.5~6.5 μm,宽0.45~6.8 μm.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肾小管细胞变性和坏死,肾间质淋巴细胞增生;脾淋巴细胞增生和淤血;肝脂肪变性;鳃上皮肿胀,鳃丝棒状化;心肌细胞肿胀,断裂,溶解;肌纤维水泡变性,肿胀,断裂,溶解,坏死;表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有炎性细胞浸润,诺卡氏菌对机体的主要器官造成严重病理损伤.对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可为临床诊断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3.
斜带石斑鱼口服PELA-OmpK微球疫苗的示踪及免疫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可生物降解的合成高分子聚DL-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DL-polylactide-co-polyethylene glycol,PELA),包裹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Vh)重组外膜蛋白OmpK后,制备成PELA-OmpK微球.微球粒径小于10μm,且94%粒径小于5μm,平均粒径为2.8μm.蛋白包裹率达79.4%.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口灌四甲基异硫氰酸罗达明(TRITC)荧光素标记的OmpK-PELA微球后,第1天在其后肠观察到大量红色荧光微球,第3天荧光微球数量明显减少,第7天荧光微球基本消失.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口服PELA-OmpK组在斜带石斑鱼后肠组织黏膜层可见较强的棕黄色阳性着色.口服PELA-OmpK组血清抗体效价(峰值2m)显著高于口服OmpK蛋白溶液组(峰值24)与对照组(P<0.05),低于注射组(峰值212)(P<0.05);口服PELA-OmpK组的黏液抗体效价显著高于口服OmpK蛋白组(P<0.05).初次免疫30 d后用活菌攻击,口服PELA-OmpK组的相对保护率(62.5%)显著高于口服OmpK蛋白组(12.5%)(P<0.05);低于注射组(87.5%)(P<0.05).结论为采用可生物降解材料PELA作为鱼类口服疫苗的投递载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4.
为研究鮰爱德华氏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构建带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pM DmC herry表达载体,通过电击转化法将载体成功导入鮰爱德华氏菌zbl141菌株中,获得了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鮰爱德华氏菌菌株。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重组鮰爱德华氏菌显示特异性红色荧光。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标记菌株传至28代,重组质粒稳定率仍为100%。用标记菌株感染斑马鱼仔鱼后,能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实时观察到细菌在鱼体内的分布情况;标记菌株体外感染小鼠巨噬细胞后,也能观察到病原菌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情况。说明标记菌株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可视性,为鮰爱德华氏菌对宿主的致病性研究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35.
鳜鱼TCRα基因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eBank上鳜鱼TCRα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以鳜鱼β-actin基因为内参,采用RT-PCR方法从鳜鱼的胸腺总RNA中扩增得到鳜鱼TCRα和β-actin基因,将目的片段纯化后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测序鉴定。以阳性质粒为标准品,采用SYBR GreenⅡ染料法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构建标准曲线并进行溶解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鳜鱼TCRα基因的Ct值与标准品稀释度在102~108拷贝/μL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达0.99以上,溶解曲线分析表明产物为特异的单峰。  相似文献   
36.
10月11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勒流一孔姓养殖户来到珠江水产研究所水产动物中心医院,反映其池塘养殖的杂交鲶发病并出现大量死亡,并带来了几条濒死的病鱼过来检查,请求救助。  相似文献   
37.
高体鰤类结节病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使用组织病理学、活体压片和电镜技术,运用H.E常规染色法和美兰染色法对患有疑似类结节病的高体(鰤)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和观察.结果显示,患病高体蛳肾脏和脾脏有大量白色小结节,直径大约1 mm;活体压片,观察到脾脏和肾脏中有散在短杆状细菌和大量呈团块状聚集的细菌结节;光学显微镜下,肾脏和脾脏有大量细菌聚集形成的嗜碱性结节,肾间质淤积的血液中也有大量细菌;透射电镜观察到肾脏和脾脏中有些巨噬细胞在吞噬细菌,有些菌体聚结成团形成结节,未见病毒颗粒.从病变组织中分离到两端极染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鞭毛,长0.8~2.6 μm,宽约0.6~1.2μm.患病高体(鰤)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间质淋巴细胞增生;脾淤血和淋巴细胞增生;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依组织病变、病原形态和特性,患病高体师为类结节病.  相似文献   
38.
为研究氟苯尼考在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体内的吸收特征及组织毒理,在30℃实验条件下,分别按0、5、12、20、40、80、100 mg/kg的给药剂量,通过药饵单次饲喂实验罗非鱼氟苯尼考后,使用HPLC方法检测各剂量组的血药浓度,结果发现各剂量组10 h的血药浓度分别为0、1.49±0.46、2.66±0.62、5.08±0.75、10.60±2.34、13.74±2.87、14.42±0.49μg/mL(M±SD,n≥6,n为各浓度点数据量),表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实验动物体内血药浓度也随之上升,但40 mg/kg剂量以上,其浓度增幅降低,提示药物利用率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按照0、12、20、40、100 mg/kg的给药剂量连续饲喂罗非鱼7 d以研究药物对罗非鱼的组织毒理特性,组织切片显示20 mg/kg以下剂量组未见明显病变,在高剂量组(40 mg/kg、100 mg/kg)则出现了剂量依赖的肝肾细胞损伤现象,并且该损伤在继续饲养7 d的情况下未见修复。建议生产上的给药剂量不高于20 mg/kg,以免造成机体组织损伤,利用率降低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制备基因I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VP7蛋白合成肽抗体并验证其特异性,为研究VP7外衣壳蛋白在基因I型GCRV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及研制基因工程疫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GCRV GZ1208株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运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VP7蛋白B细胞表位进行功能预测,选择位于VP7蛋白第26~39位氨基酸的多肽序列进行人工合成,与钥孔血蓝蛋白载体蛋白偶联后免疫新西兰白兔以获得VP7蛋白合成肽抗体,然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验证VP7蛋白合成肽抗体对基因I型GCRV的特异性识别能力。【结果】VP7蛋白氨基酸序列在基因I型GCRV中高度保守,其合成肽抗体效价约1∶256000。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融合蛋白VP7约在55 kD处出现单一的特异性条带,而GZ1208株和JX0901株样品约在30 kD处出现对应的特异性条带,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VP7蛋白合成肽抗体可特异性识别感染基因I型GCRV的草鱼脑细胞(GCB),感染细胞中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信号,而感染其他基因型GCRV及正常未感染病毒的GCB细胞中均无特异性绿色荧光出现。【结论】制备获得的VP7蛋白合成肽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基因I型GCRV,而不识别其他基因型毒株,可用于草鱼出血病的临床诊断和基因I型GCRV的病原学研究。  相似文献   
40.
剑尾鱼侏儒突变的骨骼异常及其遗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侏儒剑尾鱼为母本,与正常体型的雄性剑尾鱼进行交配,发现其后代的体型表现呈连续分布,部分与父本类似,部分与母本相仿,且存在中间类型,很难有明确的差别界限以区分个体表型的不同。后代中的侏儒个体主要表现为体型短,身体臃肿,游动笨拙,其体长和体高的比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F1自交和回交,结果显示:不同组合后代的体型也呈连续分布。剑尾鱼的侏儒性状可遗传,但后代的性状表现不只是一种表型,而是影响一组表型,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的基本特征,推测或为多个数量性状基因控制。通过对突变剑尾鱼骨骼形态的分析发现:侏儒剑尾鱼的脊柱长度明显变短,但脊椎骨数量与正常个体并无差异,都在26~29之间;突变体的椎体明显变短,脊椎的纵向发育受阻,髓棘、脉棘等排列紧密,发育也受影响。因而推测,剑尾鱼的侏儒突变是由于脊椎的发育缺陷所致,椎体异常是其体型变化的结构基础。鱼类是低等脊椎动物的代表,剑尾鱼侏儒突变个体不仅可育,其性状也能遗传,且与脊椎的发育关系密切,或可作为模型材料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