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42.
日本沼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方法获得了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的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Prx)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cDNA全长878 bp, 包括72 bp5′末端非翻译区, 59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 212 bp3′末端非翻译区, 开放阅读框编码198个氨基酸。氨基酸相似度比对显示, 所分离的青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包括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的区域FYPLDFTFVCPTEI”GEVCPA”。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青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与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过氧化物还原酶聚在一起, 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 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在青虾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表达量由低到高依次为肠道、心脏、卵巢、肌肉、鳃、肝胰腺。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青虾在低氧胁迫和复氧条件下肝胰腺中的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mRNA的时空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青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在低氧胁迫12~24 h 和复氧6 h出现了3次明显上调, 由此推测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参与低氧应激分子过程。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青虾低氧应激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青虾血蓝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RACE技术克隆了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Hc基因全长cDNA序列, 并对该基因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青虾Hc基因cDNA全长2 235 bp, 包括10 bp5′末端非翻译区(UTR), 2 07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 151 bp3′UTR, 开放阅读框编码688个氨基酸。蛋白相似度比对显示, 青虾血蓝蛋白含有典型的6个保守的铜离子结合位点。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青虾Hc与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Hc聚在一起, 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 Hc基因在青虾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表达量在肝胰腺中最高; 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青虾Hc基因在低氧胁迫和复氧条件下在肝胰腺中的mRNA时空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 经低氧和复氧刺激后, 与对照组相比, Hc 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分别在低氧胁迫 12 h24 h 和复氧6 h出现了3次明显上调, 由此推测Hc基因参与低氧应激分子过程。此外, 本研究通过血蓝蛋白的分离纯化技术制备了多克隆抗体, 本研究结果可为更进一步的了解青虾血蓝蛋白的生理功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4.
为缓解因大量投喂冰鲜鱼造成的大口黑鲈养殖水体污染、病害频发和生产效益降低等问题,加快推进优质配合饲料的开发,开展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对大口黑鲈营养价值和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将360尾大口黑鲈分为3个试验组,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冰鲜鱼和混合饲料(配合饲料和冰鲜鱼的质量各占饲料总质量的50%),在饲喂90 d后对3组大口黑鲈肌肉中矿物元素含量、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以及血清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大口黑鲈肌肉中的Na、Ca、Zn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与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饲料组相比,冰鲜鱼组大口黑鲈肌肉中必需氨基酸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以及必需氨基酸总量占非必需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更高。冰鲜鱼组大口黑鲈肌肉中各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均高于配合饲料组。配合饲料组大口黑鲈肌肉中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混合饲料组和冰鲜鱼组(P<0.05),但冰鲜鱼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二十碳五烯酸含量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冰鲜鱼组的n-6 PU...  相似文献   
45.
不同养殖模式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和肌肉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特性,随机选取传统池塘(TP)、高密度循环水系统(HD-RAS)和水泥池塘(CP)养殖模式下的鲜活斑点叉尾鮰,测定其生长状况,以及肌肉营养成分、颜色、持水力和质构特性。结果显示,TP和HD-RAS的斑点叉尾鮰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CP;CP的肝体比(2.35%±0.22%)显著高于TP和HD-RAS;与TP相比,HD-RAS和CP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更低,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更高;HD-RAS肌肉的亮度值(L*)(58.18±3.56)、红度值(a*)(6.05±1.08)最高,CP最低,分别为48.15±6.04和4.81±0.84;传统池塘养殖的斑点叉尾鮰熟肉率最低,离心损失、滴水损失和失水率最高,HD-RAS和CP之间差异不显著;HD-RAS和CP肌肉的硬度、咀嚼性和弹性显著高于TP,但3处理组间的内聚性和回复性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相比,水泥池塘养殖模式易造成斑点叉尾鮰生长减慢,而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并且在该养殖模式下肌肉具有更高的持水力、质构特性,同时呈现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特点。  相似文献   
46.
为了探究不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家系组的免疫性能,选取Ⅰ(G♂×G♀)、Ⅱ(S♂×S♀)、Ⅲ(T♂×T♀),Ⅳ(G♂×S♀)和V(S♂×T♀)5个家系组130日龄的鱼种300尾/家系,试验鱼体重为(8.5±1.0)g,开展注射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试验。在攻毒0 h及攻毒后6、24、48 h采样。测定累积死亡率(CM)及血浆、肝脏免疫相关指标,包括血浆总蛋白(TP)、乳酸(L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结果显示:各家系组间黄颡鱼种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除血浆AKP之外的指标都表现出组间显著差异。攻毒48 h后,CM由高到低顺序为ⅡVⅢⅣI。攻毒24 h后血浆TP达到高峰然后逐步下降。在攻毒48 h后,家系组Ⅰ、Ⅳ保持了较高TP含量,与其他试验组差异显著。各家系组血浆LA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48 h家系组Ⅰ、Ⅳ的血浆LA显著低于其他家系组。攻毒后各家系组血浆转氨酶含量急剧上升,家系组Ⅰ、Ⅱ血浆ALT在24 h首先恢复到攻毒前水平。攻毒24 h后,肝脏中SOD水平达到顶峰,48 h家系组V肝脏中SOD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家系组。肝脏MDA水平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攻毒后6 h,家系组Ⅰ肝脏的MDA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48 h家系组Ⅲ肝脏的MDA显著高于家系组Ⅰ、Ⅱ、Ⅳ。结果表明:各家系组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差别。家系组I(G♂×G♀)表现出较强的抗应激、非特异性免疫、肝脏抗氧化能力,在抗嗜水气单胞菌方面表现出抗病优势。  相似文献   
47.
斑点叉尾(鮰)又称美洲鲶、沟鲶,原产美国,具有适应性强、肉质鲜美、生长快等特点,尤其适合加工生产.2007年我国农业部渔业局针对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种质性能退化、良种系统选育未开展等问题,开展了我国斑点叉尾(鮰)良种选育工程,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作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从2007年开始进行斑点叉尾(鮰)选育工作,经过6年努力,成功培育出了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新品种(品种登记号:GS-02-003-2013).  相似文献   
48.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又称沟鲇,英文名为channel catfish,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叉尾鮰属(Ictalurus),原产于北美,是美国淡水养殖的主要鱼类品种[1],产量占美国水产养殖总量的60%以上[2].2016年,美国斑点叉尾鮰养殖量约15万t,总产值为3.86亿美元[3].中国自1984年从美国引入斑点叉尾鮰后,养殖面积和总产量不断增加,2015年总产量达26.5万t[4].美国和中国是全球最主要的斑点叉尾鮰养殖国家,其他国家鮰鱼养殖很少,多以养殖其他鲇形目鱼类为主,如,越南主要养殖芒鲇(俗名巴沙,Pangasius sutchi).美国养殖鮰鱼以本国消费为主,中国是本土消费兼出口,且出口国家集中于美国.  相似文献   
49.
正斑点叉尾鮰(Ictalures Punctatus),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mae),是我国1984年从美国引进较为成功的一种淡水养殖鱼类,随着其产业结构日益完善,已成为我国经济性状较为优良的饲养鱼类品种之一。养殖上具有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生长快、抗病能力强、集群摄食、饲料转化率高、管理方便、易上钩的垂钓品种等特点。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都适合养殖。其肉质细嫩、鲜美,无肌间刺,深受老人、孩子的喜爱。成鱼可在池塘中养  相似文献   
50.
夏圣白一号大白菜是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大白菜研究所引进国外试验材料育成的反季节抗热早熟一代杂交种。2003~2004年经多点示范,表现早熟抗病、适应性广等优点。2005年3月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