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为探讨斑点叉尾■不同发育阶段鱼苗对盐度的急性耐受力,分别对其卵黄囊苗、孵化后第10天鱼苗和孵化后第30天鱼苗进行24、48、96 h急性盐度胁迫试验,研究3个发育阶段鱼苗的半致死盐度和安全盐度,并比较各发育阶段鱼苗的极限耐受盐度。试验结果显示:3个发育阶段斑点叉尾■鱼苗的24 h和48 h半致死盐度均为孵化后第30天鱼苗>孵化后第10天鱼苗>卵黄囊苗,96 h半致死盐度为孵化后第30天鱼苗>卵黄囊苗>孵化后第10天鱼苗;卵黄囊苗、孵化后第10天鱼苗和孵化后第30天鱼苗的极限耐受盐度分别为7.0、4.0和9.0。因鱼苗在卵黄囊消失后体质较弱,且仍需要经历孵化后第10天至孵化后第30天这一关键时期,故3个阶段鱼苗的放养水体盐度应分别控制在4.0、4.0和9.0以下。试验结果可为沿海滩涂地区斑点叉尾■鱼苗科学放养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2.
为了明确高铁酸钾对养殖动物的安全性,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高铁酸钾对斑点叉尾鮰幼鱼和南美白对虾的急性毒性效应并进行了安全评估。结果表明,高铁酸钾对斑点叉尾鮰幼鱼和南美白对虾表现出不同的毒性作用,但均为低毒性,对斑点叉尾鮰幼鱼和南美白对虾的96 h LC50值分别为95.01 mg/L和609.45 mg/L。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的毒性主要表现在鱼体接触染毒物质后的24 h内,而南美白对虾的累积死亡率则与暴露时间呈正比。研究结果将对斑点叉尾鮰和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的高铁酸钾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3.
为探究不同来源饲料对大口黑鲈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投喂配合饲料、冰鲜鱼、混合饲料(配合饲料与冰鲜鱼质量比为1∶1)的大口黑鲈,对其生长状况,以及肌肉营养成分、颜色、持水力、质构特性和肌纤维特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冰鲜鱼组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显著优于配合饲料组,混合饲料组介于两者之间,但配合饲料组具有更低的饵料系数;与其他组相比,冰鲜鱼组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更高(P<0.05);冰鲜鱼组肌肉的红度值(a*)最高(6.51±1.10),黄度值(b*)最低(4.81±0.69);配合饲料组离心损失率、失水率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且其熟肉率仅73.15%,显著低于混合饲料组(78.04%)和冰鲜鱼组(77.81%)(P<0.05);冰鲜鱼组大口黑鲈肌肉的硬度、咀嚼性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饲料组(P<0.05);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冰鲜鱼组和混合饲料组大口黑鲈肌纤维直径更小、密度更高。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冰鲜鱼更利于大口黑鲈的生长和肌肉品质的提高,但配合饲料组的饵料系数更低,饲料利用率更高。因此,建议从冰鲜鱼的营养组成、大口黑鲈的营养需求和生理特...  相似文献   
64.
对斑点叉尾(鱼回)开展饥饿和复投喂试验,为期42天。设置对照组(CG)、饥饿复投喂组(EG),CG组持续投喂,EG组前21 d不投喂,后21 d按CG组前21 d投喂量投喂。结果表明,EG组投喂21 d后,斑点叉尾(鱼回)的体质量、体长显著增加,与CG组正常投喂21 d的体质量、体长无显著差异。EG组前21 d肥满度和肝体比显著下降,后21 d恢复。EG组28 d的饵料转化率和质量增加率显著高于CG组28 d。EG组过氧化氢酶仅在42 d时显著低于CG组,其余时间点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在EG组14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在EG组21 d后与CG组21 d后没有显著差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在EG组42 d中始终显著高于CG组42 d。EG组42 d蛋白酶活性均显著低于CG组42 d;淀粉酶活性在EG组42 d中均显著高于CG组42 d;而脂肪酶活性在EG组42 d中与CG组42 d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斑点叉尾鮰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蛋白EGFL9(Multipl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domains protein 9)基因与其生长性状的相关性,为斑点叉尾鮰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靶向基因测序技术对EGFL9基因进行测序,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后筛选变异位点,并将获得的变异位点与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EGFL9上共发现27个多态位点,经过滤,获得22个有效突变位点,其中4个变异位点(g.142、g.573、g.3079、g.7409)对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性状具有显著影响,位点g.142、g.3079、g.7409位于内含子中,位点g.573位于第2外显子上;g.142位点的A/A型个体的平均体长显著高于A/G型个体(P<0.05);g.7409位点A/G型个体的平均体长显著高于G/G型、A/A型个体(P<0.05);g.3079位点C/C型个体的平均体质量和体长均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5);位于外显子上的InDel位点g.573使EGFL9基因编码蛋白减少了一个苏氨酸残基,对蛋白质三级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