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9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4篇
  20篇
综合类   163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155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赵健  张勤 《江西棉花》1996,(3):37-37
生物农药BT8010防治棉铃虫技术赵健,张勤(河南柘城县陈青集乡科技文化站476200)苏云金杆菌BT—8010属细菌性农药,对棉铃虫很有特效,害虫食入此药后,30分钟停止取食,12~24小时因患败血症而死亡,该农药对人、畜、植物完全无毒,不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52.
53.
近年来,南京地区大豆卷叶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为害豇豆日趋严重,一般年份为害率在30%左右,严重的年份达78%.1976、1978两年,我所就大豆卷叶螟虫在豇豆上的发生为害规律进行了观察,并进行了防治试验,初步结果如下:一、大豆卷叶螟的发生消长及其为害大豆卷叶螟幼虫在南京地区于6月20日在豇豆上始见为害花蕾,直延续至9月20日,为害期长达3个多月.在整个豇豆生长期都可受到为害.在豇豆受害期中,一般出现3个高峰期,第一高峰期在7月初(第一代),第二高峰期在7月底(第二代),第三高峰期在8月20日左右(第三代).田间定期调查豇豆花蕾和豆荚内的幼虫发生消长情况表明,大豆卷叶螟一年大约有4个世代,一、二代发生比较整齐,三、四代之间不如一、二代那样划分清楚,尤其是第四代因转向为害其他豆科,少部分可延续到10月下旬.  相似文献   
54.
桂阳县无公害烟区烟草主要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郴州市桂阳县无公害烟区的主要害虫种类,采用频振式诱虫灯和田间普查的方法,于2010年和2011年的3~7月对该县烟草基地进行害虫调查采集,共采集到害虫2纲7目27科60种,基本明确了桂阳烟区主要害虫为小地老虎、烟蚜、烟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蜗牛等;同时针对几种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地老虎和烟蚜的发生高峰主要集中在4月和5月,烟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发生高峰主要集中在6月;还针对各种害虫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5.
在宁夏灵武市狼皮梁对日光温室促早栽培条件下的灵武长枣根蘖苗和嫁接苗生长特性、产量及果实品质进行调查比较。结果为日光温室灵武长枣嫁接苗较根蘖苗叶片大,叶色浓,生长量大,枣头枝粗;坐果率高,丰产性好;果实口感略差,果个大,光洁度略差,日灼较重,裂果轻。  相似文献   
56.
通过5个春玉米品种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试验,对不同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出苗时间、出苗率、出苗指数以及积温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的出苗率和出苗指数以及在不同温度下出苗率的变化规律可以说明品种的低温出苗能力以及对温度的敏感程度;发育起点温度可作为鉴定玉米低温出苗能力的指标.并总结了玉米品种低温出苗能力的田间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57.
玉米自交系苗期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制及其抗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胁迫影响夏播玉米自交系幼苗生长、田间整齐度和制种产量,探究玉米幼苗期对温度胁迫的响应机制,有利于培育和筛选抗性优良的品种。该试验选取了浙江大学育成的耐热型和热敏感型自交系各2份,45 ℃进行高温胁迫处理,经高温处理后进行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测定,以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经过高温胁迫处理并恢复生长后,与耐热型自交系相比,热敏感型自交系的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b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下降,而脯氨酸含量小幅上升。利用qRT-PCR技术对脯氨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ZmP5CS、降解途径的关键酶基因ZmProDH、热激蛋白基因ZmHSP70和ZmHSP90在高温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ZmP5CSZmHSP70和ZmHSP90明显受热胁迫诱导,并且热敏感型自交系中ZmP5CSZmHSP70和ZmHSP90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耐热型自交系,而ZmProD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耐热型自交系,由此说明,高温胁迫过程中脯氨酸的积累、抗氧化酶活性和热激蛋白基因表达的增强是玉米幼苗耐热性形成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58.
自交系"CB1208-82"是浙江大学新发现的玉米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探究其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机制,测定其不育株/可育株在雄穗不同发育时期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和O~(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_2O_2)、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不育株叶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总是低于同期可育株,并且不育株叶片中的MDA和H_2O_2含量、O~(2-)产生速率高于同期可育株,说明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低、活性氧积累多可能是引起雄性不育的原因之一。不育株叶片中的叶绿素、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低于同时期的可育株,特别是在雄穗发育初期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可育株,说明光合效率低及营养物质缺乏可能会导致雄穗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59.
联合育种是加快动物群体遗传改良、提高育种效益的重要措施,是我国动物育种的必然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是实现联合育种的必要技术支撑。本文就信息技术在联合育种的各个方面(包括性能测定、数据管理、遗传评估、人工授精体系和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如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对联合育种的影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0.
联合育种十年回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1997年农业部开始制定全国猪遗传评估方案至今,"联合育种"已经走过整整10年历程.10年对于种猪市场的发展而言并不很长,对我国猪的联合育种之路更仅仅是个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