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46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88篇
  55篇
综合类   410篇
农作物   51篇
水产渔业   34篇
畜牧兽医   197篇
园艺   73篇
植物保护   7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六种稻田土壤冬季种植黑麦草功能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选取我国亚热带地区6种主要成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黑麦草产量、碳氮环境效应和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6种稻田土壤冬季均适合生长黑麦草,黑麦草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产量,在河沙泥田表现最好,分别为11 324.8 kg hm-2和8 227.3 kg hm-2。6种稻田土壤黑麦草地上部和根系碳蓄积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地上部分碳蓄积量在河沙泥田最高,为4 495.3 kg hm-2;根系碳蓄积量在河沙泥田和麻沙泥田表现最好,分别为2 799.6 kg hm-2和2 711.8 kg hm-2;黄泥田最低,为1 852.9 kg hm-2。而黑麦草氮蓄积量,在河沙泥田最高,地上氮蓄积量为238.1 kg hm-2,地下氮蓄积量为60.1 kg hm-2。6种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在种草区和冬闲田间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除灰泥田外种草区均大于冬闲田,冬季种植黑麦草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商。  相似文献   
132.
本研究以黄瓜低霜霉威残留品系‘D0351’为材料,克隆了在霜霉威胁迫后上调表达的基因Cs PYCR,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分析,以明确该基因在降低黄瓜果实内霜霉威残留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下一步通过遗传转化试验鉴定基因功能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831 bp,编码276个氨基酸,属于PLN02688蛋白家族。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可能为细胞质中的疏水蛋白质,无明显信号肽,无跨膜结构。与甜瓜(XM_008457466.2)同源性较高。该基因启动子中包括与乙烯、脱落酸等激素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以及防御和应激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且含有多个与逆境胁迫相关的MYB家族蛋白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推测其可能在降低黄瓜霜霉威农药残留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3.
以信息化环境为背景,探讨武强年画与茶文化的融合与传播.对于武强年画和茶文化之间的结合,从文化内涵、艺术性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明确认识到两者结合的必要性.随之总结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传播现状,总结武强年画与茶文化传播存在的不足以及存在的挑战,最后提出创新传播形式、设计文化周边产品、创新工艺传授形式、开发新媒体文化产业四点建...  相似文献   
134.
果园垄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究旱地果园在长期垄膜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在具有17年成龄的天王1号苹果园进行4年田间定位试验,共设3个处理,即垄膜全年覆盖(PFM)、3-6月底覆盖(JM,2月底覆膜,6月底揭膜)和清耕(对照,CK)。结果表明,0~30 cm土层3种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明显高于30~60 cm土层。0~30 cm土层,与CK相比,PFM和JM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所提高,且JM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分别较PFM高20.6%和15.2%,而有效磷、速效钾则减少7.8%和9.7%;30~60 cm土层,处理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不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PFM和JM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熵均发生变化。其中,0~30 cm和30~60cm土层在JM处理下,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明显高于PFM处理,分别为7.6%和5.3%,而微生物熵则有所下降;0~30 cm土层,3种处理的土壤呼吸强度和微生物代谢熵在整个试验期变幅显著高于30~60 cm土层,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1)。综上,长期地膜覆盖能够显著提高0~30 cm土层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物质间的转化速度,以JM处理对提高苹果园土壤肥力效果更为明显。苹果园2月底覆膜6月底揭膜可作为半干旱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科学有效的果园管理栽培模式。本研究为西北干旱雨养区苹果园土壤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5.
正林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对于提高林业生产者的工作素质,提高林业劳动率,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并显现出新变化,基本形成了融技术培训、成果推广、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网络体系。但是,传统的林业科技推广方式和林业科技信息传播手段周期长、时效差,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对科技信息的迫切需求。切实解决林业科技与林业生产的结合、林业科技与林农的隔离问题,已显得非常紧迫,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6.
蓉3A系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用金23B为母本,自育保持系蓉18B为父本通过常规杂交,后代经过选择优良单株与蓉18A测交、多次回交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具有穗大、配合力好、米质优、抗稻瘟病性强等特点,201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利用该不育系配组已育成的蓉3优918、蓉3优533通过国家(长江上游)品种审定,蓉3优304、蓉3优907等2个杂交稻组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概述了蓉3A的特征特性,总结了蓉3A高产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37.
开展林业技术培训是实施科教兴林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林业产业目前对林业技术工人有着极大的需求,但目前我国林业技术培训工作在规模、针对性、质量等方面与强大技术需求不相适应,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采取科学选题、严密课程设计等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大规模开展林业技术培训。是当今林业发展的必然。文章通过对目前产业技术队伍的现状分析,就如何对林业技术工人进行等级培训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8.
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共鉴定出22个辣椒Aux/IAA基因,经聚类分析,将其分为A、B、C、D、E、F、G 7个亚族。这些基因非均匀地分布在辣椒7条染色体上,其中第3条染色体上分布最多,有8个Aux/IAA基因。这些基因在辣椒的根、茎、叶、花、花蕾以及果实各个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显示:Capana03g000310在每个组织的各个发育时期都能检测到表达,且表达量较高,呈现出明显的组成型表达模式。Capana00g002758只在根和茎中检测到表达,Capana03g000311和Capana06g001465只在花和果实中检测到有较高表达量,呈现出明显的特异型表达模式。以辣椒6421高世代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用30μmol/L脱落酸处理幼叶,采用qRT–PCR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辣椒Capana00g002644和Capana01g001423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而Capana09g001096、Capana06g001308、Capana03g004455、Capana00g000845、Capana03g004568、Capana03g000244和Capana03g000310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说明脱落酸胁迫可以对辣椒Aux/IAA部分基因产生明显的正向或负向诱导。  相似文献   
139.
为探究蓉18A系列杂交水稻品种的氮肥利用特性,选用4个蓉18A代表性品种蓉18优188、蓉18优198、蓉18优662、蓉优908,以Ⅱ优838、冈优725为对照,采用裂区设计,设置4个氮肥梯度,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产量及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增产的主要原因是促进有效穗的显著增加,单位施氮量的增产幅度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递减,在低氮水平下,蓉18A系列品种的氮肥利用率较高,具有明显的低氮高效特性.  相似文献   
140.
“稻鸭共生”生态系统重金属镉的转化、迁移及循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金属镉(Cd)通过污染的饲料和化肥而影响农产品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已经成为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关注的焦点。为完善"稻鸭共生"系统的肥料和饲料管理,建立合理的物质产投结构及降低重金属Cd的生态毒理风险,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桐林坳社区开展了2年田间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采用投入产出法,研究分析"稻鸭共生"生态系统重金属Cd的转化、迁移及循环特征。结果表明,"稻鸭共生"生态系统Cd输入量为:肥料饲料秧苗雏鸭,其中肥料Cd输入主要是磷肥输入。"稻鸭共生"生态系统Cd输出主要是水稻籽粒Cd和成鸭Cd。"稻鸭共生"生态系统内循环的Cd主要是鸭粪Cd、杂草Cd、害虫Cd及归还给系统的水稻秸秆Cd和根系Cd。鸭所摄食的Cd主要来自鸭饲料,大鸭饲料Cd输入大于小鸭饲料Cd输入。在"稻鸭共生"生态系统中重金属Cd沿食物链的转化、迁移过程以鸭粪Cd形式放大,且鸭粪Cd高于鸭饲料Cd输入。稻田土壤Cd输出来看,"稻鸭共生"和常规稻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论是常规稻作还是"稻鸭共生",水稻植株Cd含量次序为根秸秆籽粒。与常规稻作相比,"稻鸭共生"没有增加水稻植株Cd含量和Cd积累。糙米和鸭肉镉含量分别为0.033 mg·kg-1和0.008 mg·kg-1,短期来看,"稻鸭共生"能够提供安全无Cd污染的农产品(鸭和稻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